劉長會
摘 要:所謂“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漢語中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樣式,對聯的藝術凝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本文主要研究以教材為基礎的對聯仿寫課堂教學,首先分析了對聯仿寫與課堂教學的定義及關系,其次重點分析了將對聯仿寫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包括濃縮語言,整齊對偶;調整形式,提升價值;逐步提升,循序漸進;靈活變化,融會貫通等。
關鍵詞:對聯仿寫;課堂教學;創新性
對聯仿寫對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具體包括、節奏用詞、韻律和修辭等各方面。把對聯仿寫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但有助于教學資源的豐富以及教學深度的加深,還有助于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和審美能力的增強。
一、對聯仿寫與課堂教學
對聯呈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要求形式上對仗工整,音律上平仄協調,內容上言簡意深。它可以根據漢字特征進行書寫,能夠與書法這一藝術形式完美融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結晶,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具有重要意義。語文綜合素養包括很多方面,如語言的運用與構建,思維的提升與發展,審美的創造與鑒賞,文化的融合與傳承等等。而對聯仿寫的內容形式實用性較強,更貼近生活,能夠體現出學生的思想積淀、語言基礎和文學素養等,因此有助于考察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中的語言運用能力,有助于提升各方面的語文綜合素養。目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中的語言運用能力整體比較弱,因此基于教材的對聯仿寫教學非常有必要。對聯仿寫教學有助于調動起學生的文學創作欲望,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進行想象與聯想,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將對聯仿寫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濃縮語言,整齊對偶
要將對聯仿寫有效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該注重濃縮語言,整齊對偶,在掌握題目的情感主旨、認清文章的主題特點的情況下,進行實際的對聯仿寫。舉例而言,對于某些情景交融的文章,應該引導學生分別抓住“情”和“景”這兩點進行對聯仿寫。以《琵琶行》這首詩為例,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上聯寫景、下聯抒情的方式進行對聯仿寫。如上聯可寫“潯陽千尺寒,惜留江上傷離情”,下聯可寫“楓葉四弦秋,悵惘天涯遷謫恨”。而對于敘述議論類或者對比說理類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從敘述議論或者對比的角度作為切入點進行仿寫。以《六國論》這篇文章為例,可以從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入手仿寫,上聯可寫“六國滅亡八荒來朝”,下聯可寫“一夫作難七廟盡隳”。對比秦王和項羽各自敗亡的根本原因,上聯可寫“秦始皇不施仁義國家亡”,下聯可寫“楚霸王剛愎自用天下失”。
(二)調整形式,提升價值
要將對聯仿寫有效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注重調整形式,提升價值。具體而言,對聯形式可以“拉長”或者“縮短”、進行語序的調整、“寬對”轉為“工對”等,通過調整形式,提升內涵價值,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運用的魅力,積極參與到對聯仿寫的文學創作過程中,并從中感受到創作的樂趣。有些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對偶句,對仗形式工整,文采飛揚,蘊含豐富,大致屬于對聯的“寬對”。所謂“寬對”轉為“工對”,如對“映階碧草自春色”一聯的改造重點就在于要對文意理解透徹,融合詩句意境,在“工對”中保留詩人憂心國事的悲壯心境。“拉長”指的是通過想象聯想填補原對聯中的空白;“縮短”指的則是通過提取原對聯主干,刪除多余枝葉,更鮮明地突出主旨。“調整語序”是引導學生調整原對聯的結構形式,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逐步提升,循序漸進
要將對聯仿寫有效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注重逐步提升,循序漸進。對聯仿寫的學習過程需要不斷重復的修改與完善,最終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可以先令學生自主創作一些短小的對聯,再逐漸增加創作難度,增長課堂任務中對聯的長度。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對聯仿寫的創作過程中,對自己的對聯進行評價、修改和完善。教師應該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在對聯仿寫的創作過程中把握仿寫目標文本的核心思想情感,對字句、音律、立意、構思精心雕琢,創作出比較完整、優秀的對聯仿寫作品。
(四)靈活變化,融會貫通
要將對聯仿寫有效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注重靈活變化,融會貫通。對聯仿寫教學如果一直采取某一種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難免會逐漸銷磨學生對于對聯仿寫的創作興趣。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靈活變化,融會貫通,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比如布置多樣化的對聯仿寫任務,或通過集體智慧共同書寫創意,或劃分小組對仿寫進行相關的討論,還可以布置一些難度適中的上聯,運用正面獎勵機制使學生積極進行下聯的創作。此外還應該營造活躍輕松、具有趣味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一個舒適的氛圍中進行創作和討論。
總而言之,寓教于樂是教育境界的最高層次,也是現代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模式上所要達到的狀態,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對聯仿寫是一種文字游戲性質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對聯仿寫時應該朝著寓教于樂的課堂狀態努力,使學生感受到文學創作的樂趣,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推進教育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乃亮.語文教學中的對聯探趣[J].文教資料.2018(20)
[2]凌燕梅.讓國學經典——“對聯”走進語文教學[A].教育教學研究——教育理論研究(2018年版第一輯)[C].2018
[3]李可躍.古今對聯入課堂 語文學習樂趣多[N].發展導報.2018(021)
[4]張賀.對聯教學的應用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