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總由一定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順應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展任務的變化,針對不同時期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及時調整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如何更快地發展生產力、擺脫落后的局面,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要使中國穩步從新民主主義農業國轉變為社會主義工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在外交“一邊倒”的形勢下,毛澤東一方面強調要學習蘇聯經驗,一方面又強調“要有選擇地學,學先進的東西,不是學落后的東西”,不能照搬,必須走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道路。此后,他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更精辟的闡發,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了科學分析,為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作出貢獻。實事求是地講,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搞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全新的實踐。由于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還不多、不深,在黨的發展理念上出現了偏差,致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遭到挫折。但是,這些最初探索與經驗,對改革開放后黨形成科學的發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果斷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此開始,黨對發展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與時代同步伐的新的發展理念。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鄧小平深刻指出,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發展才是硬道理。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論述了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定要重視綜合平衡,防止單打一。要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要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區域發展要堅持兩個大局的發展戰略。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現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鄧小平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和世界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新的概括: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把黨對發展理念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現代化建設邁入快車道,經濟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下,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對肩負的發展使命和發展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決定人心向背,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要把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作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要正確處理好的重大關系。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入21世紀后,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大潮,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與此同時,發展中長期積累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在總結國內外各種經驗基礎上,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從而豐富了黨的發展理念。
經過數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這樣巨大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出現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從國際發展大勢看,世界經濟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蔓延,西方國家結束黃金增長期,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國際競爭更趨激烈,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初見端倪。從我國內部問題看,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積累的矛盾、問題也不少。比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經濟大而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等等。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在這種國際、國內形勢“變”和“不變”疊加時期,如果還簡單地沿襲過去的發展路子,一成不變地秉持過往的發展觀念,把發展片面理解為增加生產總值,仍以GDP排名比高低、論英雄,顯然已經行不通,也不合時宜。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未來的發展,用新的發展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是新時代必須予以解答的新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寬廣的視野觀察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科學分析時代大勢,準確把握發展要求,創造性提出新發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難題開出了系統性方案。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時就強調:首先要把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發展理念搞清楚,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跟著也就好定了。隨后不久,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發展理念進行了全面闡述。他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016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高度,從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對新發展理念再次進行了深刻闡釋,彰顯了新發展理念所蘊含的真理的力量。
由上述不難看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的新論述,尤其新發展理念,是針對世界經濟復蘇低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破解我國發展面臨的難題開出的新藥方,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理論先導和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內涵豐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是其最核心部分,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缺一不可。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全局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以新發展理念為其內容之一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對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全面系統的概括提煉和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和運用上升到全新境界。
落實新發展理念關鍵在領導干部
新發展理念要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關鍵在各級領導干部的認識和行動。要深學篤用,通過示范引領讓干部群眾感受到新發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各級領導干部要結合歷史學,多維比較學,聯系實際學,真正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要用好辯證法,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進行科學設計和施工,堅持系統的觀點,遵循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把握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漸進性和飛躍性、前進性和曲折性,善于把握工作的時度效。要創新手段,善于通過改革和法治推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發揮改革的推動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要守住底線,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及時化解矛盾風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層層負責、人人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