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瑜
摘 要:記敘文閱讀是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記敘文語篇的分析將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本文將基于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的六個部分,探討此模式在高中英語敘事文體語篇閱讀教學的應用,旨在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一些新的啟示。
關鍵詞:拉波夫;敘事語篇分析;英語閱讀教學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語篇中語言點的講解,閱讀教學往往趨于表層化和碎片化。2017年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讓教師開始意識到語篇分析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加深學生對于不同類型語篇的理解,熟悉常見的語篇類型,把握其特定的語篇結構、表達方式和文體特征(2017)。所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對于語篇類型和結構的分析必不可少,而敘事語篇作為一種重要的語篇類型,更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本文將基于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對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Unit 4 Body Language中COMMUNICATION,NO PROBLEM? 進行分析,從中探討該模式在高中英語語篇分析教學中的應用。
一、拉波夫敘事模式分析
拉波夫(1972)認為,敘述的句子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排列的,他將完整的敘述語篇分成了六個部分,他們分別是:點題、指向、進展、評議、結果或者結局以及回應。點題是指敘述故事之前對其的簡要總結,主要回答 “What was the story about?”。指向是對故事背景的介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活動以及環境等,是對When,Where,Who等進行描述。進展是對故事本身發展過程的描述,主要回答“What happened ?”。評議用于表述敘述者和他人對所述事件的態度和看法,主要回答 “How was the story?”。結局是指對以系列事件結果的敘述,是一個故事的結束。主要是為了告訴讀者“What happened finally?”?;貞脕睃c名主題,讓讀者意識到故事的終結。
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從點題到回應很好的概括了整個敘事過程,但并不是所有的敘事性文章都包含每一個部分。以下是基于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對高中英語語篇進行的分析。
二、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在語篇分析中的具體運用
此文本選自高中英語人教版必修四Unit 4 Body Language。本文是一篇記敘文,題為COMMUNICATION,NO PROBLEM?文章以作者在機場接外國的留學生為切入點,引出本單元的中心話題——身勢語,最終指出文化背景和身勢語是密切聯系的。
(一)點題
點題是在敘事語篇中對故事的概括。本文標題COMMUNICATION,NO PROBLEM?點明了本篇文章的關鍵詞——交流,同時也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讀者在讀完標題后會產生一系列的疑問,誰和誰交流有問題?為什么交流會有問題?有什么問題?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些疑問,讀者會更有興趣往下讀完整篇文章。
(二)指向
指向是敘述者對于故事所發生的背景進行介紹,包含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等。該語篇第一段的首句——“Yesterday,another student and I...went to the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to meet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students——就傳達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這些重要的信息?!皔esterday”表明了故事是發生在昨天,文章對于活動的敘述會用過去時態?!癮nother student and I”說明了故事開始的人物?!皌he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而“meet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students”則體現了活動的內容。第一段的背景介紹讓作者對故事的發生有了一個簡單的概念。
(三)進展
進展是指故事的進行和發展,有一定的順序。該語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主要講的是幾位外國留學生在機場見面時相互打招呼中呈現出各個國家身勢語的不同,敘事的順序是基于時間,以留學生到機場相互見面的順序,同時揭露了這背后的文化沖突。故事從”the first person...”,到”then followed by...”,再到”then Akria Nagata from Japan came...”,又到”Ahmed Aziz...was from Jordan...”,最后到”Darlene Coulon from France came...”,這一系列人物的出場都體現了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
(四)評議
評議是對故事的評價和議論,一般出現在文章末尾,也可能貫穿于文章之中。例如在文章的第二段中寫到”I guessed that there was probably a major misunderstanding”,作者以第一人稱對人物所發生的活動進行了評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讓讀者了解到文章的寫作目的不單單是為了介紹人物的出現和相互打招呼,而是為了深挖打招呼方式之間的差異,以及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作者也在接下來的第四段進行了一個更清晰的評議,作者認為 “No all cultures greet each other the same way,nor are they comfortable...” 從而引導讀者去發現這背后的根源——文化差異。
(五)結果或結局
這部分是對故事中人物活動的總結和反饋。本語篇的第五段也就是最后一段更多是作者對于事件發生所作出的評議。作者寫道 “ These actions are not good or bad...” 對于不同國家的人打招呼的方式,中間所產生的誤會,作者不認為是誰對誰錯,也是文化的差異,更是在引導讀者要了解各國文化,尊重文化差異。這部分也體現了進展與結局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而評議能貫穿于全文之中。
(六)回應
回應是回扣主題,前后照應,反映故事背后的意義。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寫道” studying international customs can certainly help avoid difficulties...”,這正是對本篇文章的標題——COMMUNICATION,NO PROBLEM? 所做出的回應,所以語篇的尾段,更多的是發揮著“評議”和“回應”這兩項功能,而不是作為故事的結果或結局。
總之,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語篇結構模式是對語言組織規律很好歸納與總結,但終究不是一層不變的,因此也需要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更加靈活,善于反思,將此理論更好的和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Labov,Wiliam.1972.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 [M].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許立新.培養高中生英語語篇結構意識的教學活動設計研究 [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03).
[3]鄒長虹.簡論英語語篇分析與閱讀教學 [J].河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