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堅持共享發展,目的就是使全體人民真切享受全面小康所帶來的實惠和福祉。
共享理念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向往的一個理想狀態。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禮運》具體而生動地描繪了“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狀態。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當然,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說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就無所作為,而是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與探索。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多次強調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此后,黨的領導人反復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如今我國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顯著提高,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這為解決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共享不夠、受益不平衡等問題,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引,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甩掉貧困帽子,讓人人都有獲得感、人人增強幸福感。這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折不扣地堅持走共享發展之路。
堅持共享發展,關鍵是要破除重增長輕民生、重城市輕農村、重效率輕公平等問題,加強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共享發展應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全覆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教育寄托著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教育改革牽動千家萬戶。推動義務教育均等化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讓教育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播的利器。同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建設教育強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邁向現代化強國奠定基礎。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徹底打破就業、創業市場上的壁壘與身份歧視,不斷提高勞動參與率。繼續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搭好創業平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創造更多參與共享發展的機會。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健康事業發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化醫院管理制度,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優化醫療衛生機構改革,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與農村流動,鼓勵社會力量發展健康服務。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網底不破。社保是民生之依,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統籌社會救助體系,推進相關制度的整合,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織好社會保障這張大網,兜住多種民生難題和社會風險。
隨著各種制度的持續供給,我國共享發展呈現出漸進性態勢,逐步不斷從低級向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按照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19年,我國人均GDP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居民人均收入同比繼續大幅增長,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取得這一成就實屬不易,充分體現了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和共享發展。
當然,必須認識到,走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就要求我們馳而不息地落實共享發展理念:一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必須發揮好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促進各種要素充分有效配置,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做到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社會財富較快增長,各種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二是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要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等。特別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堅決打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
落實共享發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關系長遠的大計,要扎實做好從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里”的各項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有四個層面:一是全民共享。這是就共享的覆蓋面而言的。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這是就共享的內容而言的。共享發展就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三是共建共享。這是就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程度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四是漸進共享。這是就共享發展的推進進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我們要立足國情、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思考設計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銖施兩較、該花的錢不花,也不好高騖遠、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這四者相互貫通,構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