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晗
摘 要:低年級的孩子好奇、好問,喜歡動手實踐,能大膽想象,同時也需要正確的評價引導。低年級科學課的正式實施給孩子們帶來的到底是什么?是為孩子們打了一扇新奇的科學世界大大門?還是又讓他們承擔了一項乏味無聊的重擔?以《借助工具觀察》為例,淺談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前概念,利用問題為階梯,想象為媒介,評價為輔助有效達到培養科學思維、創新精神、科學態度的目標。
關鍵詞:科學課;課程標準;“感”“悟”
隨著2017年2月小學科學新課標——《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頒布,一二年級孩子從2017年9月開始開啟了科學的探究之旅。科學課的到底能帶給孩子們什么?是為孩子們打了一扇新奇的科學世界大大門?還是又讓他們承擔了一項乏味無聊的重擔?
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用感官觀察》系列課程是學生第一次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科學探究和實踐,學生是擁有科學“前概念”的,“感官”對于他們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科學地探究,有目的的操作,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實踐體驗和交流表達,為他們能更好地“感”、“悟”科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更是為了他們打開一扇能通往科學殿堂的大門。
本文以單元中第三課《借助工具觀察》為例,淺談低年級科學課上如何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前概念,利用問題為階梯,想象為媒介,評價為輔助達到培養科學思維、創新精神、科學態度的目標?!督柚ぞ哂^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感官、了解各種感官功能基礎上進行的延伸:當直接用感官觀察不能解決問題時,借助工具觀察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工具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感受到事物的一些細節。
課前,教師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分析了學生的學情之后,擬定教學目標如下:⒈通過直接感官觀察和借助工具觀察,了解簡單的工具能幫助人們更加便利地體驗到事物的細節。⒉根據視頻圖片和感知體驗,知道各種各樣的觀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⒊學會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工具。⒋學會如實地進行活動記錄,并能大膽地發揮想象,感知科技改變世界的理念。教學目標的設定是為整體課程的走向設置了“終點站”。依據教學目標,課堂上采用問題、想象、評價等手段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一、以問題為主,搭建學習腳手架
學生在課前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很多的生活經驗,通過各種渠道,接觸過一些科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來了解學生對于知識前概念的情況。再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思考,樹立正確的科學概念。為此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
1、師:之前,我們學了認識世界的感官,正是這些感官,讓我們認識周圍的世界,你會用哪些感官來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呢?
學生交流互助,教師貼板貼。
2、師:孩子們,你們剛才的表現真棒,老師忍不住要給你們豎起大拇指,現在我們來觀察自己的左手拇指指腹部位,誰能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紋路,有線條,有圈圈,細細的線,看不清
3、師:剛才有同學說,看不清楚,有什么好方法能使我們看得更清晰?
生:放大鏡
4、師:(拿起放大鏡)放大鏡在科學上屬于觀察工具,誰用過放大鏡?能給大家講講如何使用?
5、播放放大鏡使用視頻后,師提問:誰能說說在使用放大鏡是要注意什么?
6、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們發現直接觀察和用放大鏡比有什么不同嗎?
生:放大鏡觀察的更清楚。
師:是啊,借助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的更清楚。
7、師:除了放大鏡,還有沒有什么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指紋更多的細節呢?
8、師:使用顯微鏡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黑色的點,看到紋路高高低低。
9、師:誰能總結下顯微鏡、放大鏡這兩種觀察工具有什么作用?
生:幫助人們更好的觀察事物。
10、師:除了剛才我們利用的放大鏡、簡易顯微鏡以外,你們還知道什么樣的工具能幫助我們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么?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圖片
11、游戲:感官、工具對對碰。師:這些工具都能幫助我們延伸哪個感官功能呢?
12、小結式開放性問題:生活中觀察工具種類很多,這些工具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了解自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的工具也在不斷發展,這些工具讓人類認識了解世界變得更輕松方便。你們還想發明創造出什么樣的工具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了解世界?
問題形如階梯,依目標而設,層層推進,引導學生順勢而上,逐層攀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用發展的眼觀來看待事物。最終引發他們對科學知識應用創新的思考從而到達“目標”這個終點站。
二、以想象為媒,培養科學創新力
基于《小學科學課標》中對低年級學生“追求創新”維度的要求,教師課前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大膽地進行工具創新設想。很多科技產品的創造發明都是基于想象,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所以在進行完“感官、工具對對碰”環節后,孩子們看到了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工具,例如:盲杖、聽診器、望遠鏡、煙霧探測器等,教師再引導他們進行創新想象:
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的世界是多彩的。他們有著各種各樣“有想法”的答案。
生1:我想發明一種藥丸形狀的攝像機,吞下去后,它可以在我們身體里拍照,這樣就能幫助醫生看到生病的原因了。
生2:現在有導盲犬,但是不會說話。我想發明機械導盲犬,這樣盲人伯伯就可以聽到導盲犬說話,也能通過命令來控制它幫助自己過馬路、繞過危險。
生3:我喜歡吃糖,我想發明一種終極舌頭,什么糖放上去就可以立馬知道它的甜度是多少,找出最甜,最好吃的糖果。
生4:我想發明自動認路的輪椅,這樣老爺爺老奶奶坐在輪椅上出去散步不用人推,也不會迷路了。
生5:我想發明氣味追蹤器,偵探們破案的時候可以用它來追蹤壞人的行蹤。
......
孩子的想象說不完,課程結束后,他們還意猶未盡。通過想象增強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預見性和計劃性,能促使他們的學習更加深入。要引導他們進行大膽地想象與嘗試,才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想,才能為建造創新型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三、以評價為輔,達成培養總目標
一年級的孩子,科學知識的獲得并不是最重要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才是重點,要以課標為指導,著重評價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方法、態度精神和思維創新等方面,從而達到綜合素養的培養目標。
在課堂中,教師通過新媒體手段,以加分形式,鼓勵學生進行認真仔細地動手實踐探究,讓學生利用畫圖的方式實事求是地進行記錄,畫出看到的指紋。圍繞課標,課堂上教師設置能夠得到加分的項目有:認真觀察、安靜探究、如實記錄、積極舉手、安靜傾聽等。學生在教師評價中努力地往“標準”上靠。在用放大鏡觀察指紋的活動中,教師在巡視中記錄表現好地小組,通過加分評價,學生不僅學會了用放大鏡觀察,也感受到科學觀察和記錄要以認真觀察為依據,學會清晰完整地表達自己地觀察結果。這樣的評價指導為他們今后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
除了依據課標引導評價外,教師也要注意在課堂上對孩子批判性思維進行正確評價。一年級的孩子是“十萬個為什么”的化身,他們對科學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考,教師不能對他們的質疑進行否定和批評,要鼓勵孩子敢說話,說真話。在顯微鏡觀察指紋活動匯報的過程中,就有學生提出質疑:顯微鏡應該是可以看到微生物的,為什么我們看不到。教師表揚學生的大膽質疑,告訴孩子這種簡易顯微鏡只能把物體放大40倍,而看到微生物的顯微鏡要放大400倍,同時附上高倍顯微鏡圖片。發現在解釋完之后,很多孩子有釋然表情,其實他們也有同樣的疑問。下節課讓孩子們看看實驗室中的顯微鏡,他們的表現更加積極,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也更加濃烈。課堂上,不能擺教師的“權威”,阻止學生的進行質疑和批判,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并加以引導,就能形成課堂上最好的生成資源。
正確的評價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的成長,促進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培養他們正確的科學觀,讓他們對科學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可愛,當他們揚起稚氣的臉盤,用渴望的眼神地來上科學課時,教師千萬不能把他們對科學世界的憧憬扼殺在啟蒙的階段。我們一起努力,在豐富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中,讓孩子們充分“感”、“悟”,從而愛上科學課,愛上科學新世界。
參考文獻:
[1]楊莉君.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兼論新課程的取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2(06):14-17+23.
[2]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