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娥
摘 要:林業產業規模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可持續、綠色環保理念的全面普及,使得林業相關企業實踐性、技術型人才缺口擴大,推動了林業職業教育專業的改革進程。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作為現代林業技術核心教學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對蟲害、病害等生物災害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監控與控制,是林業經營、保護與管理等領域的重要技術研究課題。在實踐教學階段,教師應結合技術研究的最新內容、發展趨勢,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創新教學技術、思維與模式,針對性的培養林業專業技術人才,為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教學目標;實踐活動;項目教學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課程,是現階段高職院校為了培養林業專業實踐人才開設的一門課程。新形勢下,林業產業人才需求條件的轉變,林業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對專業教學的目標、內容、形式等都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為有效提升林業課程教學實效性,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重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內容的調整,創新教學模式,在夯實學生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專注研究、自主學習、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
一、林業專業技術課程開展教學工作存在的局限問題
(一)教學創新思維薄弱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教學,作為高職院校林業專業教學的重要課程內容,具有專業性強、實踐水平高、內容涉及廣泛等方面的特征。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中,由于教學時間、環境、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存在教學壓力大、實踐課程少、教學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問題。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的統一,往往選擇采用一刀切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教學模式相對滯后,教學創新意識薄弱,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整體教學規劃不合理。
(二)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
林業專業教學主要是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規劃的,由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教材屬于統編形式,對不同地域林業生物災害的介紹與分析缺乏針對性,有害生物的防治技術相關知識無法及時更新,在針對性、革新性方面有待加強。教材內容與林業實際技術發展情況脫節,導致教學實效性被削弱,學生職業競爭力下降。如,教材中森林有害生物的測報手段和外來有害生物的控制技術遠遠跟不上生產發展的步伐,教學滯后于應用。學生很難結合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影響了現代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情況。
(三)教學評價指標片面,能力考核形式單一
素質教育改革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全面推進,在轉變了教師教學理念的同時,也對原有的教學評價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教學以考查書本知識的閉卷筆試為主,考核內容大都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大。在考核指標的設定方面較為單一、考核面不廣、對學生能力評估不全面。與此同時,由于教學評價權重專業理論比重較高,因此,在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課程教學中,實踐教學活動的考核被忽視,學生參與專業實踐的積極性不高,知識技能的運用水平有待加強。
二、林業技術專業課程教學的優化改革路徑
(一)樹立現代林業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在開展林業實踐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場所轉移到實訓基地、實驗室、室外環境中。具體來講,在創新課程教學過程中,第一,教師應明確林業教學的整體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差異化發展需求,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在保證教學任務有效完成的基礎上,設立分層教學目標,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第二,教師可以開展第一課堂,在校內的實訓基地進行展示,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物操作中,理論與實踐相互驗證,激發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第三,教師可以根據階段性教學內容,在實訓室安排教學課,利用標本邊講解邊讓學生觀察,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避免理論和實踐脫節。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公園、林場等自然資源,組織學生近距離觀察林木生長情況與生物災害的影響,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活躍課堂氛圍。
(二)合理運用項目教學法,增強學生職業認同感
項目教學法是現階段林業專業課程中較為常見的教學模式。學生結合課題要求,通過信息收集、查閱資料、實地觀察、自主實驗等方式,對特定種類的林木有害生物進行調研,制定預防與治理規劃,項目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對實驗情況進行觀察,得出結論后形成報告,教師從旁提供指導。通過項目教學,學生可以依照任務要求安排實踐任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運用能力,對理論知識體系進行驗證,還能夠有效增強小組成員自主思考、實踐觀察、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辯證思想等綜合能力,讓學生對林業專業產生認同感。需要注意的是,在項目實行的過程中,教師應合理發揮引導作用,及時糾正學生的不當行為,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從事林業森防相關工作積累經驗。
(三)轉變專業教學理念,平衡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的比例
新教育發展形勢下,為優化職業人才培養體系,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進行合理的技術創新,樹立現代化的林業教學理念,在不斷填充學生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拓展學生進行實訓演練的渠道,因材施教,平衡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的比例。一方面,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林業知識儲備,合理利用網絡平臺獲取林業領域技術發展、教育管理先進知識,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提升教育水平,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另一方面,教師應合理安排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的內容,圍繞章節知識要點,組織安排對應的實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相互驗證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全面落實林業專業教學實踐人才培養的目標。
(四)創新林業專業教學模式,積極推進教學信息化改革進程
首先,教師應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各地區林業病害、蟲害等生物災害進行針對性的講解,通過圖片、數據表格、曲線圖形、影音與文本等多元化的形式,配合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其次,在課堂上,教師應合理創新教學模式,組織形式多樣的小組討論、設問、項目引導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思考與探討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再次,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演練。主要用于有害生物調查、標本采集與制作、農藥的稀釋配兌和常用藥械的使用、綜合治理方案的制訂與實施等內容的教學,針對性的訓練學生技能應用能力;最后,充分運用網絡教學平臺,拓展教學資源,對學生林業技術知識結構進行調整。職業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創新了教學技術與思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專業理論掌握水平與實訓經驗,實現線上教育資源與線下專業教學的深度整合。
(五)完善林業課程考核機制,提升成績評定的專業性
在進行課程考核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實際發展需求、林業專業技術革新情況,對學生理論體系與專業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考核。既要對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又要對知識運用能力進行考核,使學生成績評價體系能夠真正對學生的知識體系、能力結構、綜合素質進行系統、全面的評價。具體來講:一方面,在理論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方面,將成績評定劃分為平時成績、定期考核成績兩部分。另一方面,在對實踐教學進行評價指標設定時,應綜合考慮影響學生表現情況的各項因素,可以采用過程與結果結合的評價形式。
教育發展邁入了改革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作為重要技術人才培養機構,應逐步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職業素養為教育重點,通過合理運用項目教學法、平衡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比例、拓展學生參與實訓的途徑、創新立業課程教學方法等方式,提升林業技術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向林業產業輸送更多的高素質、實踐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宋光桃.高職《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設計與實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9):66-67.
[2]王淑榮."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課程實境教學的探索——以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森林資源保護專業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8,36(03):32-34.
[3]蔡宏芳,高軍."互聯網+"時代高等職業院校實訓教學模式的探究[J].甘肅科技,2019(16).
[4]劉瑩,高璐.以職業技能及職業精神培養為導向的高職實訓教學體系探究——以林業技術專業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