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成
【內容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的順利進行,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被廣泛的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促進初中生語文可持續性發展,如果提問不當則會阻礙學生語文學習的良性發展,所以教師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進行探討與分析,以供初中語文教育專家和學者們的參考與評價。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課堂 ?提問 ?藝術
前言
教師作為學生課堂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只是單純的進行教學計劃的實施,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巧妙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學習思維方式,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的提問非常的重要,也使得課堂氣氛充滿一種藝術性與藝術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
一、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在語文課堂中進行高效的學習是每一個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標,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提問的有效設計也是保證語文課堂具有高效性的基礎與前提,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是由教師直接將學習重難點進行直接的傳授,而學生作為學習的接受者被動的接收教師所傳授的重難點知識,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探究水平。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新課程標準也在不斷的創新改革,在新課程標準理念倡導下,教師還應對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從而對學生具有啟發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應具有啟發性,從而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邏輯發展,首先,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預習,并且可以把問題印在預習的卷子上,讓學生在課下對課文進行細細的品讀,在課堂中交流與探討;其次,教師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在遇到問題時利用加重的語氣以及表情將問題顯現出來,使學生能夠自己進行提問;最后,教師可以將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化簡為若干個容易解決的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的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清晰的邏輯思維,從而來進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背影》的課程教學時,在課前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背影一課的預習,首先復習其中的詞語“禍不單行、滿門狼藉、慘淡、大去之期”并且讓學生去感受這些詞語,再設計出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比如“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是作者從哪里看到的?文中是怎樣具體描寫的?作者見到此時父親的背影有怎樣的反應?作者以前沒見過父親的背影嗎?為什么這時候流淚呢?”等一些問題,并且用卷子的形式展示出來,是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在進行課堂講解時,教師運用學生的預習內容以及對文章的解讀來進行課程的講解,引導學生進行提問,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刻的對這篇課文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手段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強調了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提問要掌握問題的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在初中語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有的是不懂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還有的是沒有進行好有效的提問技巧以及問題提出的點,俗話說得好“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期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正如其中說的,在進行伐木的過程中,應該從最容易進入的點來進行砍伐,在一節一節的將整棵樹砍伐完畢,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提問時也要像伐木一樣,先掌握其中最主要的問題知識點,從問題知識點引入,從而引起學生的思索,培養學生語文的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為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為學中的“學”字為課堂的重點來進行引入,使學生能夠更清晰的進行語文文言文的學習,為學生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思路,使得解決“學”字的問題,就可以明白全文的主旨內容。
三、問題的提出要新穎
提問是初中語文教學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俗話說得好“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鐘的愚人;恥于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可見問題的提出對于促進自身的發展是多么的重要,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領導者與組織者,問題的設立對學生語文學習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效新穎的提問會充分的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語文的學習欲望,開拓并且能夠發展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初中生在初中年齡段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好多事物具有濃厚的好奇心,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初中年齡段的學習特點,因地制宜的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語文的學習。
四、問題提出的方法要靈活多變以學生為本
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所采取的教學模式都較為單一,而且都沒有以學生為本,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提問的過程中,有時不會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甚至會出現先叫學生回答問題再進行提問的這種現象,教師并且會對答不準的問題進行反復的詢問,既浪費了時間,又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使得學生害怕受到教師的提問。而且有的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提問具有相對的盲目性與隨意性,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經驗與邏輯分析,使得學生對初中語文的學習抱有很懈怠的心理,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
學生的課堂學習是多樣化的,學生對語文問題的回答也大多都不相同,學生如果出現答非所問以及跑題的現象教師也不要生氣,要以學生為本,巧妙的運用語文教學的教育機制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而且提出的問題也不易過難也不易過簡單,過難會導致問題超過了學生的實際經驗以及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對問題不是很理解,過簡單則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語文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應具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在學習《扁鵲見蔡桓公》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提問學生扁鵲第四次見到齊桓公時為什么還要走?扁鵲為什么要離開蔡國逃到秦國去?等一些問題,當學生回答不出來問題時,教師要給予足夠的等待時間,不能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逼問,使得學生回答的心情更加緊張,挫傷學生語文學習的極性。
結論
總得來說,就是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的提問是一種直觀的教學藝術,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通過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的清晰明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的學習中營造清新有趣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初中語文課堂的學習中來,使教師與學生在提問互動過程中拉近彼此的距離,為學生將來語文的學習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世民. 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 學周刊,2020(04):115.
[2] 周璟璐. 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4):157.
[3] 孫敏.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11):235-236.
(作者單位: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果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