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寰
【內容摘要】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發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本文結合個人多年教學實踐,對學生主體發展視角下的美術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美術 ?學生主體發展 ?教學策略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帶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究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實現美術教學的目標。以下是本文對此問題的幾點探究,僅供參考。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美術教學價值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名適應社會和生活的人才,知識傳承只是一種手段,通過傳承知識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所以了解學生需要的是什么才是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以往那種偏重教材知識傳承的教學方式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因此,我們老師要圍繞學生主體發展開展教學,如:當前學生最需要的就是協作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多給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課前設計思考問題,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嘗試獨立自主找出問題的答案,從而增強學生探究意識,鍛煉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多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共同探究思考題目,小組成員互相協作,互幫互助,各自發揮特長優勢,共同完成探究任務,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這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具有積極地幫助。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置身真實情景中感受真實事物,比如在春天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欣賞春天的美麗景色,仔細觀察景物的形態,感受事物詳細動態,隨后結合自身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行繪畫創作,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對景物動態的把握也會更加準確,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利用現代手段輔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技術可以把聲音、圖像、文字融合在一起,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和教學環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為了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水平,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了解學生對于美術學習和美術創作的不同需求,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開展分層教學,構建差異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美術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書畫》的時候,我們不要拘泥于教材資源中,而要嘗試從網絡途徑搜集更加豐富的中國古代書畫美術素材融入到美術課堂中,帶領學生領略古代書畫的藝術內涵,感受古代書畫的藝術魅力。其次,教師要提高美術課堂的人文氣息,營造情感環境,引導學生接受藝術熏陶,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書畫藝術的熱情和動力,主動學習古代書畫的題材、內涵和構圖技巧。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臨摹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美術教學的目標。此外,在欣賞建筑作品時,如果只是靠教材提供的照片學生是很難觀察到建筑特點,體會到建筑藝術的魅力。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全方位立體展示建筑藝術作品,將建筑外部結構和內部構造形象生動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零距離的感受建筑藝術的魅力。首先,用常規視覺方式觀察建筑藝術的靜止形態,欣賞外觀結構,然后再欣賞三維互動立體全景數字建筑圖片,將建筑藝術動感顯示出來,靈活轉動角度,全方位立體欣賞建筑結構,這種方式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學生在教師的操作下穿過街道、跨越橋梁,身臨其境,零距離和建筑物接觸,原本不可見的內部陳設和裝飾物也清晰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強化藝術感悟,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個性化的發展
教給學生美術技巧和知識只是美術教學的其中一項內容,而不是美術教學的根本目標,真正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創作的平臺,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進行自由、個性的創作,使學生成為一個有獨立思維和想法的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借助響應“變廢為寶”的號召這一機會,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將身邊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專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想象力,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環保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生活中棄用的廢舊物品和材料,為課堂制作藝術品做準備,比如水彩筆、膠布、剪刀、易拉罐、塑料瓶、廢舊紙盒等等。動手操作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變廢為寶”,講解“變廢為寶”的意義,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設置這堂課,明確這節課的目標和主要任務,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具有明確的思路,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熱情和動力,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創作,嘗試將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可以通過剪刀裁剪成不同的形狀,還可以使用水彩筆添加顏色,對材料和物品進行裝飾。比如,用膠帶將廢舊易拉罐疊在一起,制作成裝飾品;使用剪刀裁剪舊紙盒制作成收納盒;還可以在舊報紙上涂改顏色,再用剪刀進行裁剪,制作成各種樣式的衣物。這些“藝術作品”雖然和名家大師創作的作品有著很大的差距,但卻都蘊含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學生傾注心血所創作出來的,原本的廢舊物品變成了藝術品,貫徹了“變廢為寶”的理念。比如,為了呼吁大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愛護美好環境,提高生活的品質,貫徹綠色生活的理念,教師可以借助植樹節的機會組織學生開展“我當環保小能手”的教育課,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帶領學生將廢舊物品變廢為寶,培養學生愛護植物,保護環境的綠色理念,專業不但可以提倡節能環保,培養學生環保理念,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和動力,一舉兩得。
四、利用多元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不可獲取的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教師要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創作動力,培養學生創造精神。首先,初中階段是學生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最渴望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尊重和認可,同時也需要得到他人給自己的寶貴意見,了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從而積極改正,逐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其次,教師要創新評價方式,如果只靠口頭講解可能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我們教師要采用多元評價機制,將檔案袋評價、量化評價、質性評價相融合,記錄學生成長的歷程,看到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比如,教師可以使用攝像裝備拍攝學生課間生活,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的集體活動,還可以把學生創作的作品和取得的成績拍攝下來,制作電子圖標,記錄學生成長的歷程,在期末時拿出來和學生分享,認可學生取得的成績,贊賞學生獲得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生創意思維,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美術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把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結果納入到衡量標準中,豐富學生課堂學習體驗,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收獲更多的知識,提升學生美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結合班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和動力,感受藝術之美,體驗藝術創作帶來的樂趣,培養學生美術素養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趙斌杰. 生活化,讓農村美術教育“突出重圍”[J]. 現代教育科學,2012 (06).
[2] 劉樹山. 美術教學訓練的新思考[J]. 教學與管理,2016(24).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