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樂
【內容摘要】人文素養即人文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與價值的關懷,對于初中地理學科來說,如何在實踐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真實情感,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增強人與自然的和諧意識,關愛環境的環保意識已經成為地理教師的首要任務。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方法上予以創新,對教學流程進行優化,吸引學生的關注焦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優秀人才保駕護航。
【關鍵詞】初中地理 ?人文素養 ?培養路徑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差異與人地關系的一門具有多樣性、多要素特點的自然學科,也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機制的貫徹落實,以塑造地理教師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全新教學理念逐步在地理課堂推行,基于此,地理教師應當借助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一、音畫結合,感同身受
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地理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設備,事先將所要講授的地理學知識制作成視頻教學課件,通過視頻影像對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官產生的沖擊作用,將學生帶入到真實教學情境當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地理人文素養將大有幫助。
以《漁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對于南方學生來說,對本單元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身處在北方地區的學生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比較陌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教學課件,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全景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近距離的了解該地區的地形特點、湖泊河流以及豐富的物產資源。比如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包括上海及浙江、江蘇、安徽所轄的26個地級市,這些城市的緯度位置位于北緯30°-32.5°,海陸位置位于長江下游,瀕臨黃海和東海。由于該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同時,這一地區河湖眾多,縱橫交錯,也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產區,因此,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接下,教師以人口超過500萬的杭州為例,將杭州的地理位置、當地特產、旅游資源等內容以紀錄片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漁米之鄉美不勝收的自然美景與人文景觀。通過這種音畫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夠活躍和帶動教學課堂氛圍,引領學生進入到豐富多彩的音畫世界,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人文素養將起到積極促動作用。
二、聯系生活,自主探究
地理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聯,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將地理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這樣,學生能夠親身感覺到身邊的地理常識。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挖掘學生的個人潛力,教師應將學生作為教學課堂核心,讓學生在生活當中自主探究地理知識精髓,為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人文底蘊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以《中國的自然資源——水資源》為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以及節約用水意識,為了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生動,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地理教師可以將水資源的知識點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出發點,提出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比如:“請同學們結合日常生活,列舉出生活當中浪費水資源的現象。”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課堂討論與思考時間,然后選擇學生代表作答。學生甲:“洗手、洗臉、刷牙或者洗菜時,一直開著水龍頭。”學生乙:“家里停水時,將水龍頭打開,如果來水以后,家里沒有人,就會造成水資源浪費。”學生丙:“平時,經常將一些廢紙和碎屑等垃圾扔到馬桶當中沖掉,這樣也會浪費水資源。”學生通過聯想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能將浪費水資源的現象逐一找出來,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覺的節水意識。
三、師生互動,設置疑問
為了打造一個和諧高效的教學課堂,地理教師可以采用師生互動的方法,結合地理教材,通過設疑環節,向學生拋出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當遵循“由淺入深、逐層遞進”的原則,一步步加大問題的難度,正確引導學生逐步揭開事實真相,通過與教師的和諧互動,營造一個“一問一答”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中國的自然環境——地形和地勢》為例,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運用中國地形圖,準確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針對單元知識點向學生提出互動問題。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之前學過的五種地形類型。”這一問題涉及到的知識點屬于基礎概念范疇,所以問題的難度相對較小,學生能夠快速回答出問題的答案。學生:“五種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接下來,教師將這一問題進行延伸,提高問題難度。教師:“這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存在嗎?”這時,學生可以參考教材中的圖片提示,找到準確答案。學生:“我國有東北平原、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丘陵與四川盆地。”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在拓展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借助于網絡資源查找出最終的答案。比如:“請同學們想一想,青藏高原這種地形對氣候將產生哪些影響?”通過這種設置遞進式問題的方法,學生在驚嘆于我國奇偉地形地貌的同時,也油然升起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實踐活動,拓寬視野
“理論聯系實際”是學好初中地理知識的一條有效路徑,如果教師僅僅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不斷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應當采取“走出去”的教學模式,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帶領學生走進現實生活,走進大自然,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根基,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親身實踐與體驗過程當中,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環保意識、合作意識,以促進人文素養的養成。
以《中國的經濟發展——農業》為例,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要求學生了解農業的概念、農業五部門以及主要的農業產品,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及分布。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農業似乎離學生比較遙遠,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周末的休息時間,帶領學生來到鄉村的田間地頭,參觀農民的勞動場面,參觀社會主義新農村發生的巨變。
在實踐活動當中,學生可以選取鄉村的一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或者某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然后融入到這些場景當中,親身感受這些年來,我國農村在經濟、文化、農民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并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以觀后感的形式形成文字,與其他同學和老師共同分享。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農民的樸實無華,感受到自然和諧的鄉村氣息,這對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既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同時,也將人文理念滲透到每一個實踐環節當中,為學好地理知識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結束語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滿足于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同時,對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地理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將人文素養理念滲透到學生的腦海當中,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型人才添油加薪。
【參考文獻】
[1] 金春仙.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8):130-130.
[2] 劉婧春、薛文麗.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J]. 考試周刊,2019 (029):145.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新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