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亮
【內容摘要】教參將《野望》的主題解讀為,詩人政治上的不得志,因而迷茫失意,只能向古代的隱士尋找心靈的慰藉。但是,這種解說沒有真正揭示出詩人迷茫失意的根源。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可以發現是入仕和歸隱之間的矛盾心理,導致詩人產生了迷茫、孤傲、痛苦和無奈的心情。
【關鍵詞】《野望》主題 ?王績 ?入仕和歸隱
《野望》是王績的代表作,選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三課《唐詩五首》。這首詩開唐代律詩風氣之先,歷來為學者們所稱道。王堯衢說:“此詩格調最清,宜取以壓卷。”聞一多先生更是不吝溢美之詞:“應該說是唐代五律的開新之作,自然處淵明亦當讓步。”那么這首“宜取以壓卷”,“淵明亦當讓步”的詩歌,它的主題究竟是什么呢?盡管教參對《野望》的主題有解讀,但是老師們還有困惑。下面先看看教參的解讀。
一、教參解讀:政治不得志的失意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對《野望》一詩是這樣分析的:“薄暮時分,牛羊歸家,雞棲于塒,難免讓人產生思歸之情”。思歸之情難免令人感傷。“徙倚”,即徘徊,“寫出人物內心的苦悶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卻始終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緒”。看到牧人們皆有所歸,“我”卻獨無,反而呈現出“憂郁、孤獨、清冷的色彩”。夕陽下景色的寧謐,農人們歸家的喜悅,“都沖淡不了詩人心頭的憂郁”。在這田園的生活中,周圍的一切都顯得很陌生??????只好向前賢那里尋找慰藉,放聲高歌,懷念古時候的隱者伯夷和叔齊。
從教參的分析可以看出:是政治上的不得志,造成了詩人內心的失意、孤獨、憂郁,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只能帶著苦悶向古人尋求慰藉了。
《野望》的主題歷來分歧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性格的復雜。那么,在這首詩中,除了失意、孤獨、憂郁,詩人還有哪些復雜的情感?詩人政治上的不得志具體是指什么?“無相識”僅僅是指詩人不認識牧人和獵人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教參設計的教學重點其實已經指出了一條尋找答案的有效途徑。
教參設計的教學重點有三個:(1)誦讀詩歌,領略律詩的韻律美。(2)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3)了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借以分析詩歌,領會詩人謀篇布局之精巧。
教參給出了三個教學重點,第二個教學重點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才能深入理解詩人情感的曲折變化,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題。
二、知人論世:入仕和歸隱的矛盾
王績(589-644)出身于“六世冠冕”“家富墳籍”的世家大族,儒學淵源深厚。王績天資聰慧,八歲讀《春秋左氏》,每天背誦十頁紙的內容。王績的三兄王通是隋代大儒,王績跟隨王通學習,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王績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渴望入仕實現自己的理想。據呂才《王無功文集序》記載,王績在隋煬帝大業末年,中孝悌廉潔舉,授秘書省正字。但是王績不愿在京城為官,請求外放擔任六合縣丞。因為嗜酒耽誤公事,被同僚參劾,加之天下將亂,王績就辭去官職,臨走時將所得俸祿全部放在縣衙的門前,夜晚乘著一條小船回歸故鄉龍門。
王績從擔任秘書省正字到六合縣丞辭官,只有短短的五個月的時間,真可謂“忽焉而去,倏然而來”。王績為什么會突然結束自己第一次的仕宦生涯呢?首先是王績認為自己“才高位下”,不被重用,所以在其位不謀其政;其次是因為散漫放縱,好酒誤事;最后是王績洞察天下將亂,所以離開官場以避禍亂。
從王績辭官的原因可知,王績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清靜無為,避世隱居的哲學是王績辭官歸隱的主要因素。因此,“徙倚欲何依”的失意迷茫其實是詩人入仕和歸隱的矛盾,是王績性格中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消極避世思想的沖突。
《野望》表現了詩人入仕和歸隱的矛盾。那么這首詩是如何表現詩人內心的這種矛盾沖突的呢?
首聯中的“徙倚欲何依”表現了詩人的迷茫失意,這種迷茫失意有政治上不得志的因素,但主要是詩人入仕和歸隱的矛盾。理解這一點,先要明確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野望》的寫作時間,據夏連保考證:“當作于績自六合棄官,復又‘遍游山水歸來之后,蓋在武德二年(619)秋”。此時,距王績第一次六合辭官已有將近九年的時間,時間過去了這么久,很難說《野望》的主題是因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產生的失意。況且王績也是主動辭官的,臨走之前,還將所得俸祿歸還官府,這樣灑脫的舉動表明,王績的辭官歸隱并沒有那么的傷心難過。不僅如此,王績還在回鄉的途中寫了《解六合丞還》:“我家滄海白云邊,且將別業對林泉。不用功名喧一世,且將煙霞送百年。”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對功名富貴的淡泊。
隱居數年之后,王績又踏上了入仕之路。(唐高祖)武德(618)元年十一月,竇建德的夏國剛剛建立,王績的朋友凌敬在竇建德手下為官,王績客游河北,投奔凌敬,在那里呆了幾個月。王績在河北,是想在竇建德處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后來,王績感到竇建德難成大事,就離開河北回到家鄉山西太原,時間在武德二年的秋天。武德二年(619)九月,竇建德軍隊接連攻陷相州、黎陽,并且俘獲了唐高祖李淵的皇妹同安長公主和李神通。唐朝和竇建德之間的軍事斗爭,對于又想入仕的王績來說,在河北的這段經歷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王績的家鄉是唐朝的勢力范圍,面對日益強盛的李唐王朝,如何在新興的唐王朝為自己找到一條仕進之路,成為不甘隱居的王績的要面對的難題。這就是詩人“徙倚欲何依”迷茫失意的根源。
因此,教參上認為王績因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迷茫失意,這是很模糊的解說,甚至是不確切的,因為教參沒有揭示出王績迷茫失意的真正原因。找出了詩人迷茫失意的原因,也就理解了“相顧無相識”的真正含義。“相顧無相識”表面上是寫詩人不認識傍晚歸家的牧人和獵人,而感到孤獨苦悶,其實是因為找不到投奔李唐王朝的機會,沒有人引薦自己踏進唐王朝的政治中心,這才是詩人政治失意,心情茫然的根源,這才發出了“相顧無相識”的感慨。正如王績《自作墓志文并序》所寫:“天子不知,公卿不知。”詩人多么希望有個知己,幫助自己實現在仕途上實現生命的價值。但是詩人不愿給人以想再次入仕的口實,因為他也喜歡悠游山林飲酒撫琴的隱居生活,于是就借助于描寫閑逸的牧歌式的田園生活來掩飾自己對仕途的渴望,因此詩歌的結尾還故作高傲地寫道:“長歌懷采薇”。這種高傲,是詩人的內心矛盾的體現,是詩人在入仕和歸隱之間掙扎糾結的無奈。
綜上,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參認為《野望》的主題是因為王績政治上的不得志,造成了詩人內心的迷茫失意、孤獨、憂郁。這種解釋含糊不清,沒有真正揭示出王績迷茫失意的根源,因此也就不能深入理解王績復雜的情感世界。通過對王績第一次入仕歸隱經歷的梳理,可以發現王績內心情感變化的曲折復雜,由此可以全面理解《野望》的主題:《野望》一詩表現了王績入仕和歸隱之間的矛盾心理,由此產生了迷茫、孤傲、痛苦和無奈的心情。
【參考文獻】
[1] 王堯衢 選注;黃熙年 點校. 古唐詩合解[M]. 長沙:岳麓書社,1989.
[2] 聞一多. 聞一多西南聯大授課錄[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夏連保. 王績文集校注[M]. 太原:三晉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