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萍
《華南虎》是一首現代詩歌,為使學生能夠體會詩歌體現的情感,我對教學做了這樣的設計:由學生自身的經歷引出課文,喚起學生的情感,提高興趣。反復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再通過品讀精彩語句,找到詩歌的關鍵小節,體會詩歌主旨,發展情感。讓學生換位思考,引發想象,由人及己,感受到思想上的觸動和震撼,領悟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課堂實錄】
一、課始入情
首先,由之前學校組織過的一次去雅戈爾野生動物園的經歷導入,要求他們說說動物園之旅,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這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學生們都很興奮,紛紛舉手發言。
學生:動物園很大,動物很多。
學生:有一只小獅子被人強行捉住跟人合照。
……
面對這些回答,我順勢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動物園里的動物過的怎么樣,他們快樂嗎?
全班學生發生了爭執,意見分成了兩種。一部分學生認為:每天被關在鐵籠子里,沒有自由,當然不快樂。另一部分學生認為:每天不用做事情,吃了睡睡了吃,當然是快樂的了。
我追問:這么好的日子,如果你是動物,看來你也愿意去過咯?
學生思想上有所觸動,討論后得出比較一致的意見:不愿意,還是自由重要些。
緊接著我使用幻燈片放映動物園中的老虎形象和野外大森林中老虎形象,讓學生自己體會其中的不同,讓學生體會自由的重要。
此時,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已經進入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氛圍。
二、課初生情
老師范讀,再要求學生先自由朗讀后全班齊讀。屏幕提示:朗讀時注意停頓,注意語速的輕重快慢,要求讀通讀順。并出示個別容易讀錯的字詞,比如:趾爪zhǎo、鮮血xuè……
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完成填空并說明理由:它是一只_____的華南虎(可以從它的處境、外形、個性等方面來回答)。由小組討論并解決。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基本都能切合本課內容。
通過這個問題,基本理清了本詩的內容:它是一只被關在鐵籠里的高傲不羈、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向往自由的華南虎。
學生齊讀本詩,再次感受詩歌內容,更深入理解華南虎。
三、課中品情
學生討論并自由朗讀。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并說說理由。
學生:我終于明白……/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這個小節充分表現了華南虎的抗爭精神,讓我們感受到了它對自由的追求。
其他學生基本同意以上看法,接著進行朗讀重音的指導,引導學生分析反復詞語的運用,學生明白了老虎火一樣燃燒的內心和對自由的熱切追求。
之后由老虎引導學生思考,牛漢寫的就只是一只老虎嗎?出示作者簡介和時代背景。提問:現在如果把這只華南虎當成是一個人,你會有什么新發現?
小組討論,代表回答:牛漢明白了面對困難也應該像華南虎一樣不屈服,應該勇于抗爭。
學生:當時是“十年動亂”,表現了牛漢不屈服于當時的黑暗、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我問:只是代表牛漢自己的這種感情嗎?引導學生明白是一類人。
再問:能不能再舉幾個像牛漢這樣的例子?
課堂氣氛到這時變得有點冷淡。
我將舉例環節提前,出示:明朝方孝孺、作家廖沫沙、著名作家蕭軍的例子。
學生的氣氛又活躍起來,紛紛回答:文天祥、林則徐、譚嗣同……
結合時代背景,學生討論,最終得出結論:是在文革這一特殊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正直、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這首詩表達了他們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接著引導學生由人及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學了這首詩,對于我們,有什么可以借鑒的嗎?
學生回答總結:我們要勇敢地面對任何困境,不放棄追求。
四、常識解情
意象是詩人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出示于謙的《石灰吟》、鄭板橋的《竹石》兩個例子。
問:那么本文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象征意義?
學生齊答:意象是華南虎。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本詩的象征意義:不屈、執著的精神、渴望精神自由、渴望人格獨立。
五、朗讀深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聲中結束這堂課。
六、課后延情
布置作業: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課后反思】
在完成本堂語文課的教學之后,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從本課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氣氛總體較活躍,學生能主動配合老師,形成互動。由于引入的材料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課堂興趣,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較高,且學生在課前已經有所準備,預習得比較充分,所以在課上的思考和回答問題效果較好,能比較準確的回答一些問題。
二、從教學內容看,《華南虎》是一首詩歌,它以抒情的方式出現,具有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意象是詩人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能耐人尋味,引人遐思。在本詩中,華南虎作為最重要的意象,通過反復誦讀分析,以此來揭示作者的內心世界。但對于對詩歌只有粗淺認識的學生而言,要理解詩歌的語言和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難度。老師要說出一個結論不難,但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挖掘,做到內容上的逐漸深入,情感上的逐步理解,最終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
三、從教學目標看,基本達到我的預期目標。這首《華南虎》,我認為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詩歌的內容;另一方面通過體驗詩人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隨之有所提升。這個最終的教學目標在實施的過程中按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從詩歌本身的語言內容入手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感情;第二步是從詩人的自身經歷和當時的時代特征入手把內容情感推向縱深處,將之與當時的大背景大環境聯系在一起。如果在學習本課之后,學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一種情感的共鳴,那么整個課堂的教學目標至少已經達成了大部分。
四、在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能逐步深入地了解詩歌內容,領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并逐漸深入甚至能與作者產生一種共鳴,我從這幾個方面加以引導。首先,作為詩歌,教學中的朗讀是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通過反復地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對此我運用循序漸進的策略。課堂開始時簡單要求讀通讀順,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內容;課程繼續到中間時,學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對詩歌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就著重進行朗讀知識的指導并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重要片段,以期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學生已經對這首詩歌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很好地領會作者的感情,這時候更是帶著整節課的收獲再讀,想要從情感上加強對作者的認可,甚至產生共鳴。其次,課文的導入非常自然,正巧學生剛參觀完雅戈爾動物園沒多久,從學生所經歷過的動物園之旅說起,更具有生活基礎,學生能有一種切實的體會,也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一種思考動物處境的氛圍,將他們的思路引到即將要學習的課文中。再次,從字里行間體會詩人的感情,結合詩人寫作時所處的時代特征,我談起“十年動亂”,談起當時的干校以及作者的經歷,談起作者寫作的靈感來源:他去桂林出差,在動物園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使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最后,通過課堂提問的層層深入以及學生的信息反饋,審時度勢,加以評價并多方引導;雖然在課堂生成中也遇到了學生無法馬上回答的問題,也通過舉例環節的提前,盡量使學生能回答成功,從而完成情感體驗。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希望學生能將這堂課看作是一次情感的旅行,在豐富知識的同時,得到情感的體驗和美的享受,這是我的愿望,但愿我能通過不斷的學習、改進,讓他們能切實地感受到這一點!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集仕港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