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艷
摘 要: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游戲是3至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戲。《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因此,在開展小班角色游戲時,可以針對小班孩子角色游戲的年齡,通過游戲環境的創設與適宜材料的提供的研究,來萌發幼兒扮演角色的興趣,促進角色意識的提高。
關鍵詞:角色意識;角色游戲環境;游戲材料
一、問題的提出
(一)述評
1、基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探索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不斷發展。來自教師經驗。開放性材料可以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從而進行簡單的一物多玩以及替代,豐富游戲情節。
2、基于學術研究。文獻檢索過程中,在CNKI 數據庫中以“小班角色游戲”為關鍵詞,搜出的研究論文“小班幼兒游戲中都是出于自我重復操作的狀態,沒有交流,沒有聲音……”(蔣潔,2016);“結合案例,不難發現,當教師投放模擬物較多,且放在各個主題環境中,更容易引發幼兒典型角色行為,推動符合角色身份對話的產生,使用各種模擬物進行角色游戲。(耿薇,2018)因此,根據國內現有研究,我們將在老師們已有的經驗、策略上,嘗試在逼真、形象的游戲情景創設的基礎上,提高小班幼兒的角色意識,同時進一步研究如何讓材料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域內浮動,更換材料,遵從幼兒的意愿,引導幼兒進行材料的替代或者象征,滿足游戲中角色的需求。
3、調查幼兒游戲現狀與游戲水平。對小班幼兒游戲進行觀察、調研、數據分析得出問題:小班角色游戲的開展,到底該為幼兒創設怎樣的游戲環境與材料,才能幫助幼兒增強角色意識,提高老師游戲中的觀察與引導能力。
(二)選題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我們綜合了大量資料后發現,發掘幼兒的興趣點和經驗,配合幼兒支持幼兒開展新的主題,創設相關的環境,讓真實豐富的環境激發幼兒的角色意識和角色行為,引導幼兒進行材料的替代或者象征,滿足游戲中角色的需求。通過課題研究,可以幫助教師轉變角色觀念,學會觀察孩子的游戲,了解孩子游戲中的興趣、需求,真正做到把游戲還給孩子,讓孩子們自己來決定游戲內容,提高角色意識,促進游戲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過程
(一)開展調查、分析現狀
為了提高小班角色游戲環境的創設與材料提供對小班幼兒角色意識提高的研究,我們年級組確定了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5個班級幼兒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小班幼兒游戲現狀的調查,結果為我們老師在角色游戲環境創設與材料提供的研究中提供了大量的參考信息。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小班幼兒有的因為家長過度愛護、習慣包辦代替使得孩子動手能力較弱、語言等發展遲緩;有的因為溺愛、放任,使得孩子很自我,游戲中經常會爭搶材料、材料亂扔,沒有規則意識;有的孩子喜歡游戲,但往往只是對模仿成人的動作或玩具本身感興趣,以自己擺弄為主。針對這些現狀,我們從幼兒年齡特點與已有經驗、家長教育、教師三方面進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指導策略。
(二)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從創設溫馨的游戲環境入手,萌發幼兒扮演角色的興趣
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材料。因此,在開展小班角色游戲時,可以針對小班孩子角色游戲的年齡,通過游戲環境的創設與適宜材料的提供,來萌發幼兒扮演角色的興趣,促進角色意識的提高。創設溫馨的主題游戲環境,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
娃娃家可熱鬧了,光光正在“廚房”里忙個不停,一會把菜放到水籠下洗洗,一會又把菜裝到烤箱里,嘴里說:“我是爸爸,我要燒菜了,看我的烤大蝦快好了,味道好香啊”“我還要烤牛排”一邊說,一邊把籮筐里的菜一把抓著塞入烤箱,然后拿來一個盤子,把烤箱里的菜、水果全裝入盤中。欣欣抱著娃娃,對光光說:“你的菜怎么放得亂七八糟的,叫我們怎么吃啊”光光聽她這么一說,愣在原地不知所措了。
由于小班上學期初幼兒的隨意性、生活經驗少,游戲中往往滿足于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的角色。有時扮演的角色也會經常轉移。這是因為幼兒的角色意識缺乏。因此,觀察到孩子的游戲現狀,老師就可以角色身份“客人”介入,有意和孩子一起討論回憶: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在家是怎么洗菜、燒菜的?燒好的菜怎樣端出來的?幫助孩子豐富、提升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同時可對廚房中投放的材料再進行篩選,數量不宜過多。水果材料可放到客廳,因為材料擺放的地點也會影響到幼兒的角色行為。
(三)創設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庫,滿足孩子游戲中的創新與替代
幫助孩子扮演好角色,并成為孩子游戲的支持者、參謀者。老師指導時除了適時適度介入,激發幼兒游戲興趣,促進游戲的開展,還應根據幼兒意愿鼓勵引導孩子開展新的游戲主題,提供便于孩子自由取放的玩具材料庫,讓幼兒從材料中得到對所扮演角色行為的啟發,增強角色意識。
誠誠和若水幾個小朋友在玩動物園游戲,若水找來了咖啡紙盒和紙板、薯片罐壘高搭了一個小高樓,嘉嘉用紙杯圍了一圈,留了一個大缺口,“這是動物園的大門”“快來動物園玩啊,我們新開張,來了好多新的動物,快來看啊”嘉嘉站在“門口”吆喝起來了……“你看,我的蟒蛇館也搭好了”誠誠也開心地叫了起來,“好棒啊”,幾個“游客”圍了過來,誠誠開始介紹:“這是彎曲的小橋,長長的小蛇在橋上爬呢” 誠誠用紙盒搭了彎曲的小橋,用塑料扭扭棒做了小蛇……
孩子們提出要玩“動物園”的游戲,我們老師就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動物園的場景,和一個游園背景圖,貼有不同動物區域,讓幼兒感受動物園的氛圍。孩子們用積木圍出了小動物的房子,把帶來的毛絨動物放到小房子中去。在已有的樂高積木基礎上,我們為孩子提供了廢舊紙盒、薯片盒、紙箱,飲料罐,縐紙、彩色紙、彩色絨球、扭扭棒、雪花片等低結構材料,使孩子在利用材料時,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把游戲完全給予孩子,讓幼兒從材料中得到對所扮演角色行為的啟發,增強角色意識。
(四)提高教師角色游戲中環境創設與觀察、指導的能力
通過對幼兒園自主性游戲開展的學習研究,我們老師也從觀念上明確,自主游戲的指導應該滲透并貫穿游戲的始終,小班幼兒就應該體現在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提供游戲材料、實施有效的觀察、尋找合理的參與契機。在每次教研活動中,我們認真研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明確角色游戲就是要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交往、大膽表現,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是環境的創設者,條件提供者,觀察指導者。也進一步明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通過班級角色游戲展示、觀摩、交流、探討,經過一學期的大膽嘗試,敢于放手,相信孩子,在共同探究小班角色環境的創設,投放開放性的材料來促使孩子在尋找游戲材料,創造游戲主題中角色意識的形成,從中我們看到了小班孩子游戲行為的大變化,使老師們取得同感,就是要相信我們孩子的能力與創造潛能,給孩子們充分的游戲自由,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同時,我們的老師也通過游戲的觀察、案例、專題的撰寫明確自己在自主游戲中的角色定位,提高了觀察與引導的能力。
——老師觀念上的轉變
*幼兒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能力、興趣,充分地想象,并賦予材料獨特的意義。
*只有為幼兒提供很真實的材料,才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當幼兒的游戲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這樣的材料反而會局限他們的思維
——幼兒的轉變
*獲得愉悅情感體驗的,能夠滿足孩子探究和好奇心理的,能夠促進孩子游戲能力發展和提高
*能結合角色和情節的發展自主尋找材料替代,這樣不僅能提高孩子使用替代物的能力,而且也刺激了他們游戲的愿望和興趣,豐富了游戲的情節。
三、研究成效
(一)教師能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游戲行為,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的創設與材料,激發幼兒參與角色游戲的興趣。
(二)角色游戲中指導策略提高了小班幼兒大但想象、使用材料的能力。
(三)提高教師角色游戲觀察與引導的能力。
(四)通過家長半日活動、觀摩游戲,提高家長對親子游戲互動的重視,改變家庭教養方式,給孩子多創設外出交往和互動機會,幫助孩子豐富生活經驗,鼓勵孩子大膽想象,樂意與同伴游戲。
參考文獻:
[1]丁邦平國外游戲研究成果綜述[J].學前教育研究,2002(04)
[2]李生蘭.《學前教育學》(修訂版)[Z].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3]上海市教育委員《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試行稿)[Z].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第40頁
[4] 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5]幼兒園環境與幼兒行為和發展的研究[M].朱家雄,華愛華等.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52.
[6]學前游戲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丁海東編著,2001
[7]幼兒游戲理論與指導[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李淑賢,姚偉主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