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
關鍵詞:網絡輿論;司法公正;司法獨立
隨著我國公民法制意識逐漸覺醒,人們對于國家法律體系尤其是司法公正與否的關注也是日益明顯。同時隨著我國互聯網產業與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擁有了通過網絡這一新形式參與到輿論監督中來的機會,而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關注和監督也因此越發廣泛和執著,但其實際效果也可謂爭議頗多。基于此,本文將首先從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定義與概念出發,進而闡述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兩面性,為更好平衡兩者之間關系提供想法。
網絡輿論。所謂網絡輿論,按照傳播學目前的主流觀點來看,就是公眾在互聯網上就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述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它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而就其特點而言,由于網絡本身具有便捷性、共通性、虛擬性、廣泛性和隱匿性等特征,這就使得網絡輿論具有了人類媒體史上所未有的高程度自由屬性,而與之相輔相成的,網民也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積極參與到監督中來,而司法活動在過去作為一種嚴肅而不近人情且相對封閉的過程,無疑更大程度地激發了公眾的獵奇心理和責任意識。
司法公正。相對于網絡輿論的定義,司法公正作為集抽象理念與具體實務要素為一體的復雜概念,其內涵較為豐富,限定難度較大,有學者說:“司法公正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為解決各類社會沖突而追求或持有的一種法律思想以及對該社會的司法制度及其司法活動的一種法律評價,即司法機關在處理各類案件的過程中,既能適用體現公平原則的實體規范、確認和矯正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又能使這種確認和矯正的過程和方式體現公平性。”
因此我認為司法公正應主要包括了兩方面內涵:一方面強調追求個案正義的實體公正,另一方面則是側重于可預測性與法穩定性的程序公正。當然二者從來都不是尖銳對立而是應是和諧共生的,畢竟其最終目的永遠是實現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程序公正為實體公正提供必要的規范準則去遵循,而實體公正則為程序正義為人們所認可提供事實依據。
網絡輿論的出現,將過去神秘威嚴的司法過程暴露在了公眾視野之中,并作為一種高效強大的新型輿論監督方式,切實保障公眾的輿論監督權得到全面有效行使,共同參與到推動司法透明與公正的進程中來,這無疑是我國法治進程的一大步。而就其積極影響而言,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推動司法公開透明,預防震懾司法腐敗。網絡輿論從多方面增加了司法活動的公開透明度,無論是廣義的司法行為、司法活動、司法平衡等宏觀司法運行,還是開庭審議,法庭辯論,取證質證等微觀司法實施,除不便公開的以外,大多已經隨時處在人們監督之下,這是對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及監督權諸多權利的最直接保障。這既能使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而贏得民眾的信任支持,又能從實質上預防震懾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司法腐敗行為。
保障司法人人平等,重視效益謹慎審判。即使是懷有樸素價值觀念的民眾,對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原則也早已耳熟能詳。如近年來著名的于歡辱母殺人案和昆山龍哥反殺案,均體現了網絡輿論對于實現司法公正的積極意義。而后事實也證明,審判機關通過傾聽民眾的聲音,在實務中確實能起到對看似常規案件進行再思考的作用,從而作為一種值得通過適應調整進而適當提倡的方式,來從趨勢上減少錯案冤案發生率,這必然是值得肯定的。
盡管我們深知,事物之積極發展不可缺少矛盾,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相對于西方國家,我國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之間的矛盾協調依舊是使人司法獨立的難題之一。事實上,當我們順應時代潮流為網絡輿論監督體系喝彩時,也切不可忽略它依舊處于尚不成熟的曲折發展狀態。例如今年沸沸揚揚的鮑毓明案,就是最為典型例證。北大學者陳端洪先生曾說:“服從民意的有利之處是提高司法判決的一時的社會接受性,但是,民意與司法獨立又存在內在的緊張關系。”因此,倘若網絡輿論遭到誤導或利用,這種扭曲的“民意”反而會使司法公正被套上枷鎖,而被迫承擔莫須有的壓力。
威脅司法獨立,損害司法權威。我國現行法律明確規定,司法部門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其他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的影響和左右。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司法權不受網絡輿論監督的干涉。例如就目前學界主流觀點看來,藥家鑫案可謂是網絡輿論對司法施加壓力而最終導致罪刑過重的典型案例,其對于司法公正的破壞也讓司法界時刻保持警惕去保持司法獨立性。而在網絡中屢見不鮮的,那些或別有用心或非蠢既壞的案件主觀臆斷評論,通過模糊描述和非審即斷的運作,來誤導和煽動民眾,從而給法庭審判帶來無形甚至有形壓力,例如諸多死磕派律師就善于利用輿論,使得法官判斷遭到干擾,而當影響繼續擴大時,只得被迫屈服于各種壓力,司法的獨立性蕩然無存。此外,縱然法官最終頂住壓力作出合理判決,但由于公眾輿論已經被誤導,這樣的先入為主勢必會使其社會效益大打折甚至損害司法形象與權威。
缺乏法制素養,難以獨立思考。此前我們已經提到,輿論從整體上代表公民意志的總和,因此其必然導致盲目追求個案正義,而無視秩序法理,甚至僅憑片面觀點即信口開河,干擾正常司法活動。在司法實踐日益專業化的今天,其復雜性決定了民眾樸素的價值觀往往是局限而激進的,重視道德義氣,又怎能兼顧實體與程序正義呢?雖然法律與道德二者都是追求公平正義,但倘若無法通過獨立思考從中抽絲剝繭洞察司法工作本質,這只能是越幫越亂,越管越糟。因此至少現在看來,我們絕不能過度給予網絡輿論以話語權,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總之,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之間關系,正如法諺所言:“法律要傾聽民眾的聲音,又要超越民眾的偏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持續推進和社會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圍的形成,我相信未來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一定能尋得微妙合理的平衡,共同建設美好的法制國家!
注釋
[1]石靜.論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J].法制與社會,2013(23):107-108.
[2]馬曉鵬. 論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D].大連海事大學,2017.
[3]鄧達江,肖穎.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公正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2(0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