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鷹
語文課上,同學們正在認真地聽課。突然,從課室座位后排傳來了斷斷續續的哭泣聲。誰在低聲哭泣?循聲望去,原來是小林,他低著頭,淚水迷糊了他的雙眼。
這個小氣包,怎么又哭呢?肯定是課間又跟同學鬧矛盾了!我正想對他說不要哭了,快聽課。話剛想出口,一個念頭出現腦海:要學會尊重孩子,當孩子哭的時候一定是因為委屈、難過、傷心等等,我們不要去指責他為什么這么容易哭,而要站在他的心智水平去體察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正當我試圖穩定自己的情緒時,班級中的其他同學的發言打斷了我的思緒。“小林的杯子被小鄭摔壞了。”“小鄭欺負小林了。”“我也看見了!”同學們紛紛向我告狀。
又是他?我火冒三丈,應該立刻批評小鄭還是繼續上課?我該怎么辦呢?這時,正面管教中“和善而堅定”這條核心教育理念出現在我的腦海。是的,作為老師,在遇到孩子出現問題給你帶來挑戰時,首先自己要從容淡定,不要把自己的憤怒、不安和無助展現在孩子面前,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有可能降低老師的威信,破壞和諧的師生關系。于是,我把食指放在嘴邊,示意安靜下來,同學們停止了說話。我從講臺走下來,慢慢地走到小林身旁,輕輕拍拍他的肩膀低聲說:“老師知道你很生氣,我們下課再來解決這件事,好嗎?”得到了理解,小林點點頭,漸漸停止了哭泣,情緒也穩定下來了。教室恢復了安靜,老師開始講課,同學們又繼續學習。
下課后,我把小鄭同學叫到辦公室。他低著頭,一臉無辜地坐著。“關注問題的解決,而非讓孩子付出代價”,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幫助孩子解決成長路上的問題,而不是發泄自己的情緒,我默念道。記得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啟發式問題引導犯錯的孩子,不是簡單直接地教給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是當孩子的思想或是行為不恰當時,幫助孩子分析接下來應該做什么,讓孩子學會自己分析和總結,幫助孩子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于是,我試著用啟發式問題和小鄭進行了討論。
首先,我表示理解孩子的想法:“同學們說你欺負小林了,你一定很不開心,能跟我談談這事嗎?”
小鄭聽到我沒有批評,慢慢抬起頭,嘟著嘴巴說:“下課的時候,小林和小東在玩,小林推了小東一下,小東就撞到我了,我生氣了就把小林的書包扔在地上,包里的水杯就摔壞了。”
“能把事情的經過清清楚楚的說出來,這是你最大的進步。”聽到了鼓勵,孩子的臉容有了一絲的輕松。
“水杯摔壞了,小林很難過,你有什么想法呢?我慢慢引導他。
小鄭的臉上剛出現了一絲慚愧,卻又開始抱怨:“他們兩個你推我,我推你,撞痛我了。”
原來小鄭的心結還沒有打開,我繼續引導:“你認為他們是故意還是無意的?”
“無意的。”小鄭低聲說。
我繼續說:“說得對。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碰到別人,別人就馬上把你的文具扔到地上,甚至摔壞了東西,你會是什么感受?
“一定會很生氣!”小鄭承認他會很難過。
我接著慢慢說:“哦,會生氣!那現在你能體會到小林的心情了吧!你打算對小林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來彌補呢?”
小鄭搖搖頭,一臉的茫然。
我又繼續說:“小伙子,每個人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孰能無過?可以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并盡可能彌補過失。老師相信你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小能手。細心想想,如果你不小心碰到別人,別人就馬上把你的文具扔到地上,甚至摔壞了東西,他要怎樣做才會讓你不再生氣呢?
小鄭說:“如果他對我說對不起,我就原諒他。”
我說:“除了道歉,還有嗎?你還希望他怎么做?”
小鄭想了想,繼續說:“我還希望他能把摔壞的東西還給我。”
“孩子,你剛才說的都是解決問題的好主意。你愿意為小林這么做嗎?”我點點頭說。
這時,小鄭又低下頭不說話了,看出來孩子有點不太樂意。我摸摸孩子的頭,鼓勵他說:“老師理解你的心情,這件事的確有點兒難,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邁出這一步。但如果你做到了,一定會很開心的!你是要老師和你一起去,還是自己去找小林說?”
“我自己找小林說。”小鄭的臉色明朗起來,轉身就向教室走去。
回到教室,小鄭主動向小林道歉,并承諾要還一個新杯子。小林原諒了他,事情完滿解決了,大家都開心地笑起來了。
事后,我在課堂上把這件事分享給了班級的其他同學,告訴他們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在發生問題我們首先都要保持冷靜,先分析問題,找到原因,再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也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問題一定會得到圓滿的解決,自己也一定能從這次矛盾中得到成長。
經過這次運用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成功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幫助學生成長,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學生成長的源泉。正面管教就如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愛的大門,它告訴我們: 愛就是“和善而堅定”, 愛就是關注于解決問題,愛就是有效地運用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