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玲
2019年9月起,小學語文已全部使用統編版教材(簡稱新教材)。新教材的解讀,課堂教學的實施等問題,成為各層級教師教材培訓、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教學現狀如何?為促進教學與研究,中山市石岐區于2019年12月初舉辦了第七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大賽。經過校賽選拔,共13位老師參賽。老中青三代同臺,任教未超三年半的新教師占了一半。每一位參賽老師的背后,都有一個研究團隊,從對教材的分析,目標的設定,到教學設計等各環節,代表著學校研究水平。本文試以此次比賽為例,透視新教材閱讀教學研究的進展與問題。
一、低年段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低年段閱讀提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要讓學生喜歡又有興趣,參賽老師能從低年段學生的視覺出發,圍繞教材單元目標,文本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各種教學情景,運用各種方法,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帶領著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詞、句、段、篇,同時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悟情、想象,想方設法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從而建立起一個感性的世界,讓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美,人與自然的美,種下喜歡閱讀的種子。
如,蔡老師執教的《開滿鮮花的小路》,為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的第二個課時。蔡老師用故事導入,創設情境:請孩子們幫忙破案,找到真相。老師先用生動有趣的微課,和學生們一起回顧案情(復習課文1-5自然段),學生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接下來就來破案:鼴鼠先生收到的禮物是什么?推斷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老師順勢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課文6-12自然段:學生們自由讀課文,動筆找關鍵詞、句……同桌討論,匯報交流等,老師隨機引導學生品詞、品句、畫路線圖、讀一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讀出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說一說等,每個學生都饒有興味參與其中,積極討論,踴躍發言,處于愉悅的學習狀態中。在回顧案情,找線索,破案的過程中,老師引領著學生們不斷地與文本對話,與同桌對話,有時還與自己對話,讓他們感受著春天的美好,美好的禮物帶給人快樂。
林老師執教的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找春天》第二課時,在朗讀表演中理解春天的樣子,在師生的玩樂中找到春天,從中體會春天的美好。可為什么學生“讀不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老師的朗讀基本功很好,體態語言很豐富,如果能適時地與學生們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還學生一個自主、自悟的過程,學生們讀書的興趣才會提高,他們以文本的對話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了。接下來的拓展練習就會自然生發:“你找到的春天是怎樣的?”可惜年輕的老師沒能建立起文本與生活的聯系,掐斷了學生們的鏈接,匆忙地去完成預設的內容。學生們的閱讀就會是淺層的,閱讀興趣從中就打了折扣。閱讀興趣的培養,需要精心的設計,還需要把握住課堂的生成,這是年輕老師需要歷練的。
二、中高年段學生閱讀策略的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每個年級的閱讀都有具體的要求,統編版新教材對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都有清晰的指引,從教讀課——自讀課——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例,從教材要求——單元學習要求——課后練習三段目標的構建,都體現了在閱讀教學中,有效運用閱讀的策略,以達成學法習得與遷移的過程,即體現了語用活動的過程。
黃老師執教的六年級下冊的第25課《好的故事》,屬于第八單元,第八單元是有關魯迅先生的作品及其人其事的。雖然學生在前面的24課,已初步感知了魯迅先生及其作品《少年閏土》,但《好的故事》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與文本間的距離還是太遠了。黃老師采取了主題學習策略,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老師用“1+X”的方法,即以1段帶多段的方法,補充學習資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中的片段,讓學生先快速瀏覽補充的文段(相對文本而言較易理解),找出描寫景物的重點詞、句、段,體會魯迅先生文中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從而感受其中的美。再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的第五自然段,“三讀”(自讀、共讀、引讀)此段,邊讀邊想,找、品關鍵詞句,展開想象,理解感悟課文中美麗、優雅、有趣的夢中之境。到第七自然段的學習,自然是用學法遷移的方法……借助資料,以文學文,讓學生充分感受和領悟夢境之美。同時,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課內知識又向學生的學習生活延伸。
鄭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因為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學習會有一定的難度。老師就選擇了這樣的策略:一是講故事,上課伊始老師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利用自身語言優美生動的優勢,引入學習;最后,學生講故事(嘗試用自己的話講故事),讓學生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二是反復誦讀,學生試讀——老師范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等,這樣有梯度的朗讀設計,讓學生自主自悟,習得古文怎么讀,從而會停頓,熟讀課文。三是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默讀,理解課文內容,從而真正讀懂成誦(知情節、能背誦)。如,找人物,故事里都有誰?找事件,他們都做了什么?學生在自主思考,自由表達的過程中,老師扶放適度。這些策略的恰當運用,達成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得有味,課堂氛圍輕松愉悅。
中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課例,老師在下課前都向學生推薦了關聯的課外讀物,意圖是要建構起課內與課外的聯系,可見老師的閱讀意識明顯增強了。可課外讀物怎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和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這對于學校、老師來說是一個極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三、教學中的傾聽與對話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成為可能,首先在于傾聽。佐藤學在《教師花傳書》中說:教學實踐的重點,就是傾聽兒童的聲音;傾聽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核心活動。筆者認為,一個能認真傾聽孩子聲音的老師,一定也會是一個注重孩子傾聽習慣養成的老師。課堂上,老師認真傾聽學生們的聲音(讀書、交流、匯報等),就會清晰地知道他們對文本理解得怎樣,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的效果怎樣,又會有哪些問題和困難,并及時地給予回應;學生們之間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才會有深入的思考及回應。這樣的課堂一定不會是熱熱鬧鬧的,師生都會很專注,回答問題同樣會很積極。
如,龍老師上的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一課,在學習生字詞時,老師設計了闖關環節,聽讀音(老師的、同學的、錄音的)、讀準音,會讀生字詞(獨立的、隨文的),這一過程,師生共同完成了這一任務,傾聽、正音,特別是對多音字,兒化音、后鼻音等。在指導朗讀第一次分奶酪時,狐貍說:“這個好辦,我來幫你們分吧。”狐貍笑了笑,把奶酪拿過來,掰成兩半。老師設計了一個環節,狐貍說這話時表情是怎么樣的呀?孩子們思考了一下,陸續有孩子說:“很壞,很得意,狂笑,假笑……”老師聽懂了學生們的心聲:不喜歡狐貍,也聽出了孩子們正在故事中。老師馬上追問:“如果狐貍是這樣笑的,結果會怎樣?”有學生答:“會被發現”,也有學生說:“也許不會”。老師及時引導孩子們回到文本中,“如果發現,熊哥哥和熊弟弟就不會讓狐貍分奶酪了?”“如果發現了,狐貍就沒有奶酪吃了”,學生答。老師再問:“狐貍真的是友善的笑嗎?”“那是假裝的,為了不被發現,為了能吃到奶酪”。這一過程就是架構起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聯系。學生們在認真傾聽老師及同學的言語后,引發思考與表達;同時教師的傾聽和提問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的思考,通過相互間的傾聽與對話,去引發學習,推進教學。
令人遺憾的是,有的課堂,老師因為要忙于完成預設好的各種教學環節,而忽視了認真傾聽學生們在課堂中的發言;或老師似乎在傾聽,可學生們不會聽,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雙向傾聽與對話。教學本源性的追問與回歸,教材的深度學習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學目標的達成就難以正真實現。
總的來看,此次比賽,可以看出石岐區語文教師對新教材閱讀教學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時,也發現了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