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寧
〔內容提要〕 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已經進入智慧化和數字化的新階段,基于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中小企業旺盛的融資需求,供應鏈金融成為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重點方向。本文通過分析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發掘商業銀行相關業務的現存問題,進而提出參考對策,對于商業銀行創新優化供應鏈金融業務,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 商業銀行 供應鏈金融 風險控制
一、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
1.供應鏈金融概念。供應鏈金融,指資金方、物流商、信息系統服務商等供應鏈金融產品提供方,以真實貿易為背景,以核心企業資質為信用擔保,為其及上下游企業的采購、生產、運輸、銷售等各環節提供金融解決方案,是一種自償性的貿易融資方式。按擔保物劃分,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有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預付款融資和信用融資四種基本形態,其中應收賬款融資是當前最主要的業務模式。
2.供應鏈金融發展歷程。我國供應鏈金融起步較晚,起初的形式是以銀行為主導,以核心企業信用評級為基礎的貿易金融。而后,銀行開始與供應鏈上的其他參與者合作,使物流、資金流、商流緊密地匯集在一起。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又推動了傳統的線下模式升級為綜合化服務平臺模式,融入了多元信息流。當前,在智能化、數字化的全球大環境下,多項政策相繼落地,供應鏈金融呈現出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趨勢。自2018年商務部等八部門下發有關文件后,全國范圍內269家企業、55個城市陸續開始了創新應用試點,供應鏈金融與金融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3.不同類型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特點。目前,商業銀行是我國供應鏈金融的主要資金提供方,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在業務規模和服務客群上具有很大差異:大型國有銀行掌握著雄厚的客戶資源,依靠政府支持,主要服務于大型企業。以工商銀行為例,截至2018年末,其已為3200余條供應鏈、12000余名客戶放款超10000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近年來也在積極布局,更加注重產品創新,如民生銀行依托其創新推出的綜合金融產品已經與85個核心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截至2019年末,其直接服務民營企業超5000戶,授信余額近2700億元;以城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客群主要分布于小微企業。以上海銀行為例,至2019年末,其供應鏈金融貸款投放834.15億元,貸款余額為357.35億元,較上年末增幅65.26%;電商系民營銀行,相較傳統銀行更加注重金融科技的運用。以蘇寧銀行為例,2019年末其供應鏈金融累計交易量近300億元,余額為110億元。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發現,大銀行供應鏈金融發展具有明顯規模優勢和行業地位,但以金融科技和業務創新為特點的中小銀行,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覷。
二、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存在的問題
1.銀行間業務聯系較少,業務范圍較局限。大銀行依靠資源優勢,服務范圍集中于大中型企業;中小銀行則致力于服務小微企業,但由于規模和資金限制,業務模式還有待成熟。客群差異及較為獨立的業務發展模式,阻礙了行業深耕供應鏈金融的腳步。在2020年2月銀保監會舉行的通氣會上,相關負責人曾指出,目前全國約有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12000萬戶,商業銀行的貸款覆蓋率僅為20%左右,說明數量上占主導的小微企業尚未被有效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所惠及,大小銀行在拓展業務范圍,發展業務模式方面缺乏合作。
2.風控體系尚不健全。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多、融資程序復雜,風險防范要考慮整條鏈的各個環節。常見的供應鏈金融風險有: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信用風險、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操作風險等。目前,對于信用風險,大部分銀行尚未建立專門的評估模型和風控體系;對于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還缺乏有效的識別方法,偽供應鏈金融事件頻發。我國現正處于經濟下行期,加上疫情的影響,即使是以往表現不錯的風控手段也不能完全抵御目前的高風險,銀行現有的風控體系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3.業務模式仍需完善。國際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業務模式有經銷商融資、裝運前融資、BPO等八種,幾乎涵蓋了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而我國目前只有四種模式,其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比例為83.1%,說明銀行可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遠不及企業的貸款需求。此外,供應鏈金融業務惠及的行業領域中物流及大宗商品占據大部分比例,快消品、農業、綠色環保等非傳統領域涉及服務的程度不深,需要銀行提供更為專業的行業定制化服務。
4.金融科技應用深度有待加深。隨著供應鏈金融智慧化和數字化的業務要求,金融科技已逐漸應用到銀行風險管理、數據分析、成本控制等各環節,但總體應用程度不深。如多維度信息的收集、對交易單據真實性的核驗、對動產的高頻監控等耗費大量人力與時效的工作內容,還不能完全依靠金融科技執行,需要進一步的研發與融合;大數據、AI技術在風控環節的應用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商業銀行完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對策
1.加強銀行間合作,擴展業務范圍。大銀行營業網點分布廣、資金實力雄厚,小銀行依靠互聯網運營,風控基于平臺大數據,二者可以進行優勢互補。如大銀行購買小銀行的信貸資產,通過轉貼現等方式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小銀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提供小微企業的實時信息,幫助大銀行進行數字化風險管理?;谛∥⑵髽I的融資需求,二者可以聯合推出綜合供應鏈金融產品,對應于各個環節和場景,從而將服務范圍擴大至供應鏈的第三圈、第四圈,甚至更廣。
2.單設風控部門,加強體系建設。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風險管理,重點在于與傳統信貸業務區分,單設風控部門,建立全角度、全過程的風控體系。在信用風險管理上,銀行應注重數據庫積累,加強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應用;在進行風險控制時,可以通過加強貸前市場準入進行風險回避,也可以進行風險轉移,即將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或與科技公司、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聯合開展風控。另外,合理投保貿易信用險,利用保險公司的數據庫也是可選擇的風控手段。在操作風險管理上,銀行需成立專業部門,有針對性地制訂嚴格的操作準則和監管流程,防止因內部管理疏忽與不規范造成的風險。
3.專注行業細分,完善業務模式。商業銀行首先要對行業特征進行專業化分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與ERP服務企業合作。二是將產業細分更有利于銀行對各個環節的風險識別。在產品設計上,民生銀行通過基礎產品的特殊組合創新推出了醫藥通、車銷通等系列產品,形成了“供應鏈服務+行業解決方案+融資與結算”的全方位行業服務體系。參考此模式,銀行完成專業化分析后,將通用性適中的基礎產品進行差異化組合,既滿足了對應行業的需求,又提高了產品的設計效率。
4.融合金融科技,發揮協同效應。在應用金融科技時,商業銀行需要將其融合到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各個環節以發揮協同效應。如在獲取信息時,運用大數據及AI技術實時接入和整合客戶交易信息,做到動態、海量信息地快速處理;在分析數據時,運用云計算技術對場景變化進行移動邊緣計算;在共享數據時,運用區塊鏈技術促進金融系統與企業ERP系統、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有效對接,實現信息互通和數據集中化處理;此外,金融科技還可以應用到物流、倉儲等具體環節中以降低操作風險,提高業務效率。
總之,為了盡快適應供應鏈金融的新特征,抓住新階段的發展機遇,促進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幫助小微企業度過難關,商業銀行應加緊相關業務的優化升級。同時,供應鏈金融的有效開展也需要全社會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努力,從而形成相互推動、相互協調、相互約束的良好生態環境。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責任編輯: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