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聰
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有如下的方法:
一、明確意義,提高認識
要通過艱苦奮斗的說服教育使廣大學生懂得,提倡艱苦奮斗,并不是不關心大家的生活與疾苦,而是要把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靠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走艱苦奮斗之路。毛澤東告誡我們“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應該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可以通過專題報告、專題討論、專題參觀等形式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明確艱苦奮斗的意義,提高對艱苦奮斗的認識,啟發他們的自覺性。
二、樹立艱苦奮斗的典型,使學生學有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應為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的典型人物。這些典型人物對學生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思想認識,具體告訴他們應如何做,而且要培養他們的情操,從內心產生巨大力量,促使他們下決心去做,無疑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1.應注意挖掘校內外艱苦奮斗的學生榜樣,特別是校內的榜樣。由于校內的學生榜樣是學生中成長起來的,看得見,易于學習,因而樹立好的艱苦奮斗的學生典型,有助于在學生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要求進步的局面。
2.注意父母、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父母是學生接觸最多的榜樣,由于親密的家庭關系,父母的言行對兒女的影響很大,可是父母的影響往往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應要求家長給學生以艱苦奮斗的好榜樣。教師是教育者,學生不僅聆聽教師的言談,而且更注意觀察他的行動,所以,教師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處處以自己的模范行為給學生作出示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
3.應注意幫助那些貧困的學生,通過在校內開展一些勤工儉學活動,讓他們利用業余時間自食其力,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為廣大學生樹立典型。
三、創造條件,加強鍛煉
艱苦奮斗精神不是從天而降,先天而成,而是靠長期的教育引導,磨練出來。
第一,讓學生到“德育基地”進行鍛煉。為了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外“德育基地”,加強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教育。如,“某某市的德育基地”,市政府每年均組織各中小學的新生到基地寄宿訓練一個星期。通過專門的訓練人員、場地、制度、內容,讓學生過軍事化、制度化、規范化、艱苦化的訓練生活,這是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很好途徑。
第二,建立寄宿性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寄宿性學校,有利于學校制定系統的規章制度,強化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在發達地區等地紛紛創立了寄宿性學校,寄宿性學校有利于統一管理、統一行動、統一要求;有利于避免外來的干擾。在封閉的條件下,有利于增強艱苦奮斗的教育效果。寄宿性學校可以通過較嚴格、較艱苦的環境,發揮整體效應,開展競爭,樹立榜樣,打消依賴性,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從而有利于培養吃苦能力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三,開展“磨難”教育,近幾年來,發達地區為了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和自理能力,紛紛開展“磨難”教育。通過組織學生野營、野炊、社會實踐等活動,有意識設立一定的困難讓學生去體驗,從中磨練他們的意志,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四,學校要安排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讓學生承擔校園的美化、凈化、綠化的一些工作。讓學生掃地、栽花、種草、養護小花圃、小樹林、小草地、小莊園,不但有利于培養勞動習慣、衛生意識、美感,還有利于讓學生體驗生活,而且可以把校園的美化、凈化、綠化工作做得更好,有利于培養廣大學生的衛生習慣和艱苦奮斗的意識。
第五,學校應注意從小事抓起,積極引導艱苦奮斗精神。如,引導學生愛護公物、節約用水、用電,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引導學生自制學習用具和教具,自覺修理壞了的桌凳、門窗,對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都很有作用。如,某某市高級中學等一些中學禁止學生騎高檔跑車,某某高級中學某某屆高三(1)班等一些班,搞體育活動,不讓學生買礦泉水,而改由學生自帶開水的做法。事雖細微,收效卻不小。
四、優化環境,陶冶學生
注重陶冶來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要注意環境對人的影響。首先,學校要形成優良的校風,如果學校領導不帶頭搞艱苦奮斗,學生就不易培養出艱苦奮斗精神。其次,學校可通過布置圖片展覽室、宣傳欄、標語、口號等,優化校園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再次,可通過藝術活動,如,號召力較強的音樂、美術作品,文學、戲劇、電影、舞蹈等陶冶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艱苦奮斗的精神。
五、評比檢查,提高效果
為了提高艱苦奮斗教育活動的效果,學校應加強活動的評比檢查工作,并在評比檢查中,有意識推廣先進的經驗,表揚好人好事,批評和糾正不良現象。
六、建立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長效機制
1.形成艱苦奮斗精神的校風,培養學生形成艱苦奮斗精神的習慣;
2.每年開展艱苦奮斗精神的系列活動,并用管理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
3.每年表彰獎勵艱苦奮斗精神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相關材料裝訂成冊后送學校檔案室保管,并在學校的廣播、校報和宣傳欄等進行宣傳。通過以上的做法,逐步建立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長效機制,讓艱苦奮斗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