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的不良反應。方法:病例樣本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時間段我院收治的178例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患者,采用回顧分析的方法,統計全部178例患者乳腺癌發病時間、臨床癥狀、給藥方式、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全部178例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患者中共計48例患者產生不良反應,主要累及皮膚及其附件組織、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臟,部分患者伴有全身性損傷,主要不良反應類型包括轉氨酶異常升高、手足麻木、脫發等,全部患者經對癥處理措施后不良反應均得到顯著改善。結論:析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不良反應發發生率較高,藥師需加強對患者治療期間各項臨床癥狀的關注及分析,與醫師共同制定降低不良反應的藥物方案,以此來提高析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的安全性。
【關鍵詞】紫杉醇;新輔助治療;乳腺癌;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157-01
乳腺癌是女性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病位置為腺小葉及乳腺導管上皮組織[1]。臨床治療乳腺癌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同時需配合實施內分泌治療、化療、放療、生物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案。紫杉醇類藥物是臨床輔助治療乳腺癌的全新藥物,其主要作用機理是利用患者微血管系統對癌細胞分裂產生抑制作用,進而實現對病情的有效控制,達到抗腫瘤的臨床效果[2]。經臨床實踐證實,乳腺癌患者應用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臨床效果顯著,關于其不良反應的研究資料較少,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1年時間內收治共計178例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8年12月為本次研究起始時間,2019年12月為本次研究終止時間,研究樣本數量共計17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治療方案均為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178例患者年齡范圍為31-72歲,年齡均值為(47.62±5.48)歲。
1.2方法
采用回顧分析的方法,對178例患者年齡、給藥方式、給藥劑量、乳腺癌發病時間、臨床癥狀、不良反應發生類型、預后效果等進行統計與分析。
2 結果
2.1不良反應與患者年齡、給藥方式、治療時間關系分析
全部178例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患者中共計48例患者產生不良反應,其中30歲-50歲患者發生不良反應5例,占比為10.4%,51-60歲患者發生不良反應17例,占比為35.4%,61歲以上患者發生不良反應26例,占比為54.2%,61歲以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
48例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中,30例患者給藥方式為紫杉醇注射液每星期1次,每次用量為80mg/m2,持續治療12次。18例患者給藥方式為兩星期給藥1次,每次藥物用量為175mg/m2。
依據不同治療周期,對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治療第1-7d不良反應共計發生12例,占比為25.0%,治療第8-21d,不良反應共計發生15例,占比為31.3%,治療第22d后不良反應共計發生21例,占比為43.8%。
2.2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的不良反應主要臨床表現
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的不良反應主要累及皮膚及其附件組織、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臟,部分患者伴有全身性損傷。(1)皮膚及其附件組織:脫發、瘙癢、蕁麻疹、皮膚發紅、皮疹等。(2)神經系統:感覺異常、手足麻木、肌肉疼痛、乏力、關節疼痛、視神經障礙、體位性低血壓等。(3)心血管系統:低血壓、心慌、氣短、胸悶等。(4)肝臟:丙氨酸及天冬氨酸轉氨酶升高。(5)全身性損傷:過敏感應。患者產生不良反應后需及時停止藥物治療干預,監測各項生理指標,對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加強心電監護,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可采用維生素B1、B6治療,全身性不良反應患者可采用抗炎等治療方案。
3 討論
乳腺癌治療中,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得到臨床日益廣泛應用。紫衫醇能夠對微管發揮穩定作用,對機體紡錘體檢查點產生激活作用,在G2/M期對細胞進行有效阻滯,進而實現對細胞分裂的抑制,使惡性腫瘤細胞凋亡,進而達到治療效果[3]。紫杉醇的作用于其對線粒體膜通透性的調節有關,其具體作用機理尚處于研究中。應用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期間可導致各類不良反應,為提高治療安全性,需加強研究分析。
通過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可知,61歲以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其他年齡段。紫杉醇注射液每星期1次,每次用量為80mg/m2,持續治療12次,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治療第22d后是不良反應高發時間段,患者主要不良反應類型為皮膚及其附件組織、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臟不良反應,部分患者伴有全身性損傷。
為降低紫杉醇所致不良反應,藥師需重點關注其神經毒性,此類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治療計劃、治療劑量、藥物聯合應用、患者自身神經系統疾病相關,已接受過化療治療的患者其神經病變發生率較高,主要病變類型為周圍感覺神經病變。單次使用劑量與累計使用劑量也是引發神經毒性的重要因素,為此需加強對患者的用藥監護,如產生手腳等部位輕度不適,需及時給與營養神經類藥物治療[4]。同時,在紫杉醇治療中需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加強需要濃度監測,以兩星期給藥1次,每次藥物用量為175mg/m2為主,并結合患者病情對給藥方式作出必要的調整。
由此可知,紫杉醇類藥物新輔助治療乳腺癌可導致及皮膚及其附件組織、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臟等不良反應,為此藥師需加強藥學監護,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喬雪,李士猛,楊紅梅.紫杉醇或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蒽環類耐藥晚期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12):1478-1481.
[2] 劉青,張英,周馨,等.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多線治療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癌癥進展,2019,17(23):2781-2784+2866.
[3] 戴丹菁,胡川,景孌戀,等.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在HER2陰性原發性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療效和安全性[J].癌癥進展,2019,17(23):2785-2788.
[4] 郁肖夫,曹文明,封巍,等.表柔比星聯合紫杉醇對乳腺癌患者近期療效觀察及對患者血清CEA、CA125和CA199表達影響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3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