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目的:研究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效果。方法:病例樣本為2018年3月-2020年3月時間段我院收治的96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量保持一致,n=48,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治療,研究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治療聯合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研究比較組間各項臨床指標。結果:評估組間治療后Barthel指數及FMA評分指標,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可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腦梗死偏癱;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2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167-01
臨床治療腦梗死偏癱主要采用吸氧、降低顱內壓等常規基礎治療,部分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效果不佳[1]。臨床研究表明,發病后6個月內是腦梗死偏癱患者恢復的最佳時機,為此需在此時間段內采用有效的康復訓練措施,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2年時間內收治共計96例該疾病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的實際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8年3月為本次研究起始時間,2020年12月為本次研究終止時間,研究樣本數量共計9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腦梗死偏癱臨床診斷標準,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組別命名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量均等(n=48),研究組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范圍為58-79歲,年齡均值(64.69±5.6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范圍為57-75歲,年齡均值為(64.54±5.85)歲,病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治療,主要措施包括吸氧、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神經等。
研究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治療聯合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常規基礎治療措施與對照組患者一致,待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穩定48h后實施早期綜合康復訓練,主要措施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1)良肢位擺放:醫師指導患者調整體位,以健側臥位為主,下肢關節適度屈曲,上肢關節充分伸展。患側肩關節屈曲約100°,上肢前伸,手指伸展,上肢下方墊枕,健側上肢無需特殊位置擺放。對患者行動態化血壓監測,避免患側靜脈輸液,預防上肢靜脈及淋巴回流障礙。患側下肢下方墊枕,保護踝關節,膝關節及髖關節屈曲,踝關節呈90°。患側臥位狀態下需將掌心向上,手腕適度背伸,肘關節伸直,肩關節前伸,前臂向后側旋轉,髖關節、膝關節自然屈曲即可。間隔2h變換體位1次,預防壓瘡。(2)關節功能訓練:關節功能訓練需依據大關節至小關節訓練順序開展,上肢訓練以肘關節伸展、肩關節外展、手指伸展為主,下肢訓練以屈膝、伸展髖關節為主,訓練期間需控制幅度及力度,避免引發患者疼痛。待患者神志清醒后,指導其進行翻身、橋式運動、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運動、床上四點跪位等早期床上運動,完成訓練后指導其站立,引導患者雙手握桿,下蹲后緩慢站立,并掌握提放物品的正確方法,以此來促進肢體肌力恢復。(3)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對患者進行床上起坐訓練,患側床旁放置床旁桌,引導患者利用患肢由桌上拿取藥盒、手機等物品。結合患者肢體恢復情況,逐步指導其掌握穿衣、洗漱、進食等,進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3評價標準
評估組間治療后Barthe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數及FMA(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為確保數據分析計算結果準確,采用SPSS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Barthel指數及FMA評分指標(-x±s),檢驗方法為t,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果
評估組間治療后Barthel指數及FMA評分指標,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腦梗死屬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致病原因與腦組織供血動脈血流停止或顯著減少相關。臨床治療腦梗死主要采用降低顱內壓、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等措施,大部分患者經系統治療后可脫離生命危險,偏癱等后遺癥發病率較高。依據神經系統功能重建及可塑性理論,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行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臨床價值突出[2]。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經常規基礎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后Barthel指數及FMA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臨床效果顯著。腦梗死偏癱患者發病初期,神經系統可塑性較強,通過有效的訓練可實現腦神經系統功能重建。早期綜合康復訓練以腦梗死偏癱病理及患者個體病情為基礎,通過良肢位擺放、關節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措施能夠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經多次反復訓練刺進可誘導患者建立正常運動模式,也可短時間內完成腦側支循環構建,對病灶周邊腦組織細胞代償作用顯著,有助于大腦功能重建[3]。同時,早期開展綜合性康復訓練可降低繼發性腦損傷發生率,抑制肢體痙攣及異常運動模式,有助于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提高生存質量。
由此可知,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可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蔣麥洪.藥物聯合電刺激、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作用[J].臨床研究,2020,28(04):98-99.
[2] 趙穎,孫曉,劉艷艷.不同時期介入康復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貴州醫藥,2020,44(01):51-52.
[3] 周曉蘋.早期功能訓練配合針刺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西部中醫藥,2019,32(1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