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 李煒
【摘 要】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可能誘發神經性疼痛,關于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原因與患者自身神經出現一系列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具體包括周圍神經的炎癥、周圍神經傳導異常等病理原因,精神心理原因以及中樞神經機制原因。在臨床上主要發于神經根背根節或三叉神經半月節,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胸背頭刺痛、睡眠質量不佳,病程在三到五年不等[1],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對其生命健康產生威脅。因此,明確其發病的機制以及目前醫療技術對其的治療進度對于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為臨床提供參考性依據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角度出發,第一部分論述該疾病的概況;第二部分論述該疾病的發生機制,第三部分論述相關療法。
【關鍵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機制;治療現狀;預后
【中圖分類號】R752.12? ? ? ?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176-01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屬于神經疾病中的一種,在帶狀皰疹中是常見但卻十分復雜的一種并發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發于中老年,其中,患有各種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尤其容易患病,由于該病的頑固性,因此在臨床上治療較有難度。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目前在臨床上還沒有結論,但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其與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關聯性[2]。有文獻指出,此類疾病的病患的預后與其自身狀況、疼痛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3]。
1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疾病概況
所謂帶狀皰疹就是患者在首次感染帶狀皰疹病毒(水痘)后體內留存相關的病毒并進行再一次的復制和復蘇從而引起的一種皮膚疾病,此類皮膚疾病通常是急性且感染性的。帶狀皰疹常高發于中老年人,究其原因是隨著中老年群體年齡的增加,自身的免疫力不斷下降,進而容易誘發體內的病毒復制。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就是指帶狀皰疹表面愈合但患者身體內仍然留存頑固且持續的疼痛癥狀。
2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機制
當前,臨床上還未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進行明確的規定,但根據臨床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中樞神經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傳統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主要是因為氣血瘀滯、經絡阻塞不通導致。
根據臨床癥狀可將此類疾病的患者分為自發性疼痛和觸覺異常性疼痛。觸發異常性疼痛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神經纖維在受到損傷后會引起神經可塑性發生改變。此類疾病的患者常伴隨一級傳入感覺神經元壞死進而促使患者機體內部的脊髓神經元產生感覺傳入傳導阻滯。在組織發生炎癥的前期,同時由于CGRP、神經激肽A的作用就會導致高閥傷害性感受器對傷害刺激感覺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出現外周神經敏化現象。
自發性疼痛相較于觸覺異常性疼痛來說,感覺缺失程度比較高,且與疼痛無明顯直接的聯系,主要與中樞改變相關。如果將人體一級傳入突觸去除后,就會促使脊髓神經元細胞產生自發性疼痛。
3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治療現狀
3.1中藥療法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原因是氣血瘀滯,因此,在中醫的治療方案中,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成為最佳的治療方案,同時還需要采用一些可以清熱解毒的藥物從而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進行治療。在臨床上,中醫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具體藥物可以選擇柴胡疏肝散聯合紅四物湯加減法對此類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3.2局部療法
局部療法屬于西醫療法,適用于無法接受全身療法的老年患者,治療方法包括辣椒素制劑、麻醉藥、非甾類抗炎藥等,麻醉藥所起到的作用是幫助患者減輕病發時的痛苦,辣椒素制劑用于消除炎癥、疼痛、瘙癢的治療,非甾類抗炎藥的作用就是注重消炎,防止二次感染。
3.3全身療法
全身療法具體包括三種類別的藥物。首先是阿片類,即作用于中樞系統對患者進行止痛。其同時具有非阿片樣止痛作用和阿片樣止痛作用,每人每天最大劑量不得超過600mg,治療周期為42天,在治療周期結束后患者可以明顯感覺到病情的好轉。其次是三環類抗抑郁藥,從當前的臨床使用狀況來看,三環類抗抑郁藥成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最佳的藥物之一,具體包括地昔帕明、阿米替林和甲替林等,主要的作用是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甲腎上腺素[4],從而發揮出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此類藥物聯合抗驚厥類藥物一起使用還能提升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減輕臨床癥狀,尤其是幫助患者提升睡眠質量,以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但在臨床的使用過程中,此類藥物還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包括口干、便秘、嗜睡等癥狀,由于不良反應發生的癥狀比較輕微,因此可以在無禁忌癥的情況下使用。最后一種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止痛藥,主要的作用就是還清病患的痛苦,但不能深入到病情深處,對病情的治愈沒有實效,不能直接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這種疾病產生治療效果[5]。
結 語
綜上所述,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但由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極其復雜且治療較有難度,因此,緩解痛苦,減輕損傷,促進外周神經的復原成為研究的重點。目前已有的治療包括西藥和中藥兩種類型,中醫注重清熱解毒,疏通經絡,西醫注重消炎抗菌,促進傷口愈合。在未來的醫學發展過程中如何根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將中樞系統的敏化癥狀減輕成為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金學廷.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聯合普瑞巴林和甲鈷胺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0,12(04):94-97.
[2] 吳瀟.祛痛通絡湯聯合泛昔洛韋片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0,36(04):471-472.
[3] 苗春曉,李冰潔,于海艷,陳慧婷,時繼浩,姜從玉.對1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并發周圍神經損傷所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的康復治療[J].上海醫藥,2020,41(07):7-9.
[4] 彭飛飛,周脈濤,司波,李國威,余天祥.超聲引導下頸神經根及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OL].中國現代醫學雜志:1-12[2020-05-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225.R.20200331.1303.008.html.
[5] 李玉秋,王琛,韋蘭,韋冠京,潘南楠,徐文英,錢煕亮,盧敏.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血清前炎性細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與后遺神經痛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藥,2020,42(06):80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