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李琦
【摘 要】 目的: 分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采用核磁共振診斷的效果。方法:4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均于2019年3月-2020年2月入院診治?;颊叻謩e實施核磁共振(MRI)檢查與關節鏡檢查,各納入研究組和對比組。對比分析核磁共振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結果: 組間對比,研究組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均高于對比組(P<0.05)。結論: 采取核磁共振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進行診斷,可提高其檢出率。
【關鍵詞】?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核磁共振;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178-0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慢性關節疾病。該疾病主要是由于關節退化等因素引發的骨質增生性及炎性反應疾病。患者發病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以及關節活動性差等病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不僅會影響患者關節活動能力,還會造成一定的癱瘓率及死亡率。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及早給出診斷,并給出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可提高預后。關節鏡和MRI都是臨床常用的檢查膝關節疾病的影像學方法。本課題對46例患者實施了分組對比,主要目的在于分析MRI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均于2019年3月-2020年2月入院診治。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38-76歲,均齡(52.33±5.26)歲。病例類型包括副韌 帶損傷、斷裂、拉傷15例, 半月板裂痕性損傷20例,骨挫傷11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比組
對比組采取關節鏡檢查。實施持續硬膜外麻醉,于硬膜外髕上囊進行關節穿刺。將外溢液抽出體外后,將生理鹽水注入關節內側,使關節腔擴張。再選擇股骨外踝前緣與脛骨上緣髕腱外側的中心點作為穿刺點,取一0.5cm左右的切口。將關節鏡配套套針穿刺入關節軟組織中,對關節部位進行仔細探查。有疑似病灶,可詳細探查病變部位及病變情況。
1.2.2? 研究組
研究組實施MRI檢查?;颊咦阆冗M,行仰臥位,膝關節矩陣線圈盡可能置床面中心,將頭安全放在頭墊上,雙手自然放于身體兩側,患側膝關節放松狀態下略微屈曲,髕骨下緣置線圈中心。足踝墊支撐,海綿墊固定。使用進口超導MR機進行檢查。參數設置:橫軸位PD壓脂序列:TR/TE/TI/FA=3450/32/-/150,層數=24,層厚/間隔=3.0/20%;矢狀位PD序列:TR/TE/TI/FA=3450/33/-/150,層數=25,層厚/間隔=3.0/20%;矢狀位T2壓脂序列:TR/TE/TI/FA=4190/74/-/150,層數=25,層厚/間隔=3.0/20%;冠狀T2壓脂序列:TR/TE/TI/FA=5100/72/-/150,層數=25,層厚/間隔=3.0/20%;冠狀位T1序列:TR/TE/TI/FA=582/10/-/I50,層數=25,層厚/間隔=3.0/20%。掃描結束后,由兩名具有多年經驗的臨床醫師對圖像清晰度和對比度進行調整后,給予最終的診斷結果。
1.3 觀察指標
計算兩組患者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不同病例的診斷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選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X2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兩組檢查結果比較,研究組診斷副韌帶損傷、斷裂、拉傷15例,診斷準確度為100.00%(15/15),靈敏度為100.00(15/15),特異度為93.33%(14/15);診斷半月板裂痕性損傷20例,診斷準確度為100.00%(20/20),靈敏度為100.00%(20/20),特異度為100.00(20/20);診斷骨挫傷11例,診斷準確度為100.00%,靈敏度為95.00%(19/20),特異度為100.00(20/20)。對比組診斷副韌帶損傷、斷裂、拉傷5例,診斷準確度為40.00%(6/15),靈敏度為73.33%(11/15),特異度為60.00(9/15);診斷半月板裂痕性損傷10例,診斷準確度為50.00%(10/20),靈敏度為60.00%(12/20),特異度為50.00(10/20);診斷骨挫傷6例,診斷準確度為54.55%,靈敏度為45.45%(5/11),特異度為54.55(6/11)。組間對比,研究組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均高于對比組(P<0.05)。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臨床比較多發,其發病原因與膝關節慢性勞損以及存在炎性病變有關[1]。該疾病一般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中。這類人群易發生膝關節勞損,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骨密度下降,容易產生骨質疏松,引發關節功能退化[2]。發病時出現的關節疼痛以及關節活動受限情況,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了提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準確率,需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
臨床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關節鏡檢查和MRI檢查都是常用的檢查方法。關節鏡檢查,屬于有創檢查,對患者膝關節存在一定的創傷,且臨床檢查準確性有待提高。而MRI檢查屬于無創檢查,并且避免了電離輻射對患者的危害。MRI具有獨立的成像系統,采用進口設備檢查,可有效避免對患者的輻射影響,在檢查過程中有一定的安全性[3]。并且MRI通過多序列檢查優勢,可以對膝關節原生組織進行三維立體掃描,并采取斷面成像、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探查,清晰顯示膝關節部位圖像信息。可有效定位病灶部位,有助于及早發現病癥,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MRI檢查對軟骨組織、纖維層以及周圍再生骨組織的形態和結構都有較清晰的顯示效果,可顯示增生病灶,提高臨床檢出率。該檢查方式屬于無創檢查,在保證檢查準確性的基礎上,避免了患者膝關節的感染率。該檢查方式操作方便,有助于及時發現病灶,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檢查有一定的效果[4]。本研究結果顯示,組間對比,研究組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均高于對比組(P<0.05)。提示MRI檢查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效果顯著。盡管如此,MRI檢查由于檢查費用比較高,檢查時間長,對于部分患者來說,經濟負擔重,具有一定的臨床局限性。
綜上所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比較多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疾病發作時,會出現疼痛以及關節功能受限情況。在發病早期進行明確的診斷,有利于為臨床提供詳細的診斷依據。MRI屬于一種無創檢查方式,且對患者機體輻射比較小,通過多方位、多切面的掃查,也可明確診斷病灶,對病例進行確定。該種檢查方式,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以應用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當中。
參考文獻
[1] 董政偉. 核磁共振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分析[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8, v.2(2):151-152.
[2] 郭文文, 張好忠. 磁共振診斷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影像學特點研究[J]. 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 2019, 16(2):159-160.
[3] 畢文忠, 王磊, 張煒,等. 磁共振We DESS及T_2-mapping序列對膝骨性關節炎早期軟骨退變的診斷價值[J]. 中國數字醫學, 2019, 14(2):70-72.
[4] 李淼. 核磁共振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8, 24(5):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