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
【摘 要】目的:探討對于初產婦進行母嬰床旁護理在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與護理滿意度方面的應用價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本院100例初產婦,依據護理模式分組,對照組初產婦進行常規護理,同期觀察組則運用母嬰床旁護理。對比2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和自護理能力。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8.00%,對照組為84%,且P<0.05;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優良率為94%,對照組為80.00%,且P<0.05。結論:通過對初產婦進行母嬰床旁護理,可以有效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初產婦;母嬰床旁護理;自我護理能力;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219-01
分娩是女性的重要生理過程,與此同時分娩后角色發生轉變,尤其是對于初產婦來說缺乏分娩經驗以及母乳喂養經驗,在分娩后若護理不當容易使產婦產生負面情緒,同時初產婦由于缺乏自我護理能力,對于母嬰健康和安全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通過加強科學的護理干預,來幫助提升初產婦分娩后的自我護理能力至關重要[1]。以下將分析應用母嬰床旁護理在初產婦中的護理效果,以及在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與護理滿意度方面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本院100例初產婦,依據護理模式分組,即觀察組:50例,年齡22~34歲,均值為(27.6±0.3)歲;孕周37~41周,均值(39.2±0.4)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0例,剖宮產10例。對照組:50例,年齡21~35歲,均值為(27.5±0.4)歲;孕周37~41周,均值(39.4±0.3)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2例,剖宮產8例。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初產婦進行常規護理,如進行新生兒的撫觸與沐浴等相關護理,同時開展產婦和家屬健康知識宣教,并密切監測產婦分娩后的生命體征等;同期觀察組則運用母嬰床旁護理,方法如下:(1)床旁心理護理:對產婦運用一對一的責任護理模式,由責任護士每日為產婦進行一次的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具體時間為20分鐘。每次在溝通過程中了解產婦分娩后的心理狀態和母嬰護理的認知水平,同時耐心傾聽其主訴,對于產婦存在的負面情緒進行心理疏導,運用鼓勵以及心理暗示等多種心理干預技巧,盡快幫助消除其分娩后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產婦的床旁心理干預需要從分娩后開始延續到出院前;(2)床旁知識宣教:運用一對一的干預模式,當產婦入院后即可開始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向其講解院內環境和醫護人員情況,并向產婦講解分娩時的相關物品準備、飲食方法以及胎動監測方法等。針對產婦的疑問進行耐心解釋,同時在分娩前進行床旁宣教,使其能夠了解分娩的基本過程,特別是出現臨產征兆的相關特點和進行母乳喂養的重要性等。在產婦分娩后需要開展產后恢復新生兒護理和母乳喂養以及產婦自我保健等相關方面的知識宣教,從而提升產婦的知識水平,為產后自我護理和新生兒護理奠定良好基礎;(3)床旁沐浴護理:胎兒娩出后一天在床旁進行新生兒沐浴的實際操作,從而向產婦與家屬展示新生兒沐浴的流程和技巧,針對沐浴期間的相關技術要點需要進行反復的講解;(4)床旁撫觸護理:新生兒在每次進行沐浴前后以及睡眠前,都需要適時地開展床旁撫觸,同時向產婦與家屬解釋新生兒撫觸的流程以及技術要點和新生兒撫觸的目的,指導產婦和家屬完成新生兒撫觸,并由護士給予從旁指導;(5)床旁臍部護理:在為新生兒臍部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向產婦與家屬講解臍部護理的方法,同時引導產婦動手參與新生兒的臍部護理,使其掌握相關技巧和流程。
1.3評價標準
(1)運用問卷法對于2組初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問卷內容有護理服務技術、態度、健康教育等維度,結合問卷評分結果分為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2)對2組初產婦的自護能力進行調查和評估,主要評估內容有離床活動、新生兒護理、洗漱、如廁以及哺乳等日常自理能力,分為優:即產婦自然分娩后30分鐘能夠完成哺乳,并在6h之內實現自解小便,分娩當日可恢復離床活動、如廁以及洗漱等相關活動,分娩后第二日可完成新生兒相關護理;良:分娩第二日日可恢復離床活動、如廁以及洗漱等相關活動,分娩后第3日可完成新生兒相關護理;差: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1.4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x±s)描述,組間數據t、χ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產婦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非常滿意35例,滿意14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8.00%(49/50);對照組:非常滿意22例,滿意20例,不滿意8例,護理滿意度為84%(42/50)。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P<0.05。
2.2產婦自我護理能力對比
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優27例,良20例,差3例,優良率為94%(47/50);對照組:優19例,良21例,差10例,優良率為80.00%(40/50)。觀察組產婦自我護理能力優良率高于對照組,且P<0.05。
3 討論
初產婦在分娩后缺乏相關生育知識以及母乳喂養知識,使得產婦分娩后自我護理能力不足,影響自我保健和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母嬰床旁護理是近年來臨床中新型的產婦護理模式,在該護理模式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通過在床旁進行新生兒和產婦的相關護理干預,像產婦與家屬系統的講解各項護理措施的目的、流程和操作要點,從而提高產婦的自我保健知識水平以及新生兒護理能力,更有助于增強產婦分娩后的育兒信心[2]-[4]。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且該組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提示,母嬰床旁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升初產婦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對初產婦進行母嬰床旁護理,可以有效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郭亞珍.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初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303-305.
[2] 楊素君.母嬰床旁護理對初產婦自我護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的作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8):5,22.
[3] 劉潔.母嬰床旁護理對初產婦的新生兒護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的作用與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1):163.
[4] 陶燕.床旁護理模式對初產婦母嬰護理知識和行為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