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芬
【摘 要】 目的:研究眩暈癥患者采取中醫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于本院收治的眩暈癥患者中選取86例,時間選為2019年2月~2020年2月,使用抽簽法分為兩組各43例,給予常規護理模式為對照組,給予中醫護理為實驗組,對兩組護理后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干預前,兩組SAS、ADL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SAS評分更低,ADL評分更高(P<0.05)。結論:對眩暈癥患者采取中醫護理干預可改善其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進而改善預后,提升其生活質量,值得借鑒。
【關鍵詞】 眩暈癥;常規護理;中醫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244-01
眩暈癥是臨床常見疾病,引起眩暈癥發作的因素較多,一旦發病,患者會發生周身左右以及前后搖擺,且持續較長的時間,惡心、嘔吐等均是該病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因對疾病認知不足,早期患病不受重視,以此導致病情加重,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影響,嚴重時眩暈癥會持續數天,還會導致昏迷等現象發生。故在給予患者采取積極治療措施的同時應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以增加患者配合度。研究表明,中醫護理的應用相較于常規護理可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可使患者放松心態,積極面對治療[1]。本文就此進行分析,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使用抽簽法對本院收治的86例眩暈癥患者進行分組,分為兩組各43例,時間選為2019年2月~2020年2月。其中實驗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在34~71歲,平均為(56.96±11.20)歲;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在36~69歲,平均為(55.19±11.23)歲。兩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鎮痛、止暈藥等對癥治療方式。在此基礎對照組給予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向其講解有關疾病方面的知識,對患者飲食、生活習慣等進行指導。實驗組給予患者實施中醫護理:(1)情志疏導:告知患者有關疾病方面的知識,以此增加其對疾病方面的認知;護理人員在交談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應依據其自身性格特點進行護理,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綜合應用移情、相制等矯正方式,改善患者感受、認識、情緒、行為以及態度,促使其保持心情舒暢,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2)合理膳食:膳食是維持人體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為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基礎。囑咐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針對肝腎陰虛患者,多數會存在視力減退的癥狀,故在日常飲食中應給予鴿子肉、甲魚等溫補食物;針對淤血阻竅者,多數會存在頭疼等癥狀,故在日常飲食中應已清淡食物為主,禁止過度油膩;針對痰濁上蒙者,多數會存在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故在日常飲食中應以竹筍、玉米等清熱食物為主。(3)穴位按摩:選擇相應穴位:上星、印堂、風池、頭維、太陽穴,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摩,20min/次,睡前按摩1次。
1.3觀察指標
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干預前后情緒進行評分,該表分值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負面情緒越嚴重[2];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兩組日常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該表分值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佳[3]。
1.4統計學處理
本文研究中選擇SPSS20.0系統計算數據,其中-x±s表達計量數據,選擇t檢查,而百分比表達計數數據,選擇χ2檢查,兩組數據存在差異后選用P<0.05表達。
2 結果
干預前,實驗組SAS、ADL評分分別為(65.23±11.25)分、(53.26±11.22)分,對照組分別為(63.48±11.74)分、(51.63±11.21)分,兩組對比無差異(t=0.706,0.674,P>0.05),干預后,實驗組SAS、ADL評分分別為(46.97±8.49)分、(72.36±8.45)分,對照組分別為(53.31±10.66)分、(65.32±11.49)分,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SAS評分更低,ADL評分更高,差異顯著(t=3.051,3.237,P<0.05)。
3 討論
眩暈癥是臨床常見病癥,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自身以及周圍景物的旋轉感、晃動感等,同時感覺自身景物在旋轉,可伴有惡性、嘔吐、面色蒼白等臨床癥狀,故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中醫學中眩暈癥主要是由淤血阻絡引起,且隨著人們生活壓力增加,眩暈癥發病率也隨之上升,在給予患者采取對癥治療的同時也應輔助相應的護理措施,以此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4]。
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而中醫護理在醫學護理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工作,以中醫整體觀為指導思想,以辯證為依據,強調各項護理措施的開展,不僅應嚴格把控,同時還應以患者實際情況對各項具體護理措施進行調整,綜合運用治療、保健等多個途徑給予患者針對性、系統性護理措施[5]。對患者進行情志調護,從病機出發,可整體穩定患者病情,改善其負面情緒,促使患者以更好的心理狀態面對治療,維護機體健康;依據患者具體病情變化,合理安排飲食,可增強患者體質;實施穴位按摩,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可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早日康復。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相較于常規護理,實驗組ADL評分較高,SAS評分較低(P<0.05)。由此得出,實施中醫護理干預可使患者以更好的心理狀態面對治療,進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護理,中醫護理干預可改善眩暈癥患者負面情緒,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路秀清.眩暈癥患者實施中醫整體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9,6(36):80.
[2] 魏小霞,敏莉,魏丹.中醫定向透藥聯合耳穴壓豆治療眩暈癥療效初探[J].甘肅科技縱橫,2019,48(12):94-96.
[3] 孫艷華,常麗,王錦.中藥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干預輔助治療老年眩暈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3):121.
[4] 聶彩云,范卉.芳香療法結合精油穴位點按緩解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眩暈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8):50-53.
[5] 譚靜.中醫護理對眩暈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