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紅

【摘 要】目的:探究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于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患者的救治的影響。方法:將我院實施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前收治的50例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將我院實施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后收治的50例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納入觀察組。分別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各項急救指標。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的病情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以及搶救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均明顯更短,以上指標經統計學分析結果提示具備顯著差異(P<0.05)。結論:將優化急救護理流程應用于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夠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同時縮短搶救時間,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優化急救護理流程;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276-01
顱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神經外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發病率高、病情復雜、發展迅速和治療難度大等特點。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常伴隨著軀體及認知功能障礙,病情較為且病情變化快,需立即采取治療。目前,臨床用以治療重癥顱腦外傷的主要手段是手術治療,有研究資料顯示[1],在急診手術中配合護理干預可增強治療效果。本文為了深入探究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于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患者的救治的影響,選取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本院接受治療100例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其中將17年6月至12月期間我院實施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前收治的5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18年1月至19年6月我院實施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后收治的50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27例、23例;年齡主要分布于25歲-66歲之間,平均(48.9±8.1)歲;外傷類型:腦硬膜下血腫14例,腦干損傷6例,硬膜外血腫19例,腦挫裂傷11例。觀察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28例、22例;年齡主要分布于26歲-65歲之間,平均(49.3±8.9)歲;外傷類型:腦硬膜下血腫15例,腦干損傷7例,硬膜外血腫18例,腦挫裂傷10例。本研究申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將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可知,其組間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下一步分析研究。
納入標準:(1)均符合重癥顱腦外傷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者;(2)已獲取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2)合并精神疾病者。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急救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1)急診院前護理:護理人員在接到急診電話之后,需要立刻安排好急救人員進行出診,急救人員需要立刻趕到現場對患者進行急救工作,并將患者平穩送回醫院。在護送患者的途中,應當先將患者的實際情況與基本信息匯報到醫院,并督促醫院做好搶救準備。急診科室在接到通知后,需要立刻為患者準備好相應的搶救物品與設備,做好急救準備;(2)急診接診護理:急診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之后需要立刻進行接診,并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將患者盡快送至醫院的急診床。實時監測患者血壓、呼吸、脈搏及心率等指標變化情況,15分鐘觀察1次患者瞳孔,并及時記錄;為患者清理口腔內異物及分泌物,若氣管內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時,立即切開患者氣管,保證氧氣供應,減輕繼發性腦損傷;(3)急性病情評估護理:在患者入院之后,需要立刻監測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并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詳細詢問患者家屬患者的病情狀況、用藥情況以及疾病史等。(4)合理安放患者體位,將頭部適當抬高,早期可給予冰帽進行降溫;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給予吸氧、吸痰等治療;及時創建兩條或以上靜脈通路,選擇粗靜脈,可提高補液速度。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工作,以免出現醫療糾紛。
1.3評價標準
(1)對2組患者的療效進行評估,評估標準為:顯效(急救后患者的意識已恢復正常,神經功能損傷已明顯改善,可正常活動)、有效(急救后患者的意識基本恢復,神經功能損傷已有所改善,可進行輕度活動)、無效(急救后為達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2]。
(2)對2組患者急救過程中的各項指標進行記錄并評估,其中包括2組的病情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以及搶救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將本次試驗所產生的數據均通過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比較,將需進行分析比較的數據以(-x±s)的形式呈現,并進行t檢驗,當分析對比后其結果P值低于0.05時則說明兩組數據間的差異具備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2.1兩組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48/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35/50),詳見表1,數據行組間比對結果提示具備統計學價值(P<0.05)。
3 討論
顱腦外傷指發生于頭顱部位的外傷,病因包括鈍器傷、銳器傷、墜傷、跌傷等,其中跌傷、撞傷及墜傷最為常見,常發生于交通事故或災難中,臨床將其分為三類,即頭皮損傷、顱內損傷及顱骨損傷,但這三類損傷常合并發生[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交通工具為人們出行提供了方便,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顱腦外傷發病率隨之上升,致死致殘率極高,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重癥顱腦外傷的病情復雜且進展迅速,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顱內血腫、出血等,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救治手段,藥物治療為輔助治療手段,旨在穩定患者生命體征,但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的急救過程中同樣需要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保證搶救的成功率。
與傳統的急救護理模式相比,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能夠從多方面入手,注重于提高搶救過程中的搶救效率,最大限度簡化搶救的各項流程,促使患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治療工作[4]。通過急診院前護理,能夠在接到急診電話之后,第一時間安排急救小組進行出診,在護送患者回院的過程中,提前督促好急診人員做好接診的相關物品,做好急救準備工作,進而能夠在患者入院后立刻對其進行搶救工作;通過急診接診護理,能夠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提高接診過程中的效率,并在護送患者的過程中,做好誤吸與頭部震動等預防工作,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通過病情評估護理,則能夠最短時間內評價患者的病情狀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以此來為之后的治療工作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將優化急救護理流程應用于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夠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同時縮短搶救時間,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朱莉雅, 孟磊. 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患者的救治應用[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8, 24(17):2604-2606.
[2] 林才, 姚曉騰, 李王安, et al. 急診綠色通道在搶救急性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5(16):163-163.
[3] 劉雅麗. 分析舒適護理干預實施在重癥顱腦外傷患者護理中的意義[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93):75-75.
[4] 胡丹麗. 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重癥顱腦外傷急診手術病人的影響研究[J]. 飲食保健,2017,4(2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