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穎
摘 要:抗戰題材舞蹈作品以戰爭時期的歷史為背景,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再現了一定的歷史現象,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價值,對于提升人們的民族信仰、舞蹈藝術教育、審美意識培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群舞舞蹈作品《九兒》是一部反映抗戰題材舞蹈作品,通過一系列干凈而利落、堅韌而果斷地膠州秧歌舞蹈動律,展現出了山東女子“九兒”在面對侵略者時,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園敢于犧牲,與侵略者同歸于盡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關鍵詞:舞蹈作品《九兒》;藝術特征;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6-00-02
膠州秧歌群舞作品《九兒》(以下簡稱舞蹈作品《九兒》)是一部抗戰題材舞蹈作品,由上海戲劇學院舞蹈系創作。該舞蹈一經會演便收獲了大量的好評,該舞蹈不僅榮獲了上海市第十屆文化藝術節創新創作的優秀劇目獎;還在2016年入選了上海市舞臺藝術重點選題創作作品,獲得了上海市藝術基金資助立項項目。可以說舞蹈作品《九兒》從創作到演出、參賽,之所以能夠取得一系列的榮譽和成就,均與其藝術價值相關。舞蹈語匯的選擇上使用了山東膠州秧歌作為舞蹈語匯的基礎,并且在服裝上、道具上、舞臺布景和舞美上也充分地使用了“山東元素”和“膠州秧歌元素”。為膠州秧歌這一民間傳統舞蹈的推崇、展現、傳承與創新,創造了非常好的契機與條件。[1]
一、舞蹈作品《九兒》的藝術特征
(一)律動性與造型性相互協調
舞蹈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以肢體動作為語言,通過這種動態的語言表達方式表現出人物的情感狀態。從而使得整個舞蹈過程、舞蹈動作極具藝術審美之感,在強弱、剛柔、張弛有度的變化之中,展現出舞蹈作品的靈魂。
例如在舞蹈作品《九兒》第一段表演中,舞蹈演員們在一片恢宏而局促的音樂節奏造型中,基本維持“y”隊形,在舞臺中做著膠州秧歌橫擰、抻、丁字步向前出扇、提擰部身旁轉扇等富有特色的、緊湊的膠州秧歌舞蹈律動以及動作造型。這似乎也在暗示著侵略者對我國山東省侵占的句式已經非常緊迫,山東人民急需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或者群體,去舍身取義,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2]
舞蹈作品《九兒》的時間僅有3分鐘,但在這短短的3分鐘時間,是無數膠州秧歌動作造型的組合,是特殊情感的再現。舞蹈編導在空間調度上通過舞蹈造型與律動的相互結合,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在律動性與造型性的相互協調下完美地塑造了舞蹈形象,展現了舞蹈所要表達的內容,通過律動性與造型性的相互協調再現了侵華史實下山東人們的生存狀態,通過步伐緩慢移動的律動表現戰爭中的無奈與無措,通過快和有力的律動表現緊張的場景氛圍。
(二)虛擬性與象征性相互統一
與其他表演藝術不同的是,舞蹈作品《九兒》將虛擬性與象征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很多舞蹈意象都是通過某種具有象征性的動作來實現的,因此這個舞蹈便具備了虛擬性與象征性相統一的藝術特征。
例如在舞蹈剛開始的4個八拍里,右邊9個舞蹈演員一字排開,右手舉扇不斷“翻花”,雙腳交替反復“重抬輕落”,看著像是普通的“一”字形膠州秧歌小組合動作,實際上卻象征著侵略者的“鐵騎”“步步逼近”山東城下,暗示著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山東即將淪陷等現實歷史情景。而左側的舞蹈演員則使用了膠州秧歌里極具“走飄”的舞蹈步伐,不斷地變化造型和隊形,用以象征著山東人民在應對侵略者過程中所做出的種種“努力”。
此外,通過舞蹈演員們隊形的不斷變化以及背景音樂之聲地越來越緊迫、越來越悲壯,舞蹈演員們的動作越來越“緊湊”和“潑辣”,各種迅速變換造型、翻轉、旋轉的、“橫擰”“丁字步踢腿”的動作均展現出了山東人民與侵華者斗爭的戰爭場景,這些場景都是虛擬的再現,是象征性的表達。
(三)敘事性和抒情性相互結合
舞蹈編創者通過舞蹈的創作敘述一定的故事情節,在舞蹈作品《九兒》中,通過不同膠州秧歌的動作組合敘述了不同的故事片段,通過這些片段共同架構起抗戰背景下山東人民水深火熱的場景,以及“九兒”(千千萬萬和“九兒”)冒死相搏、敢于犧牲的精神。
例如該舞蹈在36秒之后,舞蹈激烈而緊湊的“畫風”突轉,背景音樂變得悲愴而凜冽,這似乎意味著山東人民的抗戰即將迎來新的局面,但同時也意味著許許多多的戰士要為此而付出犧牲,因此,“九兒”(或千千萬萬個向“九兒”這樣的抗戰奇女子),便注定了要為山東人民的抗戰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特別是在舞蹈表演的最后,全體舞蹈演員在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戰斗”之后,全體“橫擰”跪地、“托扇”定型的動作,再配上戛然而止的背景音樂,便活脫脫地“再現”出了“九兒”(或者說千千萬萬的“九兒”)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英雄形象。
舞蹈的動作與造型并非簡單的對某一元素進行模擬再現,而是以舞蹈藝術的手法對某一元素進行提煉加工,從而美化成所需要的舞蹈造型,給觀眾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舞蹈作品《九兒》中,即是通過動靜結合的舞蹈動作與造型來持續敘述故事情節,并在這個過程中表現人物情感,讓觀眾在舞蹈表演中體會故事的發展情節,在演員的抒情中感受歷史的慘痛教訓,讓觀眾在抒情的情感中感受到“九兒”的英雄主義“奇女子”形象。
二、舞蹈作品《九兒》的文化價值
(一)歷史事件的警醒
舞蹈藝術作品的創作是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產物,能夠體現相應時期的歷史文化狀況,舞蹈編導在創作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需要他們具有相應的歷史知識、文化內涵與舞蹈編創技能,通過各項要素的有機結合創作出優秀的舞蹈作品。
舞蹈作品《九兒》是以侵華戰爭為背景史實而創作的,不管是舞蹈編導還是舞蹈演員,首先都需要對這一歷史事件有較為清晰的了解,舞蹈編導根據自己對這一時期的歷史認識與所具備的文化內涵進行創作,而舞蹈演員也根據自己的認識通過肢體與面部表情的變化再現這一歷史,因此舞蹈作品《九兒》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它不僅僅再現了戰爭中山東人們的苦難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展現了山東人們在黑暗中內心的一絲明亮,讓觀眾清晰地了解到是“九兒”這一歷史人物。同時,也提醒人們要時刻牢記戰爭慘痛的教訓,要以開放包容的寬廣胸襟正視歷史事件與世界未來的發展的關系。[3]
(二)生命意識的呈現
舞蹈作品《九兒》不僅僅只是表現一段歷史,更有對人生命價值的關懷。在那一個歷史時期,侵略者是慘無人道的,大街小巷,城市鄉野,被儈子手踐踏過的地方就滿布尸體,人的生命的尊嚴與價值被肆意踐踏著。
舞臺上的每一個舞者,都是這一歷史時期下反抗的中國人的化身。舞蹈以“九兒”與“鐵騎”的斗爭拉開序幕,通過“戰勢”的變化,以及“九兒”最終選擇“舍身取義”為抗戰地手段來詮釋“女性”的生命價值。整個舞蹈過程沒有任何“悲哀”“害怕”和“遲疑”的“情緒”,有的只是“悲愴”“凜然”以及“舍身取義”的基調。這種舞蹈基調和連續不斷變化地造型和隊形都體現出了“九兒”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或者的尊嚴的維護的“反抗精神”,巧妙地渲染了特殊時期,中國人民的生命意識。[4]
(三)民族精神的歌頌
特殊時期,勇敢的在中國人們不畏強敵、不懼艱難的品質下,與帝國主義展開了殊死搏斗,在不斷地堅持與努力中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所以,以將帝國主義驅逐于國門之外。
在《九兒》這部舞蹈作品中,通過侵華戰爭這一歷史真實事件的再現來激起人們心中的民族意識,升騰人們心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九兒”在戰爭中所做過的斗爭,整個舞蹈的氣勢與所宣泄出來的情緒無一不在渲染“弱后就要挨打”“女子也可抗戰”的勇氣和決心,從而傳輸給觀眾一種認識,只有民族自強才能抵擋豪強的入侵,才能保全自己的家園,從而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升騰艱苦卓絕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結束語
舞蹈作品《九兒》通過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了“女性”的生命價值,山東奇女子九兒在侵略面前的那種“潑辣”“大無畏”“不怕死”的歷史形象躍然于舞臺之上。舞蹈演員們的每一個造型動作、每一個隊形變化、每一個律動元素、每一組反復動作,似乎都在向我訴說著“九兒”這一歷史人物的“大智”與“大勇”,這大概就是民舞舞蹈作品的藝術魅力之處。真心希望舞蹈作品《九兒》能夠延續好其演繹之路,讓其所折射出來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價值可以讓中國更多的人所看到,并且得到更多的認可與贊同。
參考文獻:
[1]程遠,尹愛青.舞劇《紅高粱》音樂創作的整體設計與審美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05):120-124.
[2]谷悅.淺談“九兒”的藝術形象——以舞劇《紅高粱》創作的主要段落為例[J].戲劇之家,2017(21):130.
[3]周寶欣.敘事性大眾舞蹈的編創手法分析[D].北京舞蹈學院,2016.
[4]高裕欣.舞劇《紅高粱》戲劇中的人物塑造[D].北京舞蹈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