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荊京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不僅有工具性,還有人文性,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當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回歸語文課堂,作為語文教師應致力于在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積極探索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通過結合實際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展“擬寫對聯”“創作思維導圖”等行之有效的語文活動,努力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學生通過學習優秀的國學經典,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人文素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研究背景
語文教學的崇高使命是什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能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有益于學生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我們應該讓中華傳統文化回歸初中語文課堂,把國學經典有效地滲透、巧妙地融入到語文課堂中,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與國學經典零距離對話。
那么,如何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走進語文課堂,同語文教學相結合呢?我認為,國學經典要力求活學活用,使其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積極探索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指導學生用國學經典解決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綻放光彩。
將國學經典學以致用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這些語錄蘊含了做學問的方法、眾多教育思想以及做人的道理。對于《論語》的閱讀見仁見智,學生讀《論語》究竟有何用?經過數千年的時光沖刷,古人的那些言論在當今中學生身上還能發揮它的作用嗎?為了解決一系列的困惑,同時讓學生真正明白《論語》所闡述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道理解決自己思想上的困惑,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是這樣做的。
以《論語》第四章“里仁篇”的課堂教學為例:
首先,要求學生將里仁篇中的語錄按要求分類。讓學生將這部分的每一則按要求分成“孝悌”“愛眾”“親仁”“利義”“謹言”五類,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弄清楚每一則的主要意思,還能使學生學會梳理歸納,理解每一則的講述目的。
其次,努力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從“里仁篇”中選擇合適的一則來解決下面情形中的問題:
(1)小A總喜歡天南海北的去旅游,這讓父母很不放心,你想用? ? 則來勸說他,理由是
(2)在自習課上,看到別人違反紀律時,你想用? ? 則來勸說他,理由是
(3)在公共汽車上你的同學正在猶豫給不給別人讓座時,你想用? ? 則來勸說他,理由是
(4)在這次測驗中你的同桌有抄襲的現象,你想用? ? 則來勸說他,理由是
(5)你家里要買新房子了,你想用? ? ?則來提醒爸爸媽媽,理由是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將從國學經典中學到的道理和其中蘊含的意義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
總之,對于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而言,《論語》不僅只是需要在課堂上學習和理解的知識,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境界需要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對照自己的混沌、麻木來“正己”,在學習中對照自己的不羈、放縱以“擇行”,用古人所流傳下來的道理反省以“修身”。教讀《論語》,引導學生閱讀它,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力量。
實現與詩詞、與詩者的對話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中華古詩文是中國璀璨奪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顆明珠,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各異,內容五彩繽紛,意蘊含蓄綿長。特別是唐詩宋詞能夠讓我們感受和體會到詩歌凝煉精美的語言、和諧動聽的音韻、嚴整鮮明的格律。但在我們的詩詞教學中,師者、讀者、詩者往往是互不相通、割裂開來的,教師、學生和作品之間達不到真正的互動。基于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直接地把握詩詞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將詩文、圖畫、情感、體驗結合在一起,采用換位的方式,帶領學生穿越千年時空和詩人進行真正的對話。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除了進行必要的語言文句的講解外,我還為學生設計了大量的學習活動:
詩文和圖畫的結合、互換? 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這首邊塞詩被蘇軾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活動:
一是請學生聯系“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象詩人描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并用語言描繪畫面的美。我先為學生作出示范:“浩瀚的沙漠涌起一層層金色的波浪,一眼望去,只見一縷白色的狼煙豎直向上升起,四周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響,這些天來我孤身一人向前走著,不變的是眼前這單調的風景。黃河拐了一個偌大的彎兒向前流。一輪火紅的夕陽正徐徐落下,顯得格外渾圓。”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雄渾壯美的的風格,還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活動:選出與“大漠孤煙直”這句詩風格相符合的的畫面描述選項:
A.金色的沙丘猶如涌起一層層小小的波浪,引著我向前。
B.茫茫的沙漠一望無際,遠遠望去卻見不到一個人影。
二是出示兩幅畫面,讓學生根據這首詩所描寫的內容和意境,選擇一幅符合這首詩的圖畫,并說明自己的理由;再反過來,讓學生為畫面配上所學的詩詞。
讀者和作者的交流互換? 在傳統的詩詞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難以統一的問題。那么,在詩詞教學中如何才能實現讀者、作者與詩詞三者的交流和互換呢?教師在其中又要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于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
例如,在教學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生活動:
1.“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展現了怎樣一副畫面,請你描述出來。
2.假如讓你為這首詩畫一幅圖,請你描述一下你的畫。
3.假如你就是作者王灣,寫這首詩時的心理是什么樣的?
4.讀完這首詩你的閱讀體驗有哪些?
(每道題50-100字)
這些活動實現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交流、思維上的換位,學生能夠真正從多個角度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詩詞那種厚重的文化底蘊也能夠慢慢浸潤學生的心靈,從而提升了學生的人文情懷。
通過擬寫對聯解讀現代文
對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和書法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明珠。對聯對仗嚴整,上下聯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調,尾字押韻,仄起平收,優秀的聯語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展示。基于此,為了將傳統的對聯與現代文教學相結合,我采用了如下做法。
恰當運用對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恰當運用對聯所產生的高度概括、言簡意賅的藝術效果,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更好地領會作品內涵起到了積極的誘導效果。例如,在教學賈平凹的《丑石》一文時,在學生讀懂文章內容、能夠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的前提下,我抓住丑石命運的轉折關鍵,讓學生充分理解它不屈于誤解、默默無聞的精神品質。在挖掘丑石精神的這一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試著根據課文內容擬寫對聯。例如,上聯:丑陋無比粗糙遭人冷嘲熱諷,下聯:美到極致無價受到連連名楊;再如,上聯:丑到極處,飽受世俗譏諷,下聯:美到極處,肯定自我價值。學生創作的對聯句式精練,形式靈活,文情并茂,是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進行的創意性表達。這種開放性的語文活動,使學生能夠把對于美與丑的認識和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更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見,將對聯引入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活躍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更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簡潔概括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用對聯兒來解讀名著? 對于學生而言,閱讀經典名著的困難在于對整本書的整體把握,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針對具體章回的內容進行閱讀,雖然對閱讀作品很感興趣,課上的討論、交流也比較充分,但在考試中遇到簡答題卻不會總結作答。其實,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整體把握幾百頁的長篇小說是比較困難,對于梳理結構、把握人物形象、小說敘事線索、情節發展等更是存在較大難度。而此時如果運用對聯,不僅能夠詳細概括出了主人公人物特點,也能夠對整個文本做簡要的概括和表達。而將擬寫對聯應用于小說閱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概括主人公的人物特點,使學生對整個文本做簡要概括和表達。
例如,《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主人公祥子買車三起三落的經歷為線索,描寫了祥子由希望到失望,由奮斗到失敗,由掙扎到絕望,最終走向頹廢和墮落的人生軌跡。整本書讀起來既心酸又倍感壓抑。我在組織學生閱讀這部小說時,就引導學生通過擬寫對聯的方式進行解讀。例如,上聯:勤勞樸實善良要強從不忘夢想,下聯:自甘墮落奸詐狡猾變行尸走肉;再如,上聯:勤勞樸實樂觀善良心懷夢,下聯:自暴自棄狡猾奸詐毀前程。學生擬寫的對聯簡短精煉,既概括出了主人公祥子在人生前后兩個階段的變化,表現出了學生對祥子悲慘命運的關注,也揭示當世人性敗壞與社會黑暗的現實。
利用對聯實施遷移,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的故事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熟習,那么怎樣才能提升他們對這部作品的認識和把握呢?對此,我引導學生圍繞《西游記》進行提升創作,設計了如下活動:從小說中選擇你所熟悉的人物,為其寫對一副聯。
利用思維導圖解讀經典名著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對學習和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通過制作思維導圖來解讀課文,能夠幫助學生簡析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思路,提高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生動形象地展示閱讀成果。就名著閱讀教學而言,針對其中經典的情節故事、經典的人物、經典的場面、經典的描寫段落,例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 等經典情節,我會要求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將整本書立體地解讀出來。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讀、寫、畫多方面的能力。
總之,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當前,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語文教師更應該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為學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案,讓國學經典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讓韻味深遠的文字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現語言文學的價值,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的整合,盡顯語文教學的效益。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