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瑤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關于美術知識素養(yǎng)的考查,教師一般采用統(tǒng)一的方法,單一的通過一張畫或者一張試卷的方式去考察。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傳統(tǒng)的考察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和適應現(xiàn)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經過長期觀察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等學科的口試模式,筆者發(fā)現(xiàn)“口試”同樣適合美術學科,美術口試的參與形式和評價方式能夠有效補充筆試的不足。
“美術口試”主要是想通過設計一個靈活寬泛的開放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情感參與。通過這些主動行為,大大提高他們在美術口試和美術課堂上的情感參與。在進行口試表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學生前期工作的準備狀況、思維活躍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是否具備感染教師等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因此,美術口試是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實現(xiàn)了學生有差異的發(fā)展,更是讓每個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探索,去表達,去體會,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和藝術鑒賞水平。下面筆者將基于福建省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美術口試考察的經驗,簡單論述如何實踐多元化的口試形式及其意義。
選題——考查形式和內容
我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根據(jù)不同學段的學生發(fā)展的身心特點和學生發(fā)展需求,我們主要采用三種考查形式。一種是教師根據(jù)每一冊教材最后一課的賞析課為載體,去設計相關口試主題。這種考察題目簡單清晰,學生興趣濃厚,全員參與,適應于小學中低年段,效果良好。
第二種考查方法針對高學段學生,如假設你是美術館的講解員,講解某一個畫家的個展;假如你是帶旅游團參觀故宮博物館的導游,或者可以化身為美術教師,向學生介紹某一個特定的藝術家和某一件藝術作品。這種考察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提前準備。這一類型的題目強調對美術鑒賞知識的運用,在口試過程中,教師負責在美術教室創(chuàng)設情境,安排一部分同學扮演觀眾或者學生,可以對口試者提出問題。評價標準主要包括語言表達和感染能力、對作品的解讀和情感把握以及時間的把握等等。
第三種考查方法則是強調學生宏觀思維和理性分析整理的專題報告,適用于初中學段。如在人教版《各具特色的歐美藝術》一課中,學生可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分析出歐洲美術史各個時期的人像特點,進行深度研究,在班級進行簡短的陳述。這種口試形式考察得不僅僅是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作品解讀,更是在歷史上的宏觀把控,具有一定的難度。經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的能力往往超乎我們想象,經過這種形式的考察,有助于他們對藝術作品更深度的挖掘。
悟題——提高情感參與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xiàn)象,培養(yǎng)人文精神。我們在常規(guī)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然而在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比如有學生在做藝術家梵高的專題時,發(fā)現(xiàn)他所創(chuàng)作的向日葵是有一個系列的,被保存下來的一共有六幅。學生深入去了解梵高創(chuàng)作向日葵系列時的背景,發(fā)現(xiàn)這和他與高更的友情相關。他們從彼此欣賞到分道揚鑣,對梵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所以這六幅作品在細節(jié)上有諸多變化。有學生這樣說,“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命運的邊緣掙扎,但是他反而在逆境中鞭策自己去尋找陽光。通過對梵高苦難坎坷一生的了解,我再來欣賞他的《向日葵》時候,我發(fā)現(xiàn)眼前的不僅僅是一株株植物,而像梵高本人。他用他炙熱的畫筆向世人展示了他獨特的個性和豐富的精神世界。”瞧,他說得多好啊!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通過分析《向日葵》的形與色,能打動學生嗎?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嗎?通過這種美術口試的形式,在他們的主動行動上,一切答案自然而然就清楚明了了。我們也達到了美育的基本目的,他們學會了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也增強了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這種內在驅動力會促使他們上好每一節(jié)美術課,畫好每一張畫,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yǎng),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評價標準——張弛有度
其實無論哪一種形式的口試,學生的熱情度往往高于筆試。雖然每個學生參與的時間短,但是要求學生完全脫稿而且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借助的展示道具可以是圖片、PPT、思維導圖,有些學生甚至帶來自己臨摹的名畫。在講解時,要求聲情并茂,在自身理解的基礎去進行講述,并且邏輯清楚,對主題握準確。所以學生都在課余進行非常充分的準備進行深入學習,對于自己要講述的內容做到胸有成竹,這樣才能在全班同學和老師的面前展現(xiàn)出個人精神風貌,起到正面的積極示范作用,達到常規(guī)筆試難以取得的效果。
舉手投足皆有意,一言一語總關情。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一件藝術品,作為一個藝術家情感的載體,不僅需要我們去理智的解讀和把握,更需要我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感同身受的鑒賞。或許,美術口試作為一種新的考察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還像是一個新生兒模樣,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愿意去做,一定會綻放別樣的精彩。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