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習材料的興趣。”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成功的基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充滿興趣,那么成績也會有顯著的提升。
2011年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提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由此可見,鼓勵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發展動力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需要教師摒棄傳統式的填鴨式教學,從教師作為傳授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成為教育的主體,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當中;在課堂中通過創建多樣化情境,有效搭建支架,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并掌握多種的形式與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們,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充滿著無窮的樂趣。
以教學小學數學的“解決問題”一課為例,考慮到學生之前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本單元的知識點對學生而言并非難點,面對每學年不同知識點下的“解決問題”教學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來吸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具體教學實踐如下:
導入。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會以口算練習作為導入。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采用了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新形式導入——問題導入。通過情景的創設,給予學生開放性的思路,讓學生自主發現數學信息并創設出屬于自己的數學問題。這種方式給予了學生自主發現的機會,并且讓學生的思維開闊起來,間接激發了學生之間的協作性和探究性。
分析與解答。《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找出中間問題,從問題或已知入手分析并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寫一寫,畫一畫,讓學生在分析問題中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問題。首先,要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讓他們選擇喜歡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再選出方法不同的學生進行展示。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將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的,要讓三年級的學生清楚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需要教師進行長期性的引導。一是要從小學低段開始就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二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找到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并進行表揚與肯定。在最后環節,教師要總結方法并進行板書,再一次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讓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探索下清晰化,共同獲得最后的探索勝利。
回顧與反思。教師要充分重視對于教學過程中的回顧與反思。通常,回顧考慮兩點:一是答案是否符合題意,二是計算是否正確,反思的內容則是解決題目的步驟與方法。
鞏固練習,深化新知。課后練習也是每節課的一個重點,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準,課后練習要源于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利用這些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幫助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方法,為以后的學習做鋪墊。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依托教材,聯系生活,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體,在生動的情境中快樂學習;要善于用語言魅力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奇妙思維,通過探索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獨有魅力;要用一顆熱忱的心陪伴學生一路探索,一路成長,一路欣賞不一樣的美景。
(作者單位: 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