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茹
摘 要:眾所周知,作為西方戲劇史上的里程碑,《浮士德》對后世影響深刻、重大又深遠,無論是文學作品或是思想研究甚至是電影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影響,后世對它的研究可以透過文學研究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主要從歌德的思想這一角度入手來談談其思想與《浮士德》的創作這二者之間的聯系,尋求其緊密的關聯。
關鍵詞:歌德;美學思想;浮士德;啟蒙運動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5-0-02
一、《浮士德》的創作泉源
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Faust)這一形象并不是毫無根據的,據考證浮士德(Faust)原本是一個流浪者,他通過變戲法的方式以吸引觀眾賺取錢財。浮士德(Faust)與魔鬼進行了談判,最終的結果是浮士德(Faust)出賣了他自己的靈魂,用靈魂跟魔鬼換取生命中的歡樂,然而交換總是與條件相伴相生,令人遺憾的結局是他最終被魔鬼引進了地獄。而在歌德的作品中,他將浮士德(Faust)締造為一個為逐步奪取自由并自由而戰的人,結局也是由被魔鬼引入地獄轉變成被天使挽救了靈魂。這種改變并不是歌德的一時興起,他以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和德國社會為基礎,撰寫了一個關于新資產階級高級知識分子的故事,他們對現實非常不滿,并充分表達了“探索生活的意義和社會理想”的主題。[1]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一生橫跨2個世紀,這2個世紀正值歐洲社會正在進行著動蕩與變革的時機。封建社會的各項制度慢慢日趨崩潰,這使得歌德開始慢慢地接受和吸收優秀的思想,這其中啟蒙運動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進思想的不斷對他產生化學反應,同時也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知。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歌德創作出了這部不朽之作。他表示世界是宏大富饒的,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人們將不會缺乏創作詩歌的動力。這也是歌德能不斷進行創作的動力源泉和思想引擎。[2]但是,歌德還認為所寫的必須是即興詩歌,也就是說,現實生活必須為人們提供詩歌的機會,并提供詩歌的素材。特殊和特殊的情況通過對詩人的處理而變得普遍而富有詩意。我所有的詩歌都是即興詩,源于現實生活,并為現實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反映了歌德颶風運動的精神,《浮士德》的第二部分則注入了歌德在中老年時期的經歷,在這一部分中,歌德將他在魏瑪宮廷任職的經歷注入進去,那段時間,歌德還曾前往意大利,在意大利學習了科學與藝術,增加了他的文化修養[3]。
二、《浮士德》的創作定位
如果《吉爾伽美什》《羅摩衍那》列入史詩的范疇能夠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話,《浮士德》的定位也是如此許多人可能表示厭煩。君主英雄們的事跡,社會的變遷,人類思想的變化,這些在正統史詩中可以用氣勢如虹的字眼和令人熱血沸騰的事件表現,同樣可以用隱晦暗淡的描摹,如同一個角落白天可以展現太陽,晚上可以展現月光一般。[4]
在某種程度上,“浮士德(Faust)”實際上是人類審美精神自由表達的標準模型。 浮士德(Faust)的形象是資產階級興起時期進步派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展,代表了全人類的命運。[5]浮士德(Faust)的精神繁榮不僅是主人公“自我”的繁榮,而且是全人類“自我”精神的成長。 它不僅反映了新興的西方資產階級的精神進步,而且反映了現代人的精神狀態。 “浮士德(Faust)”對現代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被譽為“現代人的圣經”。 宗白華先生曾經說過,歌德和他的替身浮士德(Faust)在生活中是非常一致的,也就是說,嘗試體驗現代生活的特殊精神意義,努力理解他的悲劇,以解決這些問題,然后 指出解決方法。
三、歌德思想在《浮士德》中的融合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美學言論總是伴隨著他的實踐而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位徹底的實踐派文學家,他一生的思想精華都源自他的創作實踐與對各種藝術體會的總結,這些精華收錄于《歌德談話錄》《詩與真》《關于藝術的格言和感想》《箴言與回憶》。①總結起來無非是四種觀點:一種是他主張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而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區別就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區別。其次,他重視從圖像思維的角度出發,側重于特定圖像的一般表達。第三,他提出自然與藝術的關系是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辯證關系。第四,他是第一個基于民族文學交流提出建立世界文學的人。
歌德的美學思想和藝術精神,與“總體性”思想的契合之處在于:可印證黑格爾的“真理即整體”、張揚人的精神解放、堅持從特殊到一般。[6]對此,盧卡奇說得十分清晰:總體性是具體的,反之,孤立的現象和經驗才識抽象的。總體性之所以是具體的,是因為它包含著連接所有孤立事實的所有中介。這樣的總體觀影響了許多重要的當代批評家,如杰姆遜,他在《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中曾經這樣評價盧卡奇,說《歷史與階級意識》表明,盧氏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分析已經不同于別林斯基與車爾尼雪夫斯基。這種不同可能意味著(按我的理解)后者多少是有些席勒化的,而盧卡奇的總體性概念則是承接了歌德的“樸素的詩”,體現了審美批評尊重特殊性的原則。杰姆遜本人的批評實踐也正是這樣,他堅持“從美學到政治”的分層闡釋,認為人們閱讀作品應該從審美開始,首先關注純粹的美學問題與形式問題,只有在具體而充分的審美分析中才能引入政治的宏大敘事。[7]
為了適應詩劇豐富多彩的內容、表現各種不同的場面氣氛和人物性格,歌德采用了多種多樣的詩歌樣式。比如詩劇的開頭所呈現的形式是用自由體詩,不受音節與韻律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呈現出自由浪漫的特征;再比如寫瑪甘淚時用民歌體,提倡即時的抒情,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再比如寫海倫部分就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充分將帶有戲劇性表達出的強烈的情感融入給海倫。
《浮士德》這本書將《圣經》中“泰出有道”轉譯成“泰出有行”,體現了他篤于實踐的入世精神與行動哲學,而他充滿自信地與魔鬼訂賭,走出象牙塔,最終找到滿足與幸福,這又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和創造意志。②
在《浮士德》中,知識的追求、愛情的追求、宮廷財富與宮廷地位的追求、去希臘文明的美追求、造福人類事業的終極追求,這五個部分是主人公歷經的五個階段的變化,實際上也就是歌德所謂的人生最高的目標。③其實就是在歌德看來每個人最基本的五種欲望,知識,權力,愛情,希臘古典美和自身最根本的發展。最核心的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兩種矛盾,經驗的價值不斷地擴大價值和永恒的價值堅固的不變價值。對于藝術追求:離開官場,回到書齋的浮士德(Faust),見他的學生瓦格納正造出“人造人”,這“人造人”居然帶領浮士德(Faust)來到古代的希臘。
這便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人活著只為追求體驗,金錢、權利、地位、愛、死了后皆是虛無,所以追求體驗,體驗完再去體驗新的,直到死為止,即使你的精神到達了圣人的階層 你還是會死的,生前能盡可能地滿足自己 就已經不是白活的了。
恩格斯曾對歌德發表評論:“在他的心中,天才詩人與法蘭克福市議員謹慎的兒子-威瑪的親密顧問-之間始終存在斗爭;前者討厭周圍的環境,而后者則討厭 這種低俗的妥協是妥協的。因此,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非常渺小;有時它是一個反叛,嘲笑,蔑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又是一絲不茍,知足而又狹隘的庸才。”[8]歌德他對美的看法反映了他作為低俗公民和天才詩人的雙重性格。 他承認美是自然的,而不是自然的,這表明,作為新興德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作為偉大的詩人和科學家,他正面對現實生活,熱愛現實生活,并具有寶貴的創舉,樂觀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周文彬.歌德美學觀淺析[J].青海社會科學,1981(01):105-110.
[2]趙亮.試論馬克思哲學實踐論的革命性變更及意義——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解讀[J].商業文化(學術版),2009(08):343-344.
[3]唐果.對《浮士德》的生命美學觀照[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8(02):30-33.
[4]楊憲萍.從德治主張中看仲舒哲學的歷史作用[D].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
[5]唐果.對《浮士德》的生命美學觀照[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02):64-65+85.
[6]高海濤.浮士德精神的美學建構——評牟心海著《王向峰的美學世界》[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0(03):158-160.
[7]張世君.外國文學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8]許桂亭.談歌德的晚年[J].天津師院學報,1980(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