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如 劉豐溢
摘 要:2010版新紅樓夢的藝術設計正是將不同時代的美相互鏈接,將虛幻與真實相融合,描繪出一幅古香古色的東方傳統藝術畫卷。這種大膽的創新也使它在播放之初備受爭議,但真正的藝術經得起時間的考驗。10年光陰,而今再觀,其獨到的東方意境歷久彌香,美輪美奐的服裝依舊令人印象深刻。
關鍵詞:融合;寫意;東方神韻
中圖分類號:J9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1-0-02
在歐洲,提起東方古典藝術,首先想到中國和日本,其次為韓國。實際上,追溯歷史,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中國的服裝等藝術典制完整地傳入日本,之后經過日本幾代的傳繼,變化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和服,而韓國則承繼了中國明代的藝術,逐漸變化為現今的韓服,因此研究東方古典藝術,首先研究中國古代傳統藝術。
從某種程度上說,影視劇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古代,被稱為衣冠王國,嚴格的服裝典制,獨特的刺繡工藝曾在世界歷史上留下驚鴻一瞥;但中國的近代,西方的文化強行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傳統藝術產生了破壞性的沖擊,很多藝術品至今漂泊于海外,很多傳統的手工藝失傳,中國的傳統服裝留給世界的印象只是清朝服飾而已,所謂的唐裝成了旗袍。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逐漸引起世界的關注,而影視劇中華麗的場景,具有東方韻味的寬大服裝讓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重新登上世界舞臺,即便服裝經過了現代的改良設計,與真實的歷史有所區別,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蘊含其中,綻放出獨特的光彩,《新紅樓夢》的藝術設計便是如此。[1]
一、紅樓一夢——模糊的時代影像
紅樓夢一書中沒有明確的交代故事發生的年代,正如書名所隱喻,瓊樓華衣,終究夢一場。因此里面的人物形象,生活的場景等也不受朝代所限定,這使得影視劇的服裝設計和藝術氛圍的設定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但同時也增添了很大的難度。在沒有明確的服飾典制作為依據的情況下,需要服裝設計師根據故事的風格,人物的性格進行再創作,做到即獨特又不失古味,服裝大師葉錦添在設計時將其新東方主義思想運用其中,采用了一種虛幻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使服裝即有戲劇的裝飾效果,又有神行飄緲之感。
這種模糊的時代特質也使得新紅樓的整體藝術格局有一種真實與虛幻的交錯感,里面有關于太虛幻境的描寫,有真實場景中空氣的流動感和微風吹過的飄緲律動,穿插在真實存在的人物對話場景之中,動靜相宜,一種空靈的藝術效果油然而生?!兜赖陆洝氛J為,道大而境虛,“太虛”指的便是道,太虛幻境的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便是紅樓夢一書玄機之所在。[2]
二、兼容并蓄——東方獨特的藝術之美
在沒有固定的時代背景下展現中國古典之美,融合成為設計的核心,只要是中國古典元素,只要放在一起能夠展現美感,都可以運用,這是對影視服裝設計的一次大膽挑戰,代表中國古典藝術成就的昆曲,不同流派的學術思想,不同時代的服飾特征,這些本不應該同時出現的因素融合在一起,透出一種半寫實主義的虛幻色彩。
(一)不同時代藝術的融合
東方古典藝術之宏大,很難用一個時代,一個作品,一句話去描繪,正如東晉顧愷之的藝術思想,以形寫神,重在點睛,新紅樓的藝術設計也是如此,不拘泥于特定時代的服裝形式,將不同時代的藝術相融合,重在突出東方本位之美。例如王熙鳳的一款服裝采用立領對襟的款式來自清朝滿族旗裝,而袖子和衣身則采用了明朝女子短衫的樣式,裙子也是采用了明清時期馬面裙的因素,上衣下裳的服裝制式則來自傳統漢服,又引入了胡服的服飾特征,展現出王熙鳳干練的特質,這種多時空融合的設計手法是本劇服飾和場景的一大特色,帶給觀眾四位空間交錯的視覺感受。
劇中的服裝不但融合了各種中國古典元素,還融合了中國古代各種學術流派的思想,受道家,儒家,禪宗等學術思想影響所產生的藝術形式都在劇中得以體現。道家和儒家思想幾乎貫穿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本土的主流學派和主要思想,禪宗思想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的產物,簡單來說,儒家以入世為己任,重視倫理道德,道家則追求出世的灑脫與隨意,禪宗更重視本心,講求明心見性的精神境界,這些都潛移默化地融入人物服裝之中。
影視劇的服裝和場景是能夠讓人入戲的,尤其是古裝劇,服裝就是臺詞,就是人物的身份,就是文化,層層包裹的服裝造型和人物的動作融合在一起,隨著演員的表演流動著,閃爍著別樣的光輝,帶給角色符號性的色彩,是人物性格的外在體現。仔細品來,劇中每一個人物的服裝從領型到袖幅,從衣擺到顏色,都經得起推敲,劇中的場景和陳設,也烘托著戲劇的張力。
書中描寫的黛玉是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轉世,是個神仙般的人物,對林黛玉的外貌沒有過多的描繪,只是用“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心比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等詞語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她的服裝設計秉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風格,交領長襟,寬衣大袖,淡綠色的面料上隱隱透著刺繡的肌理紋路,前領襟的珠繡裝飾如點點淚滴,晶瑩剔透,散發著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氣息。和劇中其他人物服裝相比,黛玉的袖幅最為寬大,隨著人物的一顰一笑,袖擺舞動,宛若仙子。這種仙風道骨的意境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道家思想是中國本土文化思想的根基所在,不同于西方古典美學的寫實派,道家思想定義的東方古典之美是一種精神氣質,萬物皆有道,而道法自然,道家思想是一種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道家講求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講求天人合一,灑脫而不受束縛,也恰好映襯了黛玉率真,不受封建禮教束縛的人物性格。
不同于黛玉浪漫灑脫的著裝風格,寶釵的服裝則多了一份嚴謹的味道,寶釵雖出身富貴,但日常生活向來簡樸,居家擺設也比較簡單,服裝多以淺色為主,立領對襟為多,中規中矩,寶釵的性格也是如此,品格端方,禁言慎行,簡樸大方,符合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全部要求,是儒家思想重視禮教,講求中庸的典型代表。
作為修行之人的妙玉,服裝簡樸很多,多為粗布麻衣,以灰色調為主,外面的無袖長衫吸收了僧用百衲衣的因素,并無其他裝飾,符合禪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乃枷刖辰?。
(二)戲曲藝術與影視藝術的融合
此次人物造型最引起爭議的便是劉海部分采用了貼片子的形式,貼片子本是戲曲所采用的化妝模式,由昆曲到京劇逐步發展成多種樣式,影視劇中很少使用,因此很多觀眾覺得失真,其實在北齊楊子華創作的《北齊校書圖》就有過梳著貼片子式劉海的仕女出現,因為是畫作,又歷經時代的洗禮,其真實性已不可考,但正如前面所述,紅樓夢本就不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又何必計較發型的真偽,而中國的戲曲本身就是真實存在的一種藝術形態,戲曲的造型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東方傳統藝術通過戲曲的形式沉淀形成的,引入影視劇中又有何不可,只是觀眾對古裝劇的印象已經刻板化了而已。更為精妙的是每位主演貼片子的式樣都各有千秋,同一角色因衣著扮相或年齡階段的不同,劉海的設計也隨之變化,比如林黛玉的五片式,王熙鳳的七小彎,妙玉的一篇式等等,裝飾和細節也不盡相同,而丫鬟下人是沒有劉海裝飾的,可見有意通過貼片子的設計彰顯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中國的戲曲藝術將真實的社會現狀與人們的想象相結合,運用象征的手法,具有程序化表演的特質。和強調實景拍攝與真實感的現代影視相比,有些難以理解,但只要了解其程序化的特征,觀賞起來卻別有一番韻味,這種虛中帶實,實中帶虛的場景,服飾和表演,強調的是神似,通過神行具備的表演打動人心,能激發出人們無限的聯想空間,這來源于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精神源流,神秘而包羅萬象,是東方藝術的核心內涵。
三、結束語
園林藝術中講究借景,借的是山水樹木,影視劇中的借景,借的是戲劇人物,借人為景,借的是服裝藝術的象征性語言。中國古典的儀容和服裝,是修養和禮節的體現,不在于華麗的形,而在于適宜的格,這個格,是人品,是品格,是格局,是幾千年來高尚情操的體現,凝聚著古典藝術的感情和智慧。
研究藝術目的在于傳承藝術,對歷史文化藝術的繼承不是單純地復原歷史的樣貌,引用幾個歷史的圖文因素就可以做到的,更多的是對千百年來的精神體系的理解和發揚。以中國傳統藝術為代表的東方古典藝術不限于形,更重于神,正如中國畫不同于西方古典油畫,不追求完整真實,而強調意韻生動,比起形似,更重神會,將自身無限的想象與真實的存在相結合,虛幻與真實相互交錯,是東方古典藝術的抽象表達,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靈魂。
參考文獻:
[1]葉錦添.神思陌路[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2]春梅狐貍.圖解中國傳統服飾[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