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胤蓉
摘 要:敦煌曲子戲是2006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十余年來,在荊棘叢生的發展環境中舉步維艱。老演員、老劇目、老觀眾,無獨有偶地陷入中國戲曲發展之泥沼。傳承發展依靠的后繼人才培養、劇目創新困于保護資金的缺乏而收效甚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資金的成功申請為敦煌曲子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批量學員的培養、創新劇目的編排、藝術交流巡演的開展。將敦煌曲子戲的傳承與發展推至歷史的最高點,也孵化出了些許有效經驗。其產生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自是不言而喻,現據實分析,加以探索。
關鍵詞:敦煌曲子戲;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意義研究
中圖分類號:F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1-0-02
2017年,敦煌曲子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落地敦煌,根據國家藝術基金的立項資助要求,結合敦煌曲子戲保護傳承中的實際情況,以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遺經典項目,推進敦煌曲子戲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以培養一批敦煌曲子戲表演人才為目標。項目實施單位先后通過集中培訓、藝術成果交流巡演等方式整體推進項目的實施。項目實施使得培訓學員技藝精進,真正為敦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敦煌曲子戲的后繼人才培養和保護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得到了本土傳承人、業內專家學者和多級文化主管部門的認可與好評,他們稱贊項目實施體現了高度文化自信,開辟了當地非遺搭乘國際藝術基金乘風發展的有效經驗,同時也有效的傳承和發展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交流等環節得到國家、省市眾多媒體的爭相報道,各類報道稿件70余篇,點擊量370余萬次。[1]
一、項目實施情況
敦煌曲子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根據國家藝術基金的立項資助要求,結合敦煌曲子戲保護傳承中的實際情況,以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遺經典項目,推進敦煌曲子戲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以培養一批敦煌曲子戲表演人才為目標。按計劃招生50人,50名學員當中45歲以下38人,達到總人數76%,45歲以上12人,占總人數24%。
集中培訓過程中,根據敦煌曲子戲藝術特色和實際傳承的發展的需要,課程主要在敦煌曲子戲的戲曲、曲藝理論,地方小曲戲的淵源與發展;敦煌曲子戲的發展歷程;敦煌曲子戲的藝術性鑒賞與創作;敦煌曲子戲唱腔曲調;戲曲動作、表演身段、戲曲化妝、器樂曲牌、樂隊伴奏培訓等方面進行了現場面對面授課。采用完整劇目拉練的方式進行項目培訓及成果的展現。集中培訓結束后,針對培訓結果,進行了學員考核及項目培訓成果匯報演出,圓滿地完成了項目的集中培訓。[2]
培訓結束后,根據項目開展情況和培訓成果,精選培訓經典劇目《老換少》《田園新歌》《抬花轎》《對花》等劇目。赴甘肅定西、天水、平涼三地進行項目考察、交流、學習、巡演。上述三個地區均有地方曲子戲在民間傳承。如定西市通渭縣的通渭小曲戲、天水市秦安縣秦安小曲戲、華亭市華亭曲子戲同敦煌曲子戲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從絲綢之路之東的華亭,經隴中天水、定西到絲路西端敦煌,曲子戲藝術一脈相承,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甘肅多地曲子戲同屬曲牌連綴體,其演唱風格、表演程式、藝術特色、伴奏樂器等均有異曲同工之妙。藝術交流期間,敦煌曲子戲項目成果與通渭小曲戲同臺交流切磋,學員與當地傳承人之間深入交流、相互學習、探討一系列藝術問題。[3]
二、社會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單位承擔著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保護、傳承、研究、交流等工作。敦煌曲子戲作為當地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對直觀的表現當地傳統文化和民俗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地域文化標識之一。項目保護單位能夠利用國家藝術基金的專項保護資金來弘揚這一地方藝術品種。這一舉措本身就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社會效益。歸結起來,應當包括:
(一)提升項目本體價值
作為國家級項目的敦煌曲子戲通過培訓和藝術交流、巡演。得到了省內外專業及行業人士的知曉,通過直觀的欣賞和感受以及演員、學員、傳承人之間的互鑒與交流。項目不再局限于當地的保護傳承,通過一系列的項目實施,有效地提升了項目的本體價值。
(二)弘揚敦煌民間文化
項目培訓、交流、巡演均在依托完整劇目的基礎上得以完成。如《老換少》中的災年雖亂人心善;《田園新歌》中的新農村文化陣地堅,大寬浪子回頭金不換;《抬花轎》中天價彩禮禍姻緣,啼笑皆非終歡顏;《對花》中明快的旋律、悠悠的愛意;《會友》中的他鄉遇故知,情切意懇懇。均表現了敦煌相映成趣的民間生活和敦煌鮮為人知的民間逸聞趣事。[4]
(三)普及非遺可見度
作為國家級項目的敦煌曲子戲是興趣者和行家里手的樂園。“三老”的非遺傳承弊端所留下的后遺癥在這里顯而易見。一系列的項目培訓、匯報演出、交流巡演、媒體報道。讓敦煌曲子戲的關鍵詞進入當地及省內外關注者的視野。尤其通過項目實施更是促進了項目在當地家喻戶曉,普及非遺的民眾可見度。
(四)培養有效傳承隊伍
項目實施最直接的目的之一,通過項目實施,共計培養50名正式學員,37名非正式學員,加之樂隊伴奏等人員的培訓,共計130人參與了培訓。參與培訓的學員年輕化、專業化,培養了一大批較為專業化的有效傳承隊伍,為敦煌曲子戲培養后繼人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五)增強文化傳承自信
項目在省內三地開展的交流、巡演讓敦煌曲子戲這一地方曲藝流動了起來,省內三地6場演出、參加昆山戲曲百戲盛典2場演出,觀眾萬余人。所到之處,敦煌曲子戲所帶來的藝術魅力和詼諧幽默讓觀眾大開眼界。同時也刺激了表演者好傳承人、學員們的神經,地方曲藝外出表演所帶來轟動效應,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文化傳承自信。這都來源于藝術基金項目培養開出的碩果。
三、經濟效益分析
(一)融合旅游爭創收入
項目實施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在于項目培訓之前和之后所反映出來的社會連鎖反應。眾所周知,經濟效益依賴于社會效益而又左右著社會效益。項目的成功培訓經驗及培訓成果,讓敦煌曲子戲一躍成為一張地方文化名片。在賓館、飯店、風情園、旅游景區、民俗街區、文化長廊等處。曲子戲表演唱已成為一種敦煌“文化特色”。大批量的傳承人組織班子與他們共同合作,在非遺文化與旅游融合的過程中,獲得豐厚的經濟收入。[5]
(二)成立劇團以“戲”為本
依托培訓班的成果,原藝術團解體待崗人員匯聚學員,趁熱打鐵,組織成立以“敦煌曲子戲”為專業演繹的戲曲藝術團。吸收學員,解決就業,通過政府購買性演出和商業演出等途徑,不斷擴大規模,提升藝術水準。目前團體運行良好,經濟收入可觀。社團以“戲”為本錢,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從業者經濟收入。開創了民辦戲曲院團較為成功的運作模式。[6]
(三)“兩學”盤活傳承人
隨著項目培訓班的成功實施及敦煌曲子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全國各地高校學生、專家學者、相關研究者趁著敦煌“文化熱”的步伐,對當地民俗敦煌曲子戲也是來必關注。傳承人及其表演社團隨著每年來敦人員的“游學”和“研學”,通過采訪交流、口述歷史、表演展示等環節,向他們展示敦煌曲子戲的所蘊含的藝術魅力。“游學”和“研學”相互結合,大大增加了傳承人群的經濟收入,盤活了傳承隊伍。
四、結束語
“窮則思變”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固有的一種現實態度,這種態度的毅然決然改變了眾多奇跡。生活使然,藝術誠然,創業干事亦不可或缺。縱觀敦煌曲子戲搭乘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的非遺傳承發展經驗。若不是良醫問藥抓住發展主要矛盾,何來“窮則思變”的申報之路,若無項目資助資金的襄助發展,何來順風而呼的極速發展。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應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報以人文情懷,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謙遜態度對待文化事業和民俗文化,懷揣“窮則思變”的發展模式,搶抓機遇,趁勢發展,以求斯遠。
參考文獻:
[1]敦煌市文化館.敦煌曲子[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2]馬希剛.敦煌曲子戲的班社組織調查研究[J].黃河之聲,2014(07):104-107.
[3]趙文明.敦煌曲子戲生存狀況調查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3(Z2):148-149.
[4]韓子勇.藝術的成本——以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為例[J].中國文藝評論,2019(12):106-111.
[5]趙建新.助推創作、涵養生態與藝術提升——六年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戲曲大型劇目成效分析[J].藝術評論,2019(06):46-57.
[6]韓子勇.藝術人才培養新機制的探索與實踐——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情況統計分析[J].藝術教育,2017(17):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