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廖琳 周雨恩 黃曉慧



摘?要:利用人口流動大省陜西省的農戶調查數據,構建Cox比例風險模型對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和尚未從事農業生產的返鄉農民工的決策行為進行擬合,探討人力資本對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決策行為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被訪者的受教育程度、外出務工次數、外出務工的職業對其選擇從事農業生產具有抑制作用,而被訪者的年齡、家庭耕地面積以及返鄉后選擇從事農業生產的原因對其選擇從事農業生產具有正向影響;被訪者的健康狀況、除農業生產技能外其他技能的擁有情況、外出務工性質以及返鄉后從事農業生產的類型對其選擇從事農業生產的影響不顯著。據此提出應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優化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結構,完善相關保障政策,鼓勵有知識懂技術的農村人才返鄉創業。
關鍵詞:返鄉農民工;農業生產;cox比例風險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0)02-0097-07
作者簡介:李敏(1981-),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發展條件和環境的改善,農民工返鄉就業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2015年我國本地農民工人數增速明顯快于外出農民工增速,這表明農村勞動力遷移正在發生歷史性轉折。地處西部地區的陜西省農民工務工流向也在2013年出現了“拐點”,本省的留守人數超過了外出人數,到2015年末,全省的693萬農民工中在省內務工的農民工高達404萬,且其中的156萬是在本縣務工[2]。近年來,隨著中西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轉移加速西進、國家和各地出臺返鄉創業扶持政策,陜西省開始吸引大量的外出勞動力回流,那么如何實現如此大規模的返鄉農民工群體在本地順利就業就成為社會現實問題。
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勞動力普遍選擇外出就業,高素質的勞動力短缺是阻礙我國農業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在當前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異常重要而關鍵的時期,返鄉農民工積累了一些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大量的農民工返鄉就業為解決“未來誰來經營農業”提供了思路。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道路,就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大量的農民工返鄉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契機。這些“城歸族”在城市工作多年,開闊了視野,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能,創新意識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返鄉后能夠立足于當地的產業優勢,因地制宜,選擇性地進入規模種植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農產品精加工等產業,同時能夠帶動大量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最終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3]。可以說“城歸”所引發的鄉村人力資本革命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因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整體地把握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決策行為的趨勢及其背后的人力資本差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在研究農民工返鄉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作用時,都涉及到了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行為的探討。從理論上來講,農民工返鄉包括兩種情形:被動返鄉和主動返鄉。過去幾十年,不少農民工年老體衰時返鄉是一種無奈的現實選擇,這種由于人力資本水平的絕對下降而“不得不”返鄉的行為,被稱為被動返鄉。與此相對應,農民工可能出于提高個人的勞動回報或改善發展機會而會主動選擇返鄉[5]。其背后的人力資本差異會對農業經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Benjamin等通過實證分析表明,假如一個家庭中有成員是技術工,就會在較大程度上增加這個家庭其他成員從事非農行業或者選擇外出務工的機率[6]。周逸先等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實證分析,發現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在就業分布上的總趨勢是:文化程度越高,從事農業生產者越少,而向第二、三產業非農就業轉化的人則越多。同時,目前影響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已經不是耕地數量和勞動力數量,而是勞動力的素質水平[7]。劉文認為,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水平是限制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業現代水平的提升[8]。Johnson認為,只有提高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質量等人力資本水平,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他們的收入[9]。白南生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民工返鄉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壓力,且能夠改善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戶也會相應增加其對農業的投資[10-11]。但部分學者認為,由于缺乏技能,農民工無法在城市立足而被迫選擇返鄉,被動返鄉者的回流不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較大貢獻。胡楓等研究認為農民工回流可能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并不那么樂觀[12]。李建華等也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意愿低、生產技能缺乏[13]。Murphy R,韓俊等研究指出,外出務工的經歷會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選擇產生重要的影響,農民工外出務工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提升了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大多數農民工無論是主動返鄉還是被動返鄉,從事農業生產都成為重要選擇之一[14-15]。
近年來相關返鄉農民工創業以及人力資本問題的研究成果對于本文分析人力資本視角下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決策的影響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已有研究還有諸多有待補充和進一步探索的空間:(1)已有研究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探討更傾向于關注非農創業,對相關的農業生產研究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均不夠,返鄉農民工從事現代化農業、規?;N植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農產品精加工等產業均可以看作是返鄉農民工創業行為,因此,從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角度有必要研究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行為;(2)“城歸”所引發的鄉村人力資本革命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而有必要整體地把握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決策行為的趨勢及其背后的人力資本差異;(3)已有研究大多運用二元Logistics等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此方法無法對被觀測對象的生存時間(事件狀態的持續)進行估計。為此,本研究針對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擬利用對若干村莊的農戶調查數據,運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對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和尚未從事農業生產的返鄉農民工的決策行為進行擬合,全面、系統地把握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人力資本對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行為的影響效應,從而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撐。
二、數據來源、變量選擇及模型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自課題組于2017年4-5月對陜西省農民工的抽樣調查。調研地點選擇陜西省返鄉農民工較密集的寶雞市和咸陽市。寶雞市選擇渭濱區、金臺區、陳倉區,咸陽市選擇禮泉縣、武功縣和楊凌區進行隨機調研,調查內容包括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農民工的就業流動狀態和就業狀況等。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 528份,收回528份,剔除缺乏必要信息的問卷,獲取有效問卷526份,有效率為99.62%。其中樣本為返鄉農民工的有482份,占調研總數的91.6%。
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見表1。樣本中,男性占到七成以上; 41~50歲以及50歲以上的返鄉農民工占比較大,可以看出年齡越大返鄉比例越高;返鄉農民工中,絕大多數的人為普通群眾,沒有政治身份,只有4.60%的人為黨員;結過婚的返鄉農民工占樣本總數九成以上;絕大多數的人認為自己身體健康;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學歷的占比最大,說明當前返鄉農民工的學歷普遍不高,這與當前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狀態吻合;所有被訪者幾乎都具備除農業生產技能外的其他技能;81.16%的返鄉農民工表示從事過農業生產;被訪者2017年的月均收入基本集中在856~2 000元這個區間,占總樣本的71.8%。
(二)變量設置
1.被解釋變量。特別指出,本文所研究的農業生產是指依附在土地上,以生產初級農產品為目的的一系列農事活動。對于“實際從事農業生產”返鄉農民工的決策行為的綜合測度,是考察2000年以來有過外出務工經歷的群體,以其最后一次外出務工從事非農生產的開始時間為起點,以返鄉從事農業生產的開始時間為終點測度其時間長度,以“月”為單位,即為“時間”變量,并以是否從事農業生產為“狀態”變量,即“1=從事非農生產,0=從事農業生產”,0則代表事件終止,其中調研結點狀態為失業和沒任何打算的為刪失數據,以此來探討各因素對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影響的風險比率;對于調研結點未從事農業生產的“就業打算”的測度,選取“將來是否打算從事農業生產”為因變量,并將“打算從事非農業生產”設計為對照組,對其“就業打算”進行擬合。
2.核心自變量。本文的核心自變量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指個人擁有的用于謀生的知識、技能、能力和健康狀況[16]。蘇芳等認為人力資本水平取決于家庭勞動力的人數、家庭規模、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狀況等因素[17];張童朝等以農戶家庭勞動力數量、農戶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表征人力資本[18]。許漢石等選擇受教育年限、家庭總勞動力和健康狀況表征人力資本[19]。本文結合相關研究和研究區域內農戶的生產生活狀況,選擇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是否具有非農技能作為測量人力資本的指標。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代表人力資本的質量;是否具有非農技能可以反映出農戶家庭成員的技能情況,是農戶家庭進行農業再生產的基礎。
3.外出務工變量。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情況會影響其返鄉后從事農業生產的決策。根據相關研究,本文選擇外出經歷、外出務工次數、外出務工性質來衡量外出務工情況。
4.返鄉特征變量。本文選擇返鄉后的職業與外出務工職業的關系、返鄉后從事的農業生產類型、返鄉后從事農業生產的原因等來衡量農民工返鄉特征情況。
5.農民工個體和家庭特征。農民工會綜合考慮個體特征和家庭情況,做出是否從事農業生產的決策。這里選擇返鄉農民工年齡、家庭耕地面積等來反映農民工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變量。上述相關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
陜西省返鄉農民工回鄉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和從事其他產業(行業)的人力資本情況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從事非農生產的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是否具有除農業技能外的其他技能的情況都要高于從事農業生產農民工,可見,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本較差,從而影響了農業生產。
(三)模型方法
為了把握陜西省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的整體趨勢,本文主要采取生存分析的方法進行擬合,主要考慮人力資本的影響。生存分析是指根據完全數據和不完全數據(也稱為刪失數據),分析案例的不同因素對生存時間和生存結果所造成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20]。Cox比例風險模型屬于半參數模型,是生存分析法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使用范圍也較廣,該模型能夠檢驗多種影響因素和被觀測對象的生存時間(事件狀態的持續)是否具有聯系以及之間的聯系程度的大小。
由于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因變量數據普遍不符合正態分布,且存在刪失數據,加之返鄉農民工的農業生產行為存在短期性、季節性、長期性、永久性幾種不同的類型,且調研時點的不確定性并不能準確反映其從事農業生產的真實狀況,即使返鄉農民工在調查時處于農業生產狀態,也仍不確定未來是否會永久從事,也就是說存在“刪失數據”,Cox模型可以將完全數據與不完全數據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從而達到準確分析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情況的目的。
Cox比例風險模型為:
三、回歸結果與分析
運用Stata14.0統計軟件Cox比例風險模型,估計人力資本對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決策的影響效應。模型估計結果見表4。
(一)人力資本的影響
從表4中可以看出,被訪者的受教育程度對從事農業生產的決策行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不管調研節點是在從事純農業生產還是從事混業(這里指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也從事非農業生產,下文中均用混業代替)的被訪者,受教育程度在中?;蛘咧屑家陨系模鋸氖罗r業生產的概率都較低,有的甚至為0,說明這一少部分群體,盡管當前正在從事農業生產,但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并沒有完全吸引到他們,其可能是因暫時性的返鄉結婚、建房子等而短期從事農業生產,但如果從事農業生產不能滿足其發展預期或者生產生活需要,這一部分人仍將流向非農業生產。說明文化程度越高,從事農業生產者越少,向第二、三產業非農就業轉化越多。原因是在同等人力資本條件下,從事二三產業的回報率比第一產業大。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對于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的被訪者,其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例較高,純農業生產和混業生產的風險比例為81.0%、51.0%,說明當地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被訪者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率與其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自評的健康狀況越好,其更傾向于從事混業生產,這也跟當前陜西省的就業行業分布吻合,本地農民工更多是從事混業生產或者非農生產,說明人們對從事純農業生產的預期仍然較非農業生產低??赡苁桥c返鄉農民工在外地工作所積累的工作經驗、技能和人脈等有關,返鄉后所從事的行業與外出就業期間所從事的行業相關程度越高,其選擇再變更行業的可能性越小。若外出務工期間從事的是農業生產活動,則其返鄉后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例也就越高。這個人群數量是很可觀的,他們在外所積累的技能、資源以及其發展理念都是較先進的,若將其繼續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則發展前景較可觀。
(二)其他變量的影響
從表4中可以看出,對于調研節點正在從事純農業生產的被訪者,年齡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影響較顯著,年紀越大,其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率越高,其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的比率為91.0%,而從事混業的被訪者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概率則與年齡沒有很明顯的相關關系。此外,家庭耕地面積也是影響其從事農業生產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因素,耕地面積越大,其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率就越高,從分析結果中甚至可以發現,家中耕地面積在10畝以上的,其從事農業生產的比率為100%。外出務工的次數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被訪者從事農業生產有抑制作用,其中純農業生產的被訪者,其外出務工次數在3次及3次以上的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率為0,外出務工次數為2次的其比率也僅為外出務工次數為1次的62.5%,混業生產的被訪者盡管其梯度稍微緩和,但其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比率也隨著外出務工次數的增加而下降。在對返鄉后從事農業生產類型進行討論后發現,以售賣為主和給別人干活掙工資收入為主的,其從事農業生產的概率相對比以自己消費為主的要高,說明在從事農業生產能滿足其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返鄉農民工會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最后,在對其從事農業生產的原因進行探討后發現,由于受各種因素的限制,被迫選擇從事農業生產的概率比主動且對從事農業生產有樂觀的態度的風險概率要低,認為自己有從事農業生產優勢的其比率為114.5%,該情況即為主動返鄉從事農業生產,是值得關注的。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在陜西省農戶調查數據,通過構建Cox比例風險模型,實證分析了人力資本對返鄉農民工從事農業生產決策行為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1)被訪者的受教育程度、外出務工次數、外出務工的職業對選擇從事農業生產具有抑制作用;(2)被訪者的年齡、家中耕地面積以及返鄉后選擇從事農業生產的原因則對選擇從事農業具有正向影響;(3)被訪者的健康狀況、是否具備除農業生產技能外其他技能、外出務工性質以及返鄉后從事農業生產的類型對選擇從事農業生產的影響不顯著。
據此實證結果,提出以下對策建議:(1)建立“互聯網+教育”的農民教育和培訓體系,大力開發返鄉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業相關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戶農業生產的專業技能。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傳播農業信息,開闊農戶視野,改變農戶觀念,增強農戶對農業生產的信心,提高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促進農業發展。(2)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優化農村人力資本。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培養和發展高人力資本的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迫切需要。因此,應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3)加速和完善土地流轉,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經營規模。創新土地流轉制度,加速和完善土地流轉,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規模效益,以此吸引農民工返鄉從事農業生產,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對接。(4)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事業,改善農民工健康狀況,提高農民工身體素質,為農民工返鄉從事農業生產做好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6-04-28)[2019-04-0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
[2]?新華網.農民工務工新動向:返鄉趨勢漸明、承接“痛點”仍在[EB/OL] (2016-04-24)[2019-04-08].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2-24/7769989.shtml.
[3]?厲以寧.“城歸”將成為新的人口紅利[J].理論與當代,2017(2):33-37.
[4]?劉祖云,姜姝.“城歸”:鄉村振興中“人的回歸”[J].農業經濟問題, 2019(2): 43-52.
[5]?牛建林.城市“用工荒”背景下流動人口的返鄉決策與人力資本的關系研究[J].人口研究,2015(3):17-31.
[6]?Benjamin D,Brandt L,Glewwe P,et al.Markets, Human Capital, and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R].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 Series,2000.
[7]?周逸先,崔玉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與就業及家庭收入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1(4):60-67.
[8]?劉文.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基本特征及投資戰略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4(3):22-27.
[9]?Johnson D G.Agricultural Adjustment in China:Problems and Prospects[J].Population Development Review,2000,26(2):319-334.
[10]?白南生,何宇鵬.回鄉,還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J].社會學研究,2002(3):64-78.
[11]?譚崇梅,葉曦,曾志堅.當前農民工回流的原因分析及其影響、對策研究[J].金融經濟,2009(2):8-10.
[12]?胡楓,史宇鵬.農民工回流的選擇性與非農就業:來自湖北的證據[J].人口學刊,2013,35(2):71-80.
[13]?李建華,郭青.新生代農民工特點分析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1,32(3):42-45.
[14]?韓俊,崔傳義.我國農民工回鄉創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8(11):3-8.
[15]?Murphy R.Return Migrant Entrepreneurs and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in Two Counties in South Jiangxi,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9,11(4):661-672.
[16]?蘇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續生計分析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9(1):61-69.
[17]?趙雪雁.生計資本對農牧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甘南高原為例[J].地理研究, 2011,30(4):687-698.
[18]?張童朝,顏廷武,何可,等.資本稟賦對農戶綠色生產投資意愿的影響——以秸稈還田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8):78-89.
[19]?許漢石,樂章.生計資本、生計風險與農戶的生計策略[J].農業經濟問題,2012(10):100-105.
[20]?白南生,李靖.農民工就業流動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70-76.
(責任編輯: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