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蕊
關鍵詞:文化領導權;思想教育;大學生
葛蘭西,意大利共產黨的開創人之一,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代表思想家。他提出的文化領導權理論,為無產階級政權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某種“文化”形式取得領導權,一般而言就是某種特殊意識形態為廣大人民所接納與認同。葛蘭西強調民眾的自覺性“認同”或“同意”是取得文化領導權的條件。文化及意識形態的發展是實現文化話語權的前提。近年我國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葛蘭西的此理論對加強我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思想教育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本文結合具體國情,積極地吸取文化領導權思想的精華,分析兩者聯系,提升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市民社會是實施場域。葛蘭西在反思西方政治體制時提出上層建筑有兩個“階層”:一是政治社會,“主要通過暴力機關施行強制職能,對被統治階層進行強制性直接管理”。[1]再一個是市民社會,是與人民密切聯系的私人、民間的機構總和。國家的領導地位不僅是政治層面的,還有文化思想層面的,光靠軍事和經濟去統治遠遠不夠,還必須統治人民的思想文化,潛移默化地讓市民社會普遍“認同”國家意識形態。所以,市民社會即落實文化領導權的場域。
葛蘭西分析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而西方無產階級卻敗北的緣故在于西方比東方有更成熟、強大的市民社會。在西方市民社會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及資產階級文化通過教會、工會、學校等組織進行長期的宣傳滲透,得以穩定了資產階級的領導地位。[2]因此,無產階級要想勝利,需在市民社會里灌注無產階級的思想,獲取人民認同。
有機知識分子是主體。他根據知識分子所屬的不同生產體系,將其劃為“傳統知識分子”和“有機知識分子”兩類。傳統的知識分子恪守古板的思想方法,堅持舊秩序;而在新生產方式中產生的有機知識分子與政治制度、與人民群眾都緊密相連,他們用自身知識和能力將新階級的意識形態滲透到市民社會之中。在葛蘭西這里,宣傳新意識形態的有機知識分子是革命中聯系人民群眾、溝通市民社會的重要樞紐。他認為要著重發展有機知識分子,可以“從人民以及從中小知識分子發展轉化而來”。[3]
陣地戰是奪取戰略。葛蘭西運用軍事領域的概念來闡發政治策略。他強調東方社會的革命是直接武裝起義奪得領導權,采用了運動戰。而西方的市民結構更為堅固,要運用陣地戰,先據守自家陣地,隨后逐步擴大。無產階級要通過輿論、思想灌輸等方式在市民社會中創立專屬的文化陣地,打擊資產階級價值觀,只有進行長期的陣地戰,才能贏取文化領導權,繼而爭取整個政權。葛蘭西同時也強調想要成功革命、鞏固文化領導權,離不開群眾的擁護與支持。經過有機知識分子的科學引導,使得廣大工人階層樹立起主人翁認知,團結一致,奪得文化“陣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各種利益矛盾日益凸顯,網絡時代的信息又紛繁復雜,大學生的觀念意識和價值選擇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誤導。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目前也面臨著眾多挑戰和風險。
西方意識形態的滲入。近年美國等西方國家文化霸權擴張的問題日益突顯,他們憑借各種手段于“無聲處”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比如在網絡上推崇西方民族中心主義的文化,或者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4]在國際網絡空間,美國更是牢牢掌握話語權,試圖“西化”“丑化”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論是文化優越性的悖論,還是“中國威脅論”,都屬于西方意識形態擴張的手段。
高校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方面還沒有特別成熟,在紛繁的信息時代容易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及思想的影響,尤其是某些宣揚拜金的小說或電影。同時,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滲透極易使得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現認可危機,對高校意識形態思想教育爆發抵觸情緒。由此可見,西方的有意滲透對大學生的思想認同產生負面作用。
思想教育傳播方法不完善。依照葛蘭西的理論,有機知識分子除了實行文化生產,還要進行有效的意識形態的思想教育。文化領導權教育的最佳成果是讓人民產生自覺認同的認知,潛移默化地傳播是比較理想的形式。新時代,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傳播也應多樣化。粗線條、單向化教育傳播模式過于簡單,硬性灌輸也沒有說服力和感召力,教育方法仍有抽象化、形式化的傾向,不能適應現在大學生的主體發展。一方面,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往往避實就虛,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敷衍了事,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高校對學生非主流思想的回應不夠,缺乏有效疏導,容易讓大學生對主流思想意識形態的不信任感加重。[5]高校老師往往較少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表達,缺乏實踐教學流程,部分同學很難做到知行一致,認同感流于表面,誤以為思想教育是空中樓閣。
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踴躍性不高。葛蘭西強調文化領導權的實行機制為人民的自我認同。對于大學生思想教育、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來說,無論是文化生產,還是教育傳播,最重要的環節要落腳于學生個人思想上的認同和行為上的知行合一。然而,在當前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大學里不同程度地充斥著非主流文化生產。非主流文化多以音樂、電影、小說文學和網絡游戲等為載體,呈現出一種非理性、非現實、無關道德的狀態。這些非主流文化不僅使得主流意識形態在部分學生中面臨認同危機,而且會干擾意識形態思想教育的傳播和政治信仰培育的秩序。
高校要緊緊住把握意識形態思想教育的領導權、主導權、主動權。文化領導權思想不僅對“西馬”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當代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價值。
堅守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陣地戰”。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個傳播主陣地,培養學生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責任感,結合日常課程和實踐環節開展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們要培養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自覺”,消解各種非主流思想的負面侵染,促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創新,擴展文化領導權陣地,果斷阻擋各類錯誤思潮和文化霸權。[6]
再者,高校可以運用校園思想文化活動構建實踐主場域。在校園里,文化與政治密切相關。通過組織社團和學生會或各種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加強學校的校園思想文化環境的建設,還能讓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吸收和豐富意識形態思想理論。運用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大學生思想工作,使得主流思想教育更具說服力和吸引性,爭取贏得大學生的大力響應與廣泛認同。同時,我們也要注重網絡新媒體的宣傳指導作用,注意引導學校思想文化輿論。
構建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教育方法。馬克思曾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取決于該理論滿足此國家的需要程度。”[7]葛蘭西表示,要想使人民對文化領導權自愿“認同”,就要滿足人民各種需求。同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也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平等交流、對話中創新教育傳播模式,利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路積極引導學生自覺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高校的思想教育應該透過潛移默化滲透的方式,培養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思政課教師可以多結合國際形式,多開展實踐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在互動中找準意識形態思想教育的切入點。同時,高校的思想教育要重視大學生們的主體性地位,用心地聆聽他們的心里話,給他們更多思考空間。現在我們必須摒棄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和生硬枯燥的教學方式,通過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及其個性化需求,開創多元且有效的傳輸方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增強對主流思想意識形態的認同感。通過整合各種有益思想資源,使主流思想教育更具感召力與戰斗力。
發揮“有機”知識分子的引導作用。葛蘭西強調了有機知識分子在奪得文化領導權中的重要意義。在當代,高校教育者們不僅是“有機知識分子”的來源,而且他們肩負著培養未來接班人的使命。因此,教師們要有堅定的正確的政治立場,要培養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實踐,以嚴謹態度發揮有效的思想指引作用,向他們輸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效地推動青年們的社會主義主流思想共識的塑造。此外,輔導員、班導師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強大主力軍,必須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讓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入學生內心,更要進行言傳身教。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奧·葛蘭西著,葆煦譯.獄中札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周銀珍.政治哲學的契合:論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及當代價值[J].學術論壇,2017,40(05):141-147.
[3]李婧雯,陳宏偉.淺析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9(34):236-237.
[4]楊立英,曾盛聰.全球化、網絡化境遇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馬晨、雷琳.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J].社會科學,2008,(1).
[6]梅榮政.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8.
[8]安東尼奧·葛蘭西.葛蘭西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