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楠
關鍵詞:抗疫故事;大學思政課;機理;路徑
中國精神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在抗疫中的大國形象,體現的是中華兒女熠熠生輝的民族魂。
中國精神是勇敢無畏的使命擔當精神。為抗擊疫情,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建議大家不要去武漢,自己卻購買無座火車票奔赴武漢防疫最前線。《人民日報》官微評價道:“八十四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他是生命的衛士,身上流淌著高貴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是與國同向的愛國主義精神。白衣天使臨危請命、不顧安危、逆行出征;公安民警堅守崗位,守護人民平安;基層干部、社區人員、志愿者守牢防線,將疫情殺阻在第一線;建筑工人日夜不休,24小時全力趕工,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全國各地紛紛捐款捐物,幫助武漢人民度過難關。
中國精神是舍生忘死的奉獻犧牲精神。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日夜奮戰抗疫一線,因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犧牲。李文亮烈士是第一批發布疫情的八位義士之一,他是勇敢正義的疫情吹哨人。千千萬萬的援鄂醫療隊員,舍小家,顧大家,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奉獻犧牲精神帶給中國人民重生的希望。
高校應加強改進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門統籌聯動,努力講好中國防疫抗疫故事,將新中國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課堂,讓中國精神在大學生中生根發芽。
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才能使思政課變為真正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新時代大學思政課的涵化功能。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重要影響。這就是媒介“涵化”理論,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需要全體社會成員達成“共識”。
5G時代,互聯網使媒體失去話語權,實現了媒體去中心化,大眾傳播的“涵化功能”逐漸弱化。現代社會實現了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和社交,大學生思想呈復雜性和多變性。青年學生本身的價值取向具有易塑性,將他們的“預存立場”作為培養目標,著力進行愛國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他們具備獨立思辨的能力。
“中國抗疫故事”與大學思政課的內在邏輯關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闡明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思政課要傳達好艱難時刻的抗疫精神,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引領青年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堅定跟黨走的決心。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彰顯中國制度優勢。中國政府創造了偉大的抗疫奇跡,充分彰顯了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展示中國精神的強大力量。無人機消毒、高空喊話、疫情宣傳;人工智能機器人、熱成像技術,體現了我國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成果,中國速度、中國效率的背后是偉大的中國力量。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激發時代新人的使命擔當。思政課要引領青年志存高遠,涵養奮斗,做時代新人。
“中國抗疫故事”融入大學思政課的機理。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把握思政課的內在要求。開展課程思政,要順應大學生的共情心理。同時也要解答學生疑問,回應學生理論訴求,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疫情背后的價值取、精神內核和時代特征,實現知識傳遞和價值引領的統一。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將理論轉化為可觀可感的好故事,通過生動鮮活的人物事跡,描摹新時代國民英雄人物畫像,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推進思政課的創新。思政課教師應積極應對挑戰,創新教學方法,掌握疫情最前沿的信息內容。運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將單方面的知識傳授轉為全方位共同參與,以學生可接受的形式做“活”課堂。
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我們都要抓住中國抗疫故事這一生動教材,以真情感動學生,以真理引導學生,探索優化思政課路徑,用新方法培養時代新人。
一是完善思政課線上教學方式,打造線上精品課程。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快速掌握線上教學軟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做好教學設計,錄制教學視頻,充實線上教學資料,配合在線答疑、串講、作業等教學形式,與學生增強互動交流,拓寬線上教學途徑。
二是加強思政新媒體平臺利用。通過“兩微一端”等網絡育人平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及時在學生QQ群、微信群等平臺分享抗疫文字或視頻資料,作為教學材料的補充。 通過微電影、微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新技術手段展現中國抗疫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抗疫正能量真正入腦入心。
三是讓社會大課堂走進思政課。思政大課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各高校可邀請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醫學專家走進課堂,分享他們的戰疫經歷,引導學生增強使命擔當;邀請形勢政策理論課名師走進課堂,解讀黨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抗疫政策,講明中國制度優勢,大國擔當,在學生中厚植家國情懷。
四是要讓中國抗疫故事進教材,加強思政課教材建設。將這一偉大的歷史實踐寫入思政課教材的重要章節,用生動的教材立德、鑄魂、育人。
抗疫故事是大學思政課的活教材,抗疫精神為中國精神增添了鮮亮的底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積極探索思政課新模式,傳播抗疫故事,創建高校思政理論課移動平臺,讓高校思政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心靈。
參考文獻
[1]陳弘.在抗疫教學中推進課程思政改革[N]湖南日報,2020-03-09(004).
[2]方樂鶯.繼續教育研究[J]2013(07):106-108.
[3]程曼麗.思政課建設與“受眾培養”[J]現代視聽,2019(03):84.
[4]操菊華.“中國抗疫故事”助力思政課與新時代同頻共振.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