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關鍵詞:“兩山”理論 ;鄉村建設;問題;原因;路徑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時指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8月24日,總書記在“之江新語”欄目中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短評,文中指出,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這就是“兩山論”。“兩山論”不僅僅關注環境保護,還指引我們要通過環境保護來推動經濟發展,做到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
浙江省是“兩山”理論的誕生地,從“八八戰略”到“兩美”浙江建設,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和綠色發展,浙江省始終堅持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路,釋放“生態紅利”,讓浙江經驗邁向全國。
綠色發展優先。作為“兩山”理論的誕生地安吉余村在打造美麗鄉村之初的主要產業是開采礦石、加工水泥。但是“礦山經濟”的背后是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為打破這種“靠山吃飯”的局面,余村在習近平同志的肯定與鼓勵下,關停礦山,開展生態修復,開啟綠色優先發展的新紀元,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環境保護、精神文明等各項工作,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如今,安吉余村已然打造成了中國美麗鄉村的新樣板。2019年,余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9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9589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21萬元。余村田園變景區,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實現了從“石頭經濟”到“生態經濟”轉型。
堅持創新發展。浙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發揮了干部群眾的創造性和制度創新的作用。通過改革土地流轉制度,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等措施,激活了農村發展活力。
堅持共享發展。浙江在踐行“兩山”理論的實踐中,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打造新型農村共享經濟,讓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堅持協調發展。浙江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是通過完善產業結構體系實現的,強調農產品種植與市場對接,促使農業生產逐漸走向高效和綠色,促使農業和旅游業走向融合發展。
堅持開放發展。浙江地方政府積極創新思維,實現政策、資金、技術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同時,深入推行“走出去、引進來”模式,積極組織干部走出去,到發展良好的區域學習交流發展經驗,探索新發展模式。
近年來,佳縣高度重視鄉村建設工作,傾注大量的工作精力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全面推進鄉村建設,使全縣農村面貌及人居環境有所改善。
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取得積極進展。目前,佳縣已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9個,全縣已有11個村莊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并嚴格按照村莊規劃實施建設,其效果顯著。
農村生活垃圾清理及污水治理工程開始啟動。自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啟動以來,全縣20個鎮(辦、中心)全部建起垃圾填埋場,198個行政村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占比達61.1%。組建村級物業公司,整合護林、養路、保潔等資源,聘用貧困群眾分段負責相應工作。已啟動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項目,建成6座污水處理站。大力推進直排河道治理,推廣集中養殖、糞污集中處理。
實施廁所改造工程。在鄉村振興示范村、環境整治重點村推進改廁革命工作。
實施村容戶貌工程。通過危房改造、舊宅基地騰退、封口或拆除、硬化村組道路、道路綠化、亮化工程等措施使部分村莊村容戶貌得以改善。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佳縣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總抓手,形成了以“四園兩廠四基地”(山地蘋果園、有機雜糧園、葡萄園、大棚果蔬園,特色養殖廠、釀酒加工廠,旱作農業基地、移民搬遷基地、農業托管基地、光伏發電基地)為骨干的特色產業。
近年來,佳縣鄉村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少現實問題,如農村生活環境呈現“臟、亂、差”的局面,生產技術落后,農業附加值低,鄉村旅游嚴重滯后等。
一是農村環境雜亂,無合理規劃。佳縣農村存在著全國絕大多數農村一樣的問題:房屋建設雜亂無章、農村空心化嚴重。當前佳縣破舊窯洞閑置現象嚴重,庭院整體基礎條件差,美化意識薄弱。
二是基礎設施欠缺,污染問題普遍存在。近年來雖然佳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農村環境仍不樂觀。首先,農村生活污染問題嚴峻。佳縣農村基礎設施匱乏,農村垃圾整治只達到鄉鎮全覆蓋,廣大農村還沒有實現生活垃圾統一收集、轉運、處理,垃圾隨意傾倒在河邊路旁、溝渠田角,在陽光和雨水的作用下,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危害農村居民的健康;全縣僅修建6座污水處理站,這些污水處理廠只能覆蓋城區、鎮所在地和周邊幾個村莊,不能覆蓋到大部分行政村,絕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沒有經過合理處理隨意拋灑,直接排入河流或土壤中,臟水所到之處蚊蠅滋生,導致農村群眾生活環境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村民的飲水安全。其次,縣域內畜禽養殖污染嚴重。目前,佳縣的大部分畜禽養殖場均為小規模養殖,一些養殖場選址不當,建在河道旁或人口居住區,加之養殖戶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污染防治設施差,在出欄率提高,生產周期縮短的情況下,畜禽的排泄物也大大增加,而大部分養殖場嚴重缺乏糞便綜合處理設施,糞便不做任何處理,直接排入環境,導致養殖場周圍散發一些惡性氣體,蚊蠅滋生,嚴重污染環境、威脅農村居民的健康。最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普遍存在。目前,佳縣在農藥、化肥、除草劑、農膜等使用上還沒有具體管理措施,農民群眾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促進農作物生長,農藥、化肥、地膜污染隨處可見。
三是生產技術落后,農業附加值低。當前,佳縣境內95%的農業企業屬于初加工企業,產品加工轉換率低,農產品深加工水平低,農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品牌數量少,知名度低,競爭力差;龍頭企業實力較弱,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對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較小;農業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加之推廣宣傳不足、營銷手段過于傳統,導致市場認可度低、產品銷售不景氣。
四是自然景觀單調,鄉村旅游嚴重滯后。鄉村旅游是當前農村發展的熱點,但佳縣的村莊自然景觀資源較少,農業景觀也很粗糙,進而使得鄉村旅游嚴重滯后。佳縣目前只有赤牛坬民俗旅游文化村相對比較成熟,但仍存在管理混亂、展區布置不考究、交通不便利、旅游服務不到位、游客體驗度低等問題。
導致當前佳縣鄉村建設問題的主要原因大致可歸結為五個方面。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農村基礎設施是建設現代化新型農村的著力點,也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但是由于佳縣鄉村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加之地方財政困難,支持鄉村建設工作的資金有限,所以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能力薄弱。
二是村莊建設缺乏統一規劃。佳縣許多行政村轄有多個自然村,居民點分散,調整難度較大,村莊建設沒有整體規劃,閑置的舊房、危房占比仍較高,導致資源浪費且臟亂差現象頻發。
三是農村居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環境保護意識較弱。佳縣農民受教育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重較高,加之農村傳統生活方式比較粗狂,農村居民不能很好地約束自身行為,也造成污染問題。農民對現代農業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較低,對農業市場化和產業化的認識比較模糊,更無從談起創新。
四是農村環保制度、機制缺失,環保監管不力。農村環保涉及面廣,內容繁多,起步晚、基礎弱,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的相關制度,如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等的使用及有毒有害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制度尚處于空白,給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佳縣農村環境保護的管理機制體系尚屬空白,還沒有政府、村莊、農戶共同參與的環境管理機制。絕大多數鄉鎮沒有專門的環保機構和隊伍,環境監測、監察工作尚未覆蓋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污染事故無人管的現象。
五是宣傳教育不夠。由于受人力、財力、條件的限制,環保宣傳教育沒有深入到廣大農村,因此農村地區干部群眾對環境保護認識不足,環境法制觀念、意識還比較淡薄,對污染危害的認識不足,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缺乏必要的環保知識作指導。
加大鄉村建設資金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關資金投入不足。因此,地方政府應給予鄉村建設應有的重視,將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環保專項資金用于鄉村建設,確保資金到位并保證資金的總量規模及投入的穩定性,從而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無害化處理技術,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加強宣傳及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于目前佳縣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的問題,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宣傳以提升村民環保意識,幫助農民轉變傳統觀念。例如:可以在農村開展環保知識巡回展覽、舉辦環保教育文藝匯演、帶領部分村干部到基礎設施完善、衛生環境好的村莊參觀等,使環保教育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入農村。同時,可以“以獎代投”“以獎代補”定期評比“美麗文明示范戶”,給予對環境保護貢獻大的村民一定的物質獎勵及政策扶持,增加群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熱情。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爭創示范活動,總結推廣一批先進典型。環保教育可以走入學校,在幼兒園、中小學開設環保教育課,使孩子們從小就有環境憂患意識。
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幫助農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引導鼓勵農民形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態畜牧業;組建農產品電商孵化基地,免費為農戶提供農業電商培訓、網店設計等培訓。
加強人才培養,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重視和利用鄉賢、民間人才、外出務工返鄉人員、本地優秀大中專畢業生等內生性治理資源,建立鄉賢參事制,鼓勵鄉村能人治理鄉村,加強鄉村人才的培養、選拔、任用。
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機制,提高監管能力。農村環境治理需要健全完善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村環境治理常態化。佳縣農村基礎條件較差,需政府強力推進與協調,形成縣、鎮領導包片,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戶的工作體系,縣、鎮、村“三效合一”的常態管理機制。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將縣、鎮、村領導干部的政績與所負責片、村、戶的環境保護情況掛鉤,壓實工作責任,堅持獎懲并重。鄉村建設工作要向中心村、近郊村、公路沿線村、民俗村等有特色的村莊傾斜,使其輻射帶動一般村莊。
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對于整個國家安全穩定至關重要。能否妥善處理鄉村建設問題,關系到農村經濟是否可以持續增長,關系到廣大農民是否可以安居樂業,對于我們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2019年佳縣政工作報告.
[2]孫凱.“兩山”之路,美麗中國的浙江樣本[J].文化交流,2017(06):3-7.
[3]馬安平.關于佳縣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的思考.共話佳縣發展大計2016論壇.
[4]雷遠洋.試論我國農村環境整治及長效管理[J],節能與環保,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