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秋
摘要:在近年來,幼兒園環境創設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在環境創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那么如何更好地為幼兒創造一個低結構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呢?本文從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環境創設的原則、低結構的環境創設對幼兒產生的影響,以及環境創設的低結構性的策略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環境創設;問題;原則;低結構性;意義及策略
一、引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上應該立足于幼兒園實際,從本土資源出發,創設低結構且具有教育價值的環境。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
(一)經濟實用的原則
主要說的是在幼兒園環創中應充分考慮幼兒園本身的特點和條件,不提倡大手大腳、浪費,而倡導要多使用廢舊材料布置環境,制作玩教具。
(二)突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則
主要是說在環境創設中要充分挖掘地方資源,結合自身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內容、角度、方法等進行一系列創設,切忌照搬照抄、千篇一律,而是應在環境創設中懂得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和教師特色。
(三)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的原則
在環境創設中,應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時時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多提供給幼兒動手操作的機會。
(四)安全衛生的原則
環境創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衛生,即使環境創設得再美觀,但是如果不能保證安全衛生那創設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環境。
(五)與幼兒發展相適宜的原則
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要懂得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等進行創設,切忌揠苗助長。現在我們的教育處于一種“高控”的情況,而我們的環境創設有時候也是“高控”,沒有從幼兒實際情況出發,完全憑借教師的個人意愿去做。
三、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在環境創設中,有的教師過分強調整齊、美觀,陷入了一種觀賞性的“死”環境,因為在創設過程中它就缺少了幼兒的參與,甚至對幼兒的教育意義也不大。
第二,幼兒園吹起的“包裝之風”,花錢購買那些進行環境創設的材料,如各種顏色的不織布,卡紙、KT板等,主要目的是為孩子創設舒適、溫馨的環境,但是過分追求精美、漂亮,卻讓孩子離大自然越來越遠。
第三,只是單一地注重老師在環境創設上的勞動成果,而忽略了幼兒的參與性,沒有真正結合幼兒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出發。
第四,沒有立足幼兒園實際情況,對本土資源的挖掘不夠,導致高結構材料的使用多于低結構材料。
四、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低結構材料的分類
第一,廢紙類:可以是報紙、廣告紙之類的。
第二,包裝盒類:比如鞋盒、餅干盒等。
第三,塑料瓶類:礦泉水瓶、酸奶瓶等都是環境創設的最佳材料,提供的礦泉水瓶可以在其上面進行相應的裝飾,或變成小動物,或變成可愛的小人。經過改造,它可以變出許多花樣,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幼兒與其互動中可以產生一定的教育價值。
第四,棍棒類:比如吸管、冰棒棍兒等,可以用來讓幼兒涂色、裝飾。
第五,本土資源類:海蠣殼、海沙、鵝卵石等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材料也可以為環境創設增色不少。五、利用低結構材料進行的環境創設對幼兒的意義和創設的策略
(一)源于生活,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低結構性的環境創設主要是通過對一些低結構進行改造讓其用于環境創設。這些所用的材料都源于幼兒的生活,可以盡量挖掘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能力。
(二)讓幼兒更親近大自然,更好地保護孩子的天性
由于當前幼兒園普遍都存在建筑面積相對較小的情況,孩子的天性沒辦法很好地被釋放出來。活動的環境也較為封閉,因此低結構材料運用于環境創設能有效地彌補這個不足。如在做“我家是動物園”的主題環境的時候,需要營造森林的感覺,這時候就需要有一些樹的襯托,有的教師可能就會用不織布、顏料等方式進行創設,但是其實這時候就是利用低結構材料的好時機,可以從生活中、大自然中獲取,發動家長收集一些真正的枯樹,在其上面稍微改造下,這樣一來森林的氛圍就可以很好地營造出來,而且也不會顯得整個環境太死板。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這個觀點用于環境創設恰恰合適,要讓環境創設“活起來”,就必須從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尋找,然后進行適當改造讓其適用于環境創設。
(三)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從幼兒興趣出發,從而加深幼兒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低結構材料的利用也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本土資源,比如我們屬于沿海的地方,在做有關“家鄉廈門”的主題時,就可以充分發揮靠海優勢,在環境創設和利用上可以加入海蠣殼、海沙、貝殼等低結構的材料,鼓勵幼兒共同參與,探索低結構材料的用法,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低結構材料得以再利用。
六、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為教師“減負”,也為了幼兒更好地發展,在幼兒園環境創設和利用材料上不再是一直強調美觀、整齊,反而更多地是要體現幼兒活動的痕跡。針對環境的隱性作用,我們應該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充分挖掘低結構材料的價值,更好地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2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