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文章主要探究電視攝像中的藝術技巧。在研究過程中,以基本技術切入,分析攝影師在電視拍攝中,應當擁有鏡頭、角度、曝光與焦距、色溫偏平衡光圈等攝影控制技巧。并依據上述要求,從色彩、構圖、應用同期聲、培養創作意識這幾方面出發,提出電視攝像藝術技巧應用方法,以期為電視攝影工作開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電視攝像;基本技術;藝術技巧;分析
中圖分類號:J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1-00-02
電視節目是人們獲取新聞資訊和娛樂享受等精神需求的傳統方式中的一種,如若想要通過電視節目為人們帶來精神享受,則需要制作人員擁有較高攝像技術。電視攝像并不是簡單的記錄生活,而是對素材的概括,通過有選擇的處理后,保留完整整體視覺效果,搭配完美畫面,不僅可反映出攝像師對形象的理性思考與感性審美,將電視圖像質量提高,還能為人們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展現出更加優質的電視作品。
一、電視攝像基本技術
(一)鏡頭要求
平穩的鏡頭方可保證攝像畫面清晰度,其是指電視攝像所拍攝畫面應平穩適度。電視攝像中通常會發生各種移動動作,如搖、拉、推、進等,此類動作拍攝均要保持攝像平穩,如若拍攝不穩,則后期剪輯難度較大,特別是運動鏡頭的拍攝,在主體拍攝中更要保持鏡頭穩定性[1]。
(二)角度要求
攝像角度是指攝像機拍攝過程中的視點,構圖時以攝影取景器加以觀察,確定拍攝畫面位置。攝像師任務是明確擺設角度,以展現畫面藝術,不同的片射角度對于畫面人物、布局及景物所展現的內容影響重大。
1.正面拍攝。可將人物精神面貌充分表現出來,予以人聯想,如父輩、長者等。此種拍攝方法有肅穆、莊重之感,常用于建筑與人物拍攝中。
2.正側面拍攝。鏡頭光軸和軸線為90°,以側面鏡頭勾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具有明確空間感與方向性,可充分表達出其動勢感,常用于人物交流情感中畫面拍攝。
3.反側面拍攝。鏡頭光軸和軸線為135°,較少的面部拍攝,以人物背景為主,此角度主要是體現遠眺,可對空間透視與物體線條加以強調[2]。
4.斜側面拍攝。鏡頭光軸和軸線為45°,可體現任務立體形象,此種手法常用于刻畫肖像,具有修飾人物刻畫構造的效果。也可將其應用于建筑拍攝中,以體現建筑線條感。
5.反面拍攝。鏡頭光軸和軸線180°,鏡頭無法拍攝人面不知何處去,以背部為主,屬于一種“含而不露”的方向,易讓觀眾產生懸念。此種拍攝屬于反常態畫面造型,可突出人物視覺形象,以展現造型美學。
(三)曝光與焦距
控制焦距可一定程度上強化畫面構成,簡單而言電視攝像技術是利用光的技術,也需要控制曝光,強化場景特點形象與畫面情緒。
1.曝光控制。攝像中高準確度的曝光可提高畫面層次感,展現色彩差異,提高其質量。如若無法控制曝光,過度曝光,則會將畫面飽和度降低,整體畫面泛白,層次感不足。相反,曝光度如若不足,則會導致畫面較暗,同樣無法體現其層次感。調整曝光度并無統一規范,僅需根據攝像現場不同強度的慍色及光線等控制即可。
2.控制焦距。在時代發展下,電子產品更新速度極快,現如今廣泛應用高清攝像機,其對于畫面層次感具有加強作用,可提升畫面質量,減少光線影響。但是,此類型攝像機難以有效控制焦距,對攝像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攝像師在拍攝中,應當強化色彩與對焦點控制,可使用高清色彩相繼,避免以大光孔攝像機拍攝,盡管一定程度上此攝像機可提高藝術感,但難以控制焦距,易產生虛焦情況。
(四)色溫偏平衡光圈
電視攝像中,是否正確還原色彩與色溫和白平衡關系重大。不同光照下白色物體將會反射不同光纖,要求攝像師攝像中加以關注,做好白平衡調節,以免產生色差。同時,在電視攝像時,還需關注不同色溫下的白平衡,方可有效避免色彩偏差。
(五)距離技巧
電視攝像中,距離的選取與確定將會影響畫面表達意義與內容,具體如下:1.畫面景別影響。景別大則拍攝距離較遠,景別小則拍攝距離較近;2.畫面景深影響。距離遠則往往景深范圍大,距離近則景深范圍小;3.畫面透視影響。一般畫面中透視收縮表現得越明顯,則表明攝像機與被攝對象越近,可凸顯被攝體的空間透視與縱深感;4.畫面物體立體影響。在改變樸舍距離后,畫面影響不同大小比例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出現近高遠矮、近大遠小、近寬遠窄的情況,對物體立體形態造成一定影響。
二、電視攝像藝術技巧
(一)色彩
攝像工作中光線作為其中重要元素,良好處理光線可增加畫面魅力,讓構圖更加完美清晰。并且,光線還具有彌補修飾的效果,突出拍攝主體,與藝人強烈藝術感染力。光線的不同不僅可可反映拍攝中周圍時間、天氣與環境,甚至可展現出主體所處時代,還可以借此體現拍攝主體的心情,讓觀眾強烈認識到拍攝主體心理活動[3]。色彩可以予以人強烈的震撼感,人們對于色彩較為敏感,在畫面構成中十分重要。不同色彩將會有不同感情基調的產生,藝術效果也有所不同。
(二)構圖
電視攝像中構圖作為重要內容,其質量高低可決定畫面質量。電視攝像通常以畫面構圖展現主體,構圖良好需要保證結構合理性,做到主次分明。構圖中環境也是重要部分,包括背景與前后景,畫面構圖中不僅可通過環境陪襯主體,還能營造氛圍,強化畫面空間感,予以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而在控制構圖中,一方面需要考慮線條構成,如畫面中什么為主體線條,環境線條要素特點,主培體之間線條能夠協調,是否呼應等,均需要加以考慮。并且,不同于傳統攝像,電視攝像技術更加注重真實性,需要一次性進行拍攝構圖,不能人為添加虛假事物,后期也不會對此大幅度加工調整;另一方面則應當作到虛實與動靜結合,電視拍攝構圖需以虛襯實、以靜襯動,方可提高畫面質量,為畫面塑造美感。畫面需保證其真實性,但過于真實的畫面則無法有效將其美感展現出來,美的效果并不突出,通過虛實結合可避開此缺陷,予以畫面朦朧感[4]。而想要做到此效果,則需要重點關注空間與光纖,深入處理后實現主體與背景的統一。同時,在虛實結合基礎上進行動靜結合,是動態構圖與靜態構圖這兩種方法,做到抓拍不同狀態的美。無論動態還是靜態物體,其均存在奧妙特點,拍攝者應當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抓拍瞬間的魅力,做到畫面有效銜接。如,拍攝奧運會場景式,拍攝射擊選手的瞄準過程,可利用固定鏡頭引發趨于動態的發展,展現選手專注的神態。
(三)應用同期聲
電視攝像中同期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包含諸多方面,如現場環境聲像、人物聲音等,屬于多種聲音的混合效果。在拍攝主體周圍通常會有多種聲音,此聲音可為人們傳遞畫面信息,實現氣氛烘托,展示環境特點。在電視拍攝中,需剪輯師還原聲音,添加同期聲,以提高畫面現場性與真實感,提高作品吸引力。
(四)培養創作意識
電視圖像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是要求攝像者以自身技術性和藝術性支撐,一組組鏡頭連接構成整體拍攝內容,取景、形象、陽光、節奏等均變為鏡頭連接的章法與技巧。攝影應當擁有創作概念,體察故事發展與觀眾心里,以不同景色、角度和幅度表現故事情節,通過畫面感規范化應用攝像技術與圖像元素。焦距變化與鏡頭選擇可讓受眾保持看向攝像機,體現攝影人故事情節指向性與創作意圖。畫面大小的改變則需要合理選擇焦距,標準焦距下實現一般變化,特殊教具則需要應用在特殊需求中,非正常透鏡也可展現新的含義。電視樸舍的一個角度選擇或情節,均是以人員創作意識為基礎,以多角度展現,補缺角度的單薄。
(五)注意事項
在攝像中需要對以下情況加以注意:一是不要“頂門”,拍攝中電視畫面的人物全景景物或頭部均頂著畫框上沿,與畫框下沿緊貼,甚至部分景物上下兩條輪廓線與畫框上下沿相挨著,擠得滿滿實實,此為“頂門”,效果可想而知,需避免此類錯誤;二是不要頭重腳輕。拍攝時部分構圖頭重腳輕,大頭小身,將景物與人物擠在畫面上半部,下半部則閑置不用,將會對主體效應造成影響;三是不要隨心所欲。在拍攝中隨心所欲是過于隨便,沒有主要目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視攝像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攝影師在攝像中,需要在掌握眾多攝像技巧的同時,把握攝像藝術技巧,予以觀眾更加強烈的視覺享受。因此,攝像師應當加強培養自身創作意識,根據實際拍攝主體,從色彩、構圖、角度、焦距、鏡頭等多方面出發,合理布置攝像畫面,以凸顯圖像立體感,展現出電視節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何杰,梁昕.電視攝像技術中的畫面構圖藝術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19):150-151.
[2]毛馨.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藝術技巧[J].青年記者,2019(17):68-69.
[3]靳博.電視攝像的技術及藝術技巧分析[J].電視指南,2017(18):194.
[4]孫非.電視攝像機的基本操作技巧[J].青年記者,2017(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