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淼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核資源地質調查院,貴陽550002)
為了使有限的礦產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利用和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我們需要通過一系列地質手段查明工作區內的地層、巖性、構造特征及空間分布和變化情況;查明詳查區內鋁土礦礦層的規模、形態、產狀、空間分布;查明鋁土礦礦石的礦物種類、含量、共生組合及礦石結構構造特征,礦石的化學成分、有益有害組分的種類、含量、賦存狀態和分布特征,劃分礦石的自然類型和工業類型。
本區域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內,大壩口-都拉營復式向斜與關口斷層之間的水田壩復式背斜構造帶上(勘查區位于水田壩復式背斜南東翼見插圖2)。該構造帶總體走向大至呈NE向,長度大于35km,寬約20km。主要由馬場背斜、沙壩背斜和王比背斜組成,它們在平面上呈多字型排列。由于南北向構造體系與之穿插、截割破壞,復式背斜的整體形跡不很明顯。
鋁土礦產于下石炭統九架爐組地層中,與下伏寒武系中上統婁山關群平行不整合接觸。目前,區域內發現的主要礦產有鋁土礦、硫鐵礦、褐鐵礦、赤鐵礦、錳礦、高嶺土等。其中鋁土礦資源比較豐富,工業價值較大,其余礦種規模小,可供地方開發利用。烏當關田鋁土礦礦床產于寒武系碳酸鹽巖層古巖溶侵蝕而上。為早石炭世大塘期沉積形成,含礦巖系由下部鐵礦系和上部鋁礦系組成。
(1)地層巖性。①地層。地層有寒武系中上統婁山關群;石炭系下統九架爐組及擺佐組;二疊系中統梁山組、棲霞組、茅口組,上統龍潭組。
(2)地質構造。勘查區位于水田壩復式背斜南東翼之王比鼻狀背斜構造帶上。總體構造較簡單。②斷層。以北東向較為發育,主要表現為高角度正斷層和逆斷層(詳見表1)。
(1)礦產分布。本區鋁土礦嚴格受控于婁山關群假整合面上的九架爐底部地層,產于該地層舊司段(第一段,俗稱“含礦系”)中下部鐵鋁含礦系之“鋁礦系”巖性中。含礦巖性為以灰色為主的雜色粘土巖、鋁土巖及鋁質粘土巖。“含礦系”厚2.30-14.80m,其中“鋁礦系”厚1.50-6.80m。初步統計面見礦率為36%。礦產分布與構造之間無內在成因聯系。斷層僅對礦體的完整性起到破壞作用。
(2)礦體形態、產狀及規模。礦體形態簡單,在含礦巖系中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經實地工作及綜合分析圈定出鋁礦帶三個,各圈定出鋁礦體一個:A、I號礦帶:在F5斷層以南圈定出礦體一個(I號礦體),走向長約1500m、傾向寬約600m,最大厚度2.8m,平均厚約1.68m,似層狀產出。求得333資源量310.28萬噸,332資源量32.18萬噸,332+333資源量333.46萬噸。B、Ⅱ號礦帶(體):長約1400m、寬約1000m,控制最大厚度1.8m,平均厚約1.68m,似層狀產出。求得333資源量152.04萬噸。區內鋁礦系分布面廣(約l8km2),鋁土礦資源具面性分布特點,具一定的找礦前景。
區內鋁土礦產于石炭系底部舊司段,國內外多數大型鐵鋁礦床都產于該層。
據區域資料,本區在早石炭世之前經過廣西運動、柳江運動,有不同程度的隆起跡象,至早石炭大塘期舊司時,“黔中隆起”已達孤峰波地型準平原階段,長期隆起的結果,在炎熱潮濕條件下,殘留較厚的鈣紅土型古風化殼,為形成鐵鋁礦準備了較豐富的物質基礎。

圖1 關田鋁土礦區域地質圖

圖2 貴州省烏當關田鋁土礦Ⅰ、Ⅱ號礦體資源儲量與估算圖

表1 斷層特征表
碳酸鹽類底板巖石厚在千米以上,所含鐵質雖低于粘土巖及其它巖石,但易于風化溶蝕,所形成之重碳酸鎂溶液又是使粘土類礦物脫硅之良好淋濾劑,故碳酸鹽類巖石在同等條件下,較之其它巖類更易形成鈣紅土型古風化殼。鐵鋁礦系中普遍見到植物化石和產赤鐵礦說明當時氣候炎熱潮濕;植物腐爛后產生的腐植酸類又可使鈣紅土型古風化殼中的Fe、Al、Si分離成為膠體溶液,被帶至半封閉的淡化瀉湖中復釋出部分Si,使膠體溶液中的Fe、Al濃度相對增大。
淡化瀉湖底部水動力弱,有機質腐爛后產生H2S,有機質本身又可使礦物質具凝聚作用;隨著水體變淺,處于氧化環境,當PH值小(2-3)、Eh值高(>2),先行沉積的含水氧化鐵(褐鐵礦)由于鐵質比重大,經脫水后變成赤鐵礦,形成鐵礦系;當PH值達6.5-7.9,Eh值不變(>2)時,便形成厚大的鋁土礦,組成以鋁、鐵、粘土為主的“含礦系”。
通過地質工作查明,貴州省烏當關田鋁土礦,屬于沉積型、長度約1400m~5000m、寬度約為600m;礦體形態為層狀、似層狀、礦體連續、礦體平面形態較規則;礦體厚度穩度變化系數小于40%、單峰,頻率集中;礦體內部無夾層或極少夾層,平面上無礦天窗出現;礦體呈單斜產出,傾角較緩,無斷層破壞和褶皺影響。建議對該貴州烏當關田鋁土礦展開詳細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