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香明,董廣瑩
(1.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八0九隊,江蘇 南京 210007;2.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資源調查與評價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07)
荷葉山金礦床位于長江中下游鐵、銅多金屬成礦帶,地處溧水火山巖斷陷盆地西部基底隆起區。方山~小丹陽北東向斷裂帶的南東側,大魏莊火山活動中心的南西側,博望~桑園蒲傾伏背斜的北西翼,橫溪~大魏莊近東西向斷裂噴發帶的南側(圖1)。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中生界侏羅系及新生界。由老至新依次為:侏羅系中統朱村組(J2z)和陡山組(J2d),侏羅系上統西橫山組(J3x)、龍王山組(J3l)、云合山組(J3y)和大王山組(J3d),新近系洞玄觀組(N1d)、第四系下蜀組(Q3x)和全新統(Q4)。博望~桑園蒲背斜,軸向45°左右,沿走向長約十余公里。核部在獨山寨~博望一線,由朱村組構成;翼部由陡山組和西橫山組組成。北西翼出露完整,傾向NW,傾角15°~20°,向核部逐漸變緩5°~10°;南東翼被斷裂破壞,出露不完整。燕山活動期間,寧蕪火山巖盆地及其邊緣地帶主要存在EW向水平擠壓和NNE想水平剪切兩種區域應力場,且水平擠壓應力場活動時間早于水平剪切應力場。復雜的應力活動造成N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組斷裂,具多期、多向、多形態等特征,呈網格狀交織特點。其中礦床區附近主要的大型斷裂為方山~小丹陽斷裂。區內巖漿巖發育。西橫山地區分布的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早期的石英閃長(玢)巖、角閃閃長(玢)巖、閃長(玢)巖、輝長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巖等,呈巖株、巖枝、巖脈狀產出,剖面形態呈與地層產狀大致平行的梳狀體,梳狀巖枝的內凹接觸帶是主要的賦礦層位。

圖1 區域構造略圖
礦區位于博望~桑園蒲背斜的北西翼,地表出露地層主要為西橫山組,部分鉆孔深部揭露到陡山組。普查區大部為第四系覆蓋,局部見有少量侏羅系西橫山組出露,普查區內東南部有少量鉆孔揭露到侏羅系陡山組。根據普查區以往地質勘查資料和本次勘查成果,地層由老到新概述如下:侏羅系中統陡山組(J2d),侏羅系上統西橫山組(J3x),第四系全新統(Q4)。
礦區位于西橫山地區西北側,西橫山地區位于溧水火山巖斷陷盆地西部基底隆起區。其南為石臼湖—南陵盆地,其北連橫溪—烏山向斜,宏觀上看為一穩定地塊,褶皺構造、斷裂構造不甚發育。
西橫山地區控礦構造主要是與地層斜交或垂直的斜交斷裂、橫向斷裂,以及小型層間滑動面。但本次普查區內斷裂構造不發育,控礦構造主要為層間裂隙破碎帶。
區內各元素異常強度均不高,異常較分散。共圈定兩處Pb-Zn-Ag-As-Sb-Bi組合異常帶——荷葉山~獾子洞組合異常帶和西莊組合異常帶。
礦區內共圈定新老礦體共計四個,其中兩個為硅灰石礦體,一個金礦體,一個金銅礦體。圈定礦化體18個。
(1)硅灰石礦。前人工作過程中位于韓村西南部,蘇皖省界附近,共圈定2個礦體(已開采完畢),產出于閃長玢巖與西橫山組上段(J3x2)(泥)灰巖的殘留體—捕虜體的接觸帶上及其附近,平面上呈紡錘狀、透鏡狀,近北西向,長約250m,礦體形態較簡單。礦體大致傾向235°,傾角32°~40°,向深部延伸呈似層狀。
(2)金、銅多金屬礦。2個金礦體分別位于獾子洞北部、荷葉山。礦體均為單工程控制。金礦(化)體賦存部位普遍具較強的黃鐵礦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蝕變現象。礦(化)體產狀與接觸破碎帶等賦礦構造一致。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構造及角礫狀構造。
(1)礦石物質成分。礦石有用主元素為金、銀、銅。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其它金屬礦物還有黃鐵礦、鏡鐵礦、褐鐵礦。主要脈石礦物隨礦體而異,熱液充填型礦化以方解石、石英為主,接觸交代型的礦化以石榴石、透輝石為主。次要脈石礦物有綠簾石、綠泥石、絹云母等。
(2)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主要為粒狀結構,次為交代結構、鑲嵌結構。粒狀結構:主要為他形-半自形晶粒結構。交代結構:早晶出的礦物被晚晶出的礦物溶蝕交代。
礦區內多金屬成礦作用主要為熱液充填作用、接觸交代作用;硅灰石成礦作用方式為接觸變質作用。
熱液充填作用:主要見于荷葉山地區巖體與圍巖接觸帶附近的層間破碎帶,圍巖中巖體附近的裂隙構造發育部位,巖體裂隙內,表現為含礦熱液沿裂隙帶、構造破碎帶及角礫邊緣形成的一系列的脈狀、團塊狀金屬硫化物礦石。
接觸變質作用:主要是韓村地區西橫山組上段(J3x2)地層中分布有含硅質較高的泥灰巖及不純灰巖,由于閃長玢巖侵位而引起圍巖溫度增高所發生的變質作用,形成硅灰石礦化。
礦區內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巖漿,其次是地層。其中巖漿為成礦物質(或流體)的主要提供者和成礦熱源,也是地層系統成礦物質活化遷移而參與成礦的關鍵因素。

表1 地層主要成礦元素平均含量表(單位:ppm)
綜合分析礦區以往成果資料,認為區內礦床主要類型為矽卡巖型多金屬礦床及中低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以接觸交代作用和熱液充填交代作用為主。
就區內礦(化)體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而言,平面上礦化多發育于化探異常附近及磁力梯度帶附近,剖面上伴隨有相對高極化率異常;從賦礦部位來看,獾子洞多金屬礦化體多賦存于西橫山組砂礫巖與閃長玢巖接觸帶及附近的矽卡巖內;荷葉山地區金、銀礦(化)體一般位于閃長玢巖與西橫山組黃鐵礦化砂巖的接觸破碎帶中或其附近,少量位于閃長巖體中的裂隙內。從控礦因素角度來講,區內各種成礦作用均離不開燕山早期的巖漿活動影響,具體成礦則與各就礦部位的地層物理化學特征、構造活動等有關。
初步總結本礦床區金礦(化)體的主要找礦標志如下:
(1)地層標志:西橫山組上段含鈣質砂巖、含鈣質泥巖、泥灰巖等化學性質活躍地層,西橫山組下段含礫砂巖、砂礫巖、礫巖;
(2)構造標志:西橫山組地層與巖體接觸帶構造及接觸帶附近的層間裂隙破碎帶構造;
(3)圍巖蝕變標志:主要為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矽卡巖化(石榴子石化);
(4)物化探異常標志:金多金屬組合異常部位;磁異常梯度帶伴隨相對高極化率異常部位。
荷葉山多金屬礦區鉆孔僅揭露到了西橫山組上段地層并發現多個金礦化,深部西橫山組下段地層并未揭露,因此,下一步工作可對荷葉山地區深部西橫山組下段砂礫巖層位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