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洪,陳元壽,楊 鵬,李承杰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青海 西寧 810000)
礦區內火山巖發育,分布面廣,具有多期次、多旋迥的特點。其巖石類型以酸性火山巖為主,次為中性、中酸性火山巖及少量基性火山巖礦體賦存于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的中、上部及其與白云質結晶灰巖接觸帶附近。主要巖性有:安山角礫熔巖、英安巖、流紋質碎屑巖、凝灰巖等。
礦區內化學組分復雜,礦物種類繁多。現已查明,礦區組成礦石的元素有20余種。其中有用元素有銀、鉛、鋅、銅,伴生有益組份為金、硫、鎘、鎵、銻、鋇等,有害組份有汞、砷等。礦石的礦物成份較復雜,經發現的礦物49種。含量較高的金屬硫化物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次為黃銅礦,少量的斑銅礦、藍輝銅礦、銅藍、硫汞銀銅礦、銀金礦、硫銻鉛礦、磁黃鐵礦、輝銀礦、釩砷鍺石、辰砂、磁體礦、褐鐵礦、孔雀石等。脈石礦物主要以石英、重晶石為主,次為絹云母、鋇長石,少量的綠簾石、綠泥石、白云母、石墨等為主。
根據礦石有用礦物成分和含量占比,分為銀鉛鋅銅礦石、鉛鋅礦石、銀礦石、重晶石礦石。其中銀銅鉛鋅礦石、鉛鋅礦石和銀礦石的自然類型均為硫化礦石,重晶石礦石的自然類型為原生礦。同體共生礦石主要為銀銅鉛鋅礦體。異體共生礦石主要為鉛鋅礦體、重晶石礦體。
礦體賦于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的中、上部,及其與白云質結晶灰巖接觸帶附近,厚度較為穩定,連續性較好且比較完整,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以近于直立的重迭~迭瓦形式產出,分枝、復合、膨縮及尖滅再現現象明顯。同體共生礦體主要為Cu1礦體為代表,位于礦區東部,呈層狀產出,總體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75°~85°之間,其中在4250中段至地表礦體向東傾、傾角70°~80°之間,在4200中段以下礦體倒轉向西傾,傾角75°~85°之間。礦體分布于礦區16至15勘探線之間,共長960m,深部控制到3700以下。礦體品位較富,平均品位:Cu0.78%、Pb4.21%、Zn6.95%、Ag137.10g/t。礦體厚度變化較大,最大厚度位于4250m中段1N線附近,達42.96m,平均厚度8.72 m。含礦巖石為致密塊狀流紋質碎屑巖,夾結晶灰巖和重晶石,局部見絹云母凝灰千枚巖,礦石類型以致密塊狀為主,條紋條帶狀為輔。異體共生礦體主要以Pb3礦體為代表,Pz3獨立鉛鋅礦體位于Pz2礦體西部,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產出,總體走向為185°~172°、礦體整體向西傾、傾角為77°~85°,4050m水平局部向東傾。礦體分布于礦區8至9勘探線之間,目前控制長度大于540m,深部控制到3800標高。礦體厚度1m~25.21m(地表4線),平均厚度7.76m。礦石品位沿走向和傾向變化都較大,主要為3至4勘探線走向呈波狀彎曲狀,傾向上呈分枝、復合、膨縮現象,2勘探線以北具有尖滅再現特點。其中礦體含低品位礦石。整體平均品位為:Cu0.03%、Pb2.32%、Zn3.5、Ag12.06g/t。礦體頂板為Pz6礦體,礦體底板為Pz2礦體,含礦巖石以條帶條紋狀流紋質碎屑巖為主,塊狀流紋質碎屑巖為輔。Pz3礦體與Pz2、Pz6礦體呈漸變過渡關系。

圖1 灰白色角礫狀重晶石

圖2 灰黑色似透鏡狀重晶石
重晶石是礦區重要的噴氣巖之一,見灰白色(圖1)、灰黑色(圖2)、褐色(圖3),似層透鏡狀、角礫狀沿層產出,含金屬硫化物(Cu、Pb、Zn、Ag)。礦物多呈半自行板柱狀,板柱狀長約為0.1mm~0.8mm。除作散染狀產出外,還可呈4mm~35mm的不規則集合體狀、波狀消光明顯,某些晶粒雙晶縫及解理出現撓曲,甚至有斷裂,并沿其斷折處有顯微粒狀重晶石出現。
重晶石有時溶蝕交代早晶出的石英、鋇長石;硫化物可在重晶石粒間呈填隙狀、似膠結狀,和有時延分出一些顯微脈狀物分布于重晶石的解理裂隙內,甚至穿切重晶石單體;碳酸鹽類礦物(白云石)可溶蝕交代重晶石。既有與金屬礦物共生呈浸染狀、紋層狀構造,也有單一的塊狀重晶石層。局部由于構造改造,呈角礫狀,顏色較雜。
重晶石礦體主要產于流紋質火山碎屑巖或鉛鋅、銀鉛鋅銅礦體與結晶灰巖的接觸部位。根據礦體規模大小和產出空間共分為7條礦體,主要分布于在4-7勘探線之間,走向近南北,向西傾,傾角86°。⑼礦體沿走向控制為150m,傾向控制為:170m。礦體真厚2.5m~4.0m之間,平均厚度3.0m,平均品位:BaSO4 77.43%。其中4100m~4250m水平礦體賦存Cu6礦體上盤,礦體在5線發育最厚,形態為不規則透鏡狀,反映本中段鹵水池中心線在5線附近。礦體北至3線處尖滅,南至7線處尖滅,礦體以南尖滅過渡為結晶灰巖,7線處被結晶灰巖分為兩條礦體,分別為⑼Ba和⑽Ba礦體。其中:⑼Ba礦體以透鏡體產出分布于7N-9N之間,上下盤圍巖為結晶灰巖,走向只有60m。⑽Ba礦體在走向上為175m,走向以7線為最厚,傾向上延伸至4050中段,重晶石礦體與Cu6礦體連接,重晶石礦體在Cu6礦體上盤,傾向上最厚大礦體在4250m~4080m水平,以透鏡狀產出分布。⑿Ba礦體控制走向上為1-5勘探線120m,傾向上控制4158m~4250m水平,共92m,走向上最厚為1-3線,共分為兩條礦體。礦體自西向東;⑿Ba12和Cu2礦體伴生,共分為兩條一條賦存于Cu2上盤,一條賦存于Cu2下盤(據IIZK003-5工程此處為獨立銀表外礦)其中:賦存于Cu2上盤礦體在約4220水平過渡為Cu2主礦體,下盤礦體傾向延伸至4165水平尖滅。1線礦體特征:走向上0-1N線,1線為最厚(Tc1-1工程),反映本水平鹵水池中心線在1線附近。傾向延伸4220水平(ZK103工程),賦存于Cu2-Cu6之間,礦體與Cu6伴生,位于Cu6礦體下盤。共同特征:化驗結果為獨立銀和獨立銀表外礦,含銀品位較高,以不規則透鏡狀產出分布。
綜上所述,礦石自然類型自西向東依次為:①英安流紋質碎屑巖中的脈狀銀銅鉛鋅礦石,產于條紋條帶狀流紋質碎屑巖中的條帶狀、細脈狀鉛鋅礦石:產于火山角礫熔巖中的角礫狀銀鉛鋅銅礦石及重晶石、碳酸鹽巖中的紋層狀、塊狀銀鉛鋅銅礦石。②根據重晶石礦石最大厚度連線,礦體整體向南側伏,向北延伸,側伏角45°左右。根據目前施工的4145分層重晶石礦石和資料對比,Cu6下部缺失塊狀礦體,但角礫狀重晶石中被大量的透鏡狀黃鐵礦和團塊狀黃鐵礦包圍,是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根據礦體側伏情況,下一步重晶石礦體追蹤主要以礦區范圍9-15勘探線范圍為主。③重晶石礦體化驗數據得出,大部分礦體含銀品位在(10.0g/t-40.0g/t,Pb+Zn低于2%),個別礦體品位含銀高于(80.0g/t),因此礦山在生產過程中結合市場價格,含銀品位高于80.0g/t,Pb+Zn≥2%時,合理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