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愉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 101149)
鎳金屬具有耐腐蝕、硬度高、延展性好、抗氧化等優良性能,是制作不銹鋼、合金鋼、電鍍、三元動力電池等材料的關鍵原料,廣泛用于冶金、化工、建筑、機械以及航海等領域[1]。我國從2005年開始,精煉鎳的消費量超過全球一半,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國,我國鎳資源短缺,對外依存度高達87%[2],資源供給形勢不容樂觀。2016年,《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將鎳礦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是我國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戰略性礦種之一。鑒于我國面臨著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亟需我們加強鎳礦勘查開發現狀分析,為科學制定鎳礦資源安全供應的戰略規劃提供支撐。
我國鎳礦資源位居世界第十名左右,約占全球總量的4%,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根據礦產資源儲量相關數據,近5年我國鎳礦查明資源儲量保持在1100萬噸左右。2018年已探明有儲量的礦區數177處,查明資源儲量1187.9萬噸。其中,甘肅儲量最多,超過全國鎳礦儲量的三分之一,其次為新疆,占15.1%。其他,青海占10.9%、內蒙古占9.9%、云南占6.2%等,前五名地區合計儲量占全國鎳礦儲量的75.9%。
截止2018年,全國有效期內鎳礦探礦權62個。處于預查階段的探礦權5個,占總數的8.1%;處于普查階段的探礦權為15個,占比為24.2%;處于詳查階段的探礦權12個,占比為19.4%;處于勘探階段的探礦權30個,約占探礦權總數的一半。探礦權數量排名前五位的是新疆、內蒙古、四川、青海、吉林,其探礦權總數占全國的70.9%。勘查面積排名全國前五位的分別是青海、內蒙古、新疆、吉林、云南,勘查面積之和達744.5平方公里,占鎳礦總勘查面積的85.9%,其中,最大的青海勘查面積占全國鎳礦總勘查面積的25.7%。
統計近十多年鎳礦探礦權出讓數據,高峰期出讓數量接近20個,低谷期出讓數量僅為個位數。從2013年以來,近6年出讓數量從最高點18個迅速下降為0,勘查市場逐漸萎縮。與此相對應的,近十年的鎳礦地質勘查投入先持續上升后顯著下降,從2013、2014年每年近3億元的投入減少至2017年6000多萬元,2018年略有回升。其中,中央財政撥款從2700余萬元降至0,企業投入從2億多元下降至小于5000萬元。在近十年的鎳礦地質勘查中,2008、2010和2012年有外商投資參與鎳礦勘查活動,2012年有港澳臺資本進入鎳礦勘查領域。

圖1 地質勘查經費來源(2008年-2018年)
截止2018年,全國有效期內鎳礦采礦權38個。采礦權數量排名前五位的是新疆、吉林、四川、青海、內蒙古,采礦權之和占全國總數的86.8%。其他省份僅有甘肅2個,河南、陜西、湖南各1個。從采礦權出讓來看,近十多年出讓數量僅為個位數,最高數量是2007年7個,其余年份均小于5個,尤其是近7年出讓數量每年不超過1個,市場處于不活躍狀態。
我國鎳礦礦山開采活動主要在西北地區。從礦山開采規模來看,排名全國前五位的分別是甘肅、青海、新疆、河南、吉林,開采規模達2709.6萬噸,占鎳礦總開采規模的91.2%,其中,最大的甘肅開采規模占全國鎳礦開采規模的42.4%。
我國鎳礦采礦權近六成為小型礦山,大型礦山占比不到十分之一。開采方式主要以地下開采為主,占到84.2%。
2018年全國鎳礦礦山從業人員8322人,采出礦石量1226.0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65.5億元,礦產品銷售收入64.0億元,年利潤總額為32.6億元。
從2003年-2018年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從業人員相比2003年減少了約39.3%,礦石產量略有波動,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18年產量是2003年的2.3倍。而近十多年的礦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二者的變化趨勢與鎳價變化趨同。2007年,鎳價達到峰值約37200美元/噸[3],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也達到了歷史峰值。之后受金融危機影響,鎳價下降,二者隨之下降。2010年和2011年,價格逐漸回升,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也相應增長,隨后價格持續下降至2015年、2016年跌破萬美元大關,收入和利潤受到明顯影響。近兩年,隨著經濟復蘇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好影響,鎳礦產品市場需求回暖,銷售收入和利潤有所好轉。
從近十年的礦山投資額來看,2018年開發利用投資額約為5億,相比2102年最大值下降約86.3%,總體呈現快速下滑趨勢。

圖2 鎳礦開發利用主要指標變化情況(2003年-2018年)
從2006年至2018年,鎳礦在全國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中的比重可以看出,鎳礦占比非常小。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等指標占比均在2007年鎳價最高值時達到最大值,快速下降后呈現基本平穩的趨勢,在鎳價最低時期處于最低點,后期有所反彈。
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利潤近十三年在全國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中的比重平均值均為0.7%,年投資額近十年的比重平均值為0.4%。

圖3 鎳礦在全國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中的比重(2006年-2018年)
鎳礦屬于我國緊缺的戰略性礦產資源,應加大政府財政勘查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開發,積極吸引外資和港澳臺資參與投資,不斷提升國內供給的潛力。鎳礦資源的開發活動主要在我國西部地區,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礦產資源開發相關的優惠政策,培育鎳礦礦業權市場,不斷擴大勘查開發資金來源,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做好礦業權出讓、審批、監管相關服務和管理工作,加強鎳礦資源勘查開發動態監測,重視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4]。同時有必要科學評估國有、民營、外資等各類資本進入程度,保障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
由于我國國內鎳礦資源有限,需要積極拓展海外資源供應渠道,提高資源獲取能力。世界鎳礦資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和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等國家,隨著世界各國加大對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重視,海外獲取資源難度越來越大。建議及時評估資源所屬國與我國共同開發合作的可能性,針對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礦產資源政策變化情況,不斷調整國際合作開發策略,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幫助國內企業走出去,加大技術和資本的輸出力度[5],提高海外勘查開發項目的生存能力和資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