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曉軍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八地質大隊(山東省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日照 276800)
日照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黃海之濱,礦產資源豐富,礦山開發利用歷史悠久,為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隨著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和強度不斷增大,山體破損、危巖聳立、植被破壞、地災災害等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危及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了區域地貌景觀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亟待綜合修復治理[1]。
(1)地形地貌。日照市屬魯東丘陵帶,受地質構造活動的影響,地貌形態多元,境內山巒綿亙,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平川散布。地形整體上中部高,四周低,略向東南方向傾斜,西部、西北部以丘陵為主,中段和東南段多低山丘陵、嶺下平地、海濱平原,海拔1-706m。
(2)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根據日照市各區縣礦山數量調查統計,截至2017年6月,日照市各類礦山數量共有546處,其中開采礦山189處,在建礦山1處,關停礦山126處,廢棄礦山230處。

表1 日照市礦山數量統計調查表
(3)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照市開采礦山以露天非金屬礦山為主,布局分散,數量多、規模小,形成了眾多的危巖陡坎和殘垣破壁,造成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和強烈的視覺污染,與日照市大力實施的“生態立市,旅游富市”的發展戰略相違背。

圖1 日照市礦山分布簡圖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對生態地質環境建設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2009年至今,日照市已累計投資11.80億元,完成120余處破損山體、廢棄礦山的治理工作,總治理面積達到9000余畝,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對日照市礦山數量多、破損面積大、治理任務重的現實,作為治理主體的地方政府資金缺口巨大,如何加快治理進度、解決治理資金緊缺的問題成為困擾當前治理工作的一大難點。
為扎實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治理,根據國家5部委《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和省國土資源廳等4廳委《關于印發〈山東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的“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放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總體思路,在日照市政府的主導下,日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和山東省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院對新的治理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合理利用余量資源,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調動多元融資模式加快治理進度,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日照模式”。
(1)財政資金投入。對于責任主體滅失、生態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的23個小型廢棄礦山,在市縣財政資金的引領帶動下,積極爭取了省級專項獎補資金8420萬元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2)余量資源利用。根據治理規劃,對于資金投入數額較大的大型礦山實施修復式開發治理,依法獲取在治理過程中產生的余量石料資源,將余量石料回收利用所產生的全部收益返還于礦山治理。
(3)土地收益注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礦山治理與土地復墾掛鉤,把礦山廢棄地塊復墾為林地、耕地和建設用地,通過發展第二產業變廢為寶,將土地復墾收益優先用于礦山治理。
(4)社會資本投資。本著“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配套制定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進行廢棄礦山修復治理,撬動社會資本的投入,有效解決治理資金緊缺的共性難題。
(5)礦山治理保證金投入。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由“繳存”變“計提”,對確權發證的礦山企業足額收取保證金,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專項修復。
根據初步探索出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日照模式”,首先在東港區對王家官莊、大山前和陡嶺子3個廢棄礦山進行了試點,其中,治理新模式在王家官莊項目的成功實踐,得到了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領導的認可,先后有5個省26個市、縣政府、政協、自然資源部門前來交流學習。
(1)王家官莊治理項目。王家官莊項目總投資10014.18萬元,治理面積730畝,地方財政無力承擔,該項目采用了開發式治理的EPC模式,即設計、施工、余量石料利用、籌集治理經費的總承包模式。治理經費來源于治理過程中余量石料資源的收益,并對余量石料資源依法繳納資源稅,對施工期間流轉的土地進行了經濟補償。該項目啟動以來,治理效果良好,礦山綠化面積已達260畝,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變成綠水青山的同時還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帶動了周邊2個村莊、100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目前,日照市城市、港口建設所需的石料大部分由該項目余量石料資源供應,該項目新治理模式的成功實踐為省內外眾多單位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
(2)大山前治理項目。大山前項目總投資2411.11萬元,治理經費全部自籌,來源于治理過程中余量石料資源的收益,該項目按照設計在治理過程中通過削坡卸載、爆破清除危巖體共回收石料約90萬方,其中20萬方用于項目續坡回填,70萬方余量石料資源依法公開招標出讓,由余量石料資源中標單位負責余量石料回收利用、加工銷售,籌集治理經費。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整理出林地160畝、耕地10畝、建設用地60畝,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3)陡嶺子治理項目。陡嶺子項目總投資2319.71萬元,因該項目治理過程中基本不產生余量石料資源,在該項目啟動前,超前把該項目納入到尹家河礦區治理項目的統籌規劃中,在利用省級專項獎補資金435萬元的基礎上,其余1884萬元資金由尹家河礦區的余量石料資源收益提供治理經費。通過綜合治理,該項目逐步恢復了青山綠水的面貌,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
根據初步探索出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日照模式”的經驗和成果,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1)提倡開發治理模式,撬動社會資本。開發式治理模式可以有效破解中央和地方財政當前礦山治理資金緊缺的共性難題,提高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極大地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理應得到更多地認可、提倡和鼓勵。
(2)制定治理實施細則,促進礦山治理。國家5部委聯合下發的《指導意見》不夠具體,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和必要的保障措施,盡快制定和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相關的政策、法規、措施、方向、體系是當務之急。
(3)明確政府部門職責,強化行業管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需要多個行業及部門的支持,為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規范礦山開發秩序,提高礦山綜合治理實效,杜絕礦山資源盜采,需要明確政府部門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的職責。
(4)納入統一城鄉規劃,明確治理用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必須要納入到統一的城鄉規劃之中,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整體、合理的治理方案,明確治理用途,鼓勵礦業、農業、林業、旅游、文化等多產業的融合。
(5)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地環和諧。嚴格落實在建及開采礦山企業保護與治理的主體責任,切實解決粗放開發和產能過剩造成的環境污染、土地損毀、生態破壞等問題,從根源上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構建和諧的地質生態環境。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日照模式”是新時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一次生動探索和實踐,通過該模式的成功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地方財政的壓力,合理地利用余量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有效地改善了生態地質環境,造福了當地百姓,對于其他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好的學習借鑒意義。新形勢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必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初步探索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日照模式”尚不成熟與完善,在治理理念、技術方法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方能為地方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保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