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崔冰劼
癌癥屬于嚴重的慢性疾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生活及心理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流行病學顯示[1],全球癌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對于不能采取手術治療或術后的患者,臨床多采用化療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治療,如消化道不良反應、骨髓抑制等[2]。因此,需要有效的輔助治療方式,緩解患者的不良反應,中醫研究表明[3],補中益氣類中藥,可調節患者免疫力,使患者免疫力加以提高,且具有減毒增效的作用。故本研究采用補中益氣固本法治療某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癌癥患者,探究其對癌癥患者化療后不良反應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某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癌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66.11±3.10)歲;存在手術史24例,無手術史16例;腫瘤類型:乳腺癌9例,肺癌14例,直腸癌9例,結腸癌8例;化療方案:DP 5例,CE 9例,GP 5例,XELOX 21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66.09±3.20)歲;存在手術史23例,無手術史17例;腫瘤類型:乳腺癌8例,肺癌15例,直腸癌8例,結腸癌9例;化療方案:DP 4例,CE 10例,GP 6例,XELOX 20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為癌癥患者。②符合脾氣虛型的診斷標準[4]:主癥:體倦乏力、食少納呆、食后腹脹、大便異常;次癥:口淡不渴、惡心嘔吐、面色萎黃、舌淡苔白、浮腫脈細弱。符合主癥1項+次癥2項,或主癥2項即可診斷。③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可接受化療治療>2個周期。⑤經患者及相關家屬同意,簽訂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意識不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2組患者根據不同腫瘤病理類型,給予不同的化療方案,以28 d為一個周期,連續化療3個周期,并給予輔助治療。觀察組在患者化療前3 d開始給予補中益氣固本湯,藥方為:升麻、柴胡各6 g,當歸、陳皮、佛手、香櫞各10 g,黃芪、黨參、麥芽各15 g,甘草6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以14 d為一個療程,在化療期間定時定量溫服。
1.5 觀察指標①化療期間,觀察2組患者的嘔吐反應,其中0級:無嘔吐反應;Ⅰ級:輕微嘔吐,1~2次/d;Ⅱ級:嘔吐3~5次/d;Ⅲ級:嘔吐次數>5次/d。②化療期間,觀察2組患者的骨髓抑制情況,其中0級:血小板≥100×109/L,白細胞≥4.0×109/L,血紅蛋白≥110 g/L;Ⅰ級:血小板(75~99)×109/L,白細胞(3.0~3.9)×109/L,血紅蛋白95~109 g/L;Ⅱ級:血小板(50~74)×109/L,白細胞(2.0~2.9)×109/L,血紅蛋白80~94 g/L;Ⅲ級:血小板(25~49)×109/L,白細胞(1.0~1.9)×109/L,血紅蛋白65~79 g/L;Ⅳ級:血小板<25×109/L,白細胞(0~1.0)×109/L,血紅蛋白<65 g/L。③化療前后,采用KPS評分系統,評估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KPS評分系統滿分100分,評分>80分,即為生活自理級,健康狀態較好,存活期較長;50~80分為生活半自理;評分<50分,則患者生活需要幫助。分數越高,患者生存質量較高,健康狀態越好。④半年后隨訪,統計患者半年內的生存率。
1.6 統計學方法檢測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所有檢測數據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化療期間消化道不適情況比較化療期間,觀察組嘔吐反應0級占80.00%,顯著高于對照組47.50%(P<0.05),觀察組嘔吐反應Ⅰ級占12.50%,顯著低于對照組32.5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化療期間消化道不適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化療期間骨髓抑制反應分級比較化療期間,觀察組骨髓抑制反應分級集中于0~Ⅱ級,所占例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骨髓抑制反應少數出現在Ⅲ~Ⅳ級,所占例數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具有較嚴重的骨髓抑制反應。見表2。

表2 2組患者化療期間骨髓抑制反應分級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化療前后KPS評分以及半年生存率比較化療后,觀察組KPS評分(75.97±9.0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2.94±9.97)分(P<0.05);觀察組半年生存率為95.00%,與對照組92.50%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化療前后KPS評分以及半年生存率比較 (例,
癌癥是目前全球都在關注的醫學問題,具有較高的致死率[4]。癌癥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因素、多基因、多步驟共同作用的病變過程,給患者生理、心理上均帶來了嚴重的問題[5]。在我國古代癌癥屬于罕見疾病,對其認知較為有限,在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的分辨上無明顯的界限,且未形成獨立的病名[6]。中醫對癌癥的命名,多以癥狀進行表現,如噎嗝、鼓脹、黑痣、反胃、肋痛等,如噎嗝癥狀被描述為咽喉堵塞,飲水可入,然食不可入,食雖可入,至胃復出,但以噎嗝來診斷食管癌是不確切的,其與食管炎、食管痙攣也存在關聯[7]。李英冬[8]認為癌癥疾病的發生,與“陰濁之邪”相關,“陰濁之邪”亦與脾胃功能相關聯,其內邪是因臟腑自身衰竭,造成功能紊亂,另一方面是臟腑過用,造成功能紊亂,均致體內氣機紊亂,形成濁邪。楊昌衛等人[9]認為癌癥的病因與飲食不節、七情不調、外感六淫等多種因素侵襲機體相關,日久可產痰凝、血瘀、氣滯,而傷機體臟腑功能,引正氣不足,致無力抵抗邪氣,而致腫瘤所成。正氣是機體對外界的抗病能力、適應能力以及自身的正常功能活動,正氣不足多與脾胃相關,脾胃運化水谷,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10]。因此,脾氣虛證是癌癥患者的常見病癥,多以補中益氣、健脾固本論治。本研究結果表明,化療期間,觀察組嘔吐反應0級占80.00%,顯著高于對照組47.50%(P<0.05),觀察組嘔吐反應Ⅰ級占12.50%,顯著低于對照組32.50%(P<0.05),觀察組骨髓抑制反應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補中益氣固本法治療癌癥患者,能夠緩解癌癥患者化療后的嘔吐、骨髓抑制的不良反應。化療后患者易出現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的癥狀,惡心、嘔吐導致患者的胃功能減弱,免疫能力降低,臨床多采用止吐劑、促消化劑等進行對癥治療[11]。骨髓抑制會導致血小板、血紅蛋白等的減少,易誘發復雜難治的并發癥,從而延長住院時間,提高死亡率[12]。有研究表明[13],補中益氣固本湯的應用,可提高患者的食欲,降低患者嘔吐癥狀的發生,同時,可平衡陰陽氣血、調整機體環境,從而改善骨髓抑制反應。觀察組KPS評分(75.97±9.0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2.94±9.97)分(P<0.05),表明補中益氣固本法治療癌癥患者,能夠提高患者的健康狀態,改善化療后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研究選用的補中益氣固本湯,藥方為: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佛手、香櫞、黃芪、黨參、麥芽、甘草,方中升麻清熱解毒、發表散結,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均屬解表藥,當歸補血活血、止痛,黃芪補氣固表,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均屬補虛藥,陳皮理氣開胃,燥濕化痰,佛手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香櫞舒肝理氣、寬中化痰,均屬理氣藥,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屬消食藥,甘草補脾益氣、緩急定痛,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屬補虛藥。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健脾固本的功效。藥理學研究表明[14],黨參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腫瘤以及抑菌的作用,黃芪能夠改善腎組織病理學改變,增強造血功能,調節免疫力的功效,具有促進核酸代謝,抗病毒、抗癌的作用。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樣本例數過少,可繼續擴充樣本例數,進一步探究補中益氣固本法對癌癥患者化療后的影響。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固本法治療癌癥患者,能夠減少化療后的不良反應,且能夠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