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劉茜辰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種以長期慢性疲勞為突出表現,常伴有多方面的軀體癥狀,但無明顯實驗室檢查異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統異常的癥候群[1]。隨著社會壓力增大,人們生活節奏增快,CFS患者日益增多,心脾兩虛證型是常見的中醫證型之一,越來越被醫學界所重視[2]。針對CFS,西醫目前無特效療法,以對癥治療為主,雖能改善功能狀態,但不良作用較多[3]。中醫從整體觀出發,調節陰陽平秘,恢復臟腑平衡,治療CFS的方式多樣,療效肯定。本研究旨在觀察太極拳聯合愈勞方治療心脾兩虛型CFS的臨床療效,并且通過對患者的隨訪以明確本療法的持久性。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門診2018年7月—2019年12月接診的CFS患者共78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為(37.70±9.45)歲;患病時間(12.16±4.66)個月。治療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為(37.62±10.02)歲,患病時間(11.99±4.34)個月。2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修訂的CDC對CFS診斷標準,患者以疲勞不適、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肌痛等為主要表現,持續至少6個月,并無相關內科、精神科疾病[4]。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的心脾虧虛證制定,主癥:疲乏無力,胸悶氣短,頭暈,失眠健忘;次癥:面色無華,四肢不溫,易出虛汗,食少便溏;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符合主癥和3項以上次癥,結合舌脈進行確診。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的CFS診斷標準;②無臨床確診疾病或(和)實驗室檢查異常引起的疲勞;③近1個月沒有接受藥物、針灸、推拿等其他治療措施;④年齡18~65 歲;⑤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精神心理疾病者;④具有酗酒、藥物依賴等不良嗜好者;⑤嚴重失眠并長期使用藥物者;⑥過度肥胖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給予患者歸脾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濃縮丸,批準文號 Z43020464),每次口服10丸,每日3次,共口服8周。
1.5.2 治療組治療方法為中藥愈勞方和太極拳。①愈勞方組成為:黃芪20 g,白術10 g,黨參10 g,茯苓10 g,山藥15 g,女貞子10 g,墨旱蓮10 g,當歸10 g,白芍10 g,郁金10 g,枳實10 g,百合15 g,牡丹皮5 g,龍骨30 g,牡蠣30 g,首烏藤10 g,雞內金8 g,仙鶴草15 g,大棗10 g,桂枝10 g。顆粒劑由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每次1格,每日2次早晚飯后口服。②二十四式太極拳療法:在臨床觀察期前,以3~6人為1個小組,由一名專業太極拳老師分3次課程教授太極拳并規范動作,進入臨床觀察期后,治療組員每次運動30~40 min,每周4次,并注意準備活動、防跌倒等事項,由家屬輔助防護、監督。干預時間為8周。
1.6 觀察指標①中醫癥狀積分表: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擬定,主癥與次癥按臨床輕重分為無、輕、中、重共4個級。主癥級別分數為0、2、4、6分;次癥級別分數為0、1、2、3分,舌脈不計入統計項目。②疲勞評定量表:采用疲勞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對2組患者進行評定,FS-14分為14個條目,總分為14分,患者疲勞程度與分值呈正相關。對2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結束,隨訪期(治療結束后1個月)進行以上兩項指標評測,并進行組間對比。
1.7 療效判定根據中醫癥狀積分表的降低率擬定4個等級,①痊愈:降低率≥ 90%;②顯效:90%>降低率≥ 70%;③有效:70%>降低率≥ 30%;④無效:降低率小于30%,甚至分值提高。中醫癥狀積分降低率=(中醫癥狀入組評分-中醫癥狀結束時評分)/中醫癥狀入組評分×100%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36%,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在治療前期,2組的主癥、次癥、總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療后和隨訪期,2組的主癥、次癥、總分對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疲勞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疲勞程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療后和隨訪期,治療組疲勞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FS-14疲勞評定量表評分比較 (例,
CFS患者在充分休息和調整后,精神疲勞和軀體疲勞感無法緩解,持續時間在6個月以上,他們的日常生活質量和工作狀態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較多患者以疲勞狀態為首要就診原因,CFS已經成為影響當今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6]。中醫學認為CFS的發病與五臟相關,根據患者的癥狀差異可歸為“郁證”“百合病”“虛勞”“臟躁”等范疇,CFS雖與五臟有關,但疲勞狀態多責之于脾臟,脾主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水谷精微是后天化生精血氣津的根本,是臟腑陰陽的動力,《素問·太陰陽明論》曰: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胃論》中也有論述:“元氣乃先生身之精血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脾臟虛損,運化不利,水谷精微無法吸收,升降不調,清陽之氣無法上達巔頂,三焦不暢,痰飲水濕困著四肢,所以周身疲倦,頭目不清。CFS與心理因素、情緒狀態也十分相關,雖肝主情志,情志不疏,肝郁氣滯,但CFS病程纏綿,日久必累積心神,心神耗傷,勞神過度,必然虛勞,加之心主血脈,勞神必耗血,精血虧虛,累及肝腎,腎精虧不能堅骨,肝血虛不能柔筋,所以才產生以疲勞為主的一系列證候群。可見CFS在中醫辨證視角下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愈勞方旨在健脾養心,補腎益肝,疏郁寧神,祛瘀化濕。方中黃芪、白術、黨參、茯苓、山藥健脾補氣;女貞子、墨旱蓮、當歸、白芍柔肝養血,補腎益精;郁金、枳實解郁理氣化滯;百合、牡丹皮清心退火;龍骨、牡蠣、首烏藤潛陽安神;雞內金開胃消食;仙鶴草、大棗補虛抗勞;佐少量桂枝以溫通陽氣以助升達。愈勞方以補益心脾為主,輔以調肝補腎,因CFS病程時間長,臟腑失調日久,邪氣更易積滯,痰濕、氣滯、血瘀、虛熱病理產物均有產生,患者的臨床癥狀不同,病邪種類和輕重側重亦不同。愈勞方在調補本虛的同時,注重清除病邪,使氣機調達,脈道通利,津液復健,陰陽平秘。CFS的形成與免疫球蛋白的紊亂,免疫功能偏低相關[7]。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本方中多種藥物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氧化、調節能量代謝的作用。例如黃芪可抗炎、提高免疫功能、調節糖脂代謝等[8];陳皮可保護肝臟,并能抗炎、抗氧化、降脂[9];紫蘇梗內含迷迭香酸,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腫瘤等活性[10]。這些藥理功效均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從而促進恢復健康。
歸脾丸為中醫經典方劑,治療心脾兩虛型CFS療效肯定[11]。本研究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31%,優于對照組74.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愈勞方聯合太極拳能有效提升對心脾兩虛型CFS的療效。治療組的中醫癥狀積分和FS-14評分在治療結束和隨訪期的改善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愈勞方聯合太極拳療法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要優于對照組。太極拳以整體調節人體陰陽為主,對CFS有一定療效,但作用有限[12]。歸脾丸重補輕瀉,清除病理邪氣的力量較弱,愈勞方攻補兼施,注重處理蓄積的病理產物,太極拳具有調節心肺功能,改善頸椎病,緩解失眠,減輕焦慮、抑郁狀態的功效,并且在堅持太極拳訓練后更容易養成日常運動的健康行為習慣,作用持久[13,14]。治療組的2種治療方式相輔相成,具有協同增效作用,所以收效更佳。
綜上所述,愈勞方聯合太極拳能有效緩解心脾兩虛型CFS患者的疲乏狀態,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具有臨床參考價值。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偏小,對分析結果有一定影響,有待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