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員群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多發且常見癥,指的是女性內生殖器和其四周盆腔腹膜、結締組織的慢性炎癥。通常疾病的發生和感染因素、免疫因素相關,患病后易引發患者出現不孕、腰骶酸痛和下腹墜脹等表現,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1]。由于該疾病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情發作反復等特點,為避免長期治療時患者出現耐藥性,降低治療效果,臨床多選擇應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F探究理療與中藥灌腸共同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慢性盆腔炎者84例為對象,此次研究開展已征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整群隨機化方式分設成2組。在對照組(42例)患者中,年齡35~47歲,均齡(40.2±1.3)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4年,平均病程(1.7±0.5)年。研究組(42例)患者中,年齡36~48歲,均齡(41.3±1.4)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4年,平均病程(1.9±0.4)年。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經中醫分型證實,41例血瘀證,43例濕熱瘀結證。
1.2 臨床表現疼痛拒按或腹部隱痛,神疲乏力,腰骶脹痛,胸悶納呆和低熱起伏,帶下量多,質黏稠,氣臭,色黃,經期階段腹痛加劇,有經期延長或腹痛加劇,大便秘結或稀溏,小便黃赤,舌質暗紅,苔薄黃或黃膩,邊尖瘀斑或淤點,脈弦滑。經B超檢查發現,炎性包塊邊界不清,實質不均暗區,或有輸卵管積水[7]。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患者經B超檢查均已確診為慢性盆腔炎;研究所選對象年齡均≥35歲;患者對此次研究開展均知曉同意,已簽字。
1.3.2 排除標準嚴重精神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婦科疾病者;藥物禁忌癥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對此次研究開展不配合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理療治療,研究所應用的電腦中頻治療儀為醫療專用設備,型號為HM/TDP-L1型。先用乙醇或清水對治療部位進行清潔,并用清水對黑色面進行擦拭,隨后,用清水把與電極配套的布套浸濕后把套入電極板擦拭干凈,把電極黑色面貼于有附件增厚、有腰痛或包塊的一側,或者貼于腰骶部與恥區。指導患者行平臥位,用彈力沙袋或綁帶固定,將脈沖調節妥善,或者檢測醫師可依照患者主訴適當調節,定時20 min,1次/d,10 d為 一個療程。持續治療3療程。研究組患者采取理療與中藥灌腸共同治療,理療的開展可參照對照組進行;行中藥灌腸時,選用我院自制方劑,不同證型實施不同方劑。其中,血瘀證:組方包括土鱉蟲12 g,當歸12 g,大血藤20 g,川芎12 g,土茯苓20 g,醋香附12 g,敗醬草12 g,燀桃仁12 g,皂角刺15 g,紅花10 g,牡丹皮12 g,醋莪術10 g,蒲公英20 g,醋延胡索15 g。濕熱瘀結證:醋延胡索20 g,金銀花20 g,燀桃仁20 g,敗醬草20 g,酒丹參20 g,蒲公英20 g,野菊花30 g,黃柏20 g,川芎30 g,紫花地丁20 g,炙黃芪20 g,醋三棱30 g,雞血藤30 g,夏枯草20 g,醋莪術20 g。水煎煮,1劑/d,于月經干凈3 d后保留灌腸,控制藥液溫度在39~41 ℃左右,10 d為一個療程。持續治療3療程。經期階段禁止應用。
1.5 觀察指標對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情況進行評估: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B超檢查發現各指標均顯示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經對子宮婦檢發現壓痛感減輕,包塊縮小,經B超復查發現,附件縮小顯著,為好轉;相比治療前,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甚至有加重趨勢,為無效[2]。比較觀察對照組和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
1.6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統計選擇SPSS 23.0,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評定用卡方檢驗;患者年齡、病程評定用t檢驗。P<0.05指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0.95%,低于研究組的95.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高于研究組的2.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常見婦科疾病,其病癥發生主要是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徹底治療所致,或者是患者體質低下,導致病程遷移產生。由于該疾病較為頑固,當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出現反復發作或急性發作情況,以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等癥狀的發生最為常見,易繼發患者出現痛經、不孕和異位妊娠等癥狀表現[3]。由于增生、粘連和包塊為慢性盆腔炎主要病理改變,致病菌一般在粘連和增生的結締組織中,予以患者抗菌藥物口服或靜滴,則無法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針對此病癥者,治療工作的開展關鍵在于使粘連和增生組織松解,才能使藥物療效充分發揮出來。
從中醫角度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發生和濕濁侵入有直接關系,導致沖任二脈虛損,阻礙氣血運動,長期瘀積會使局部組織出現增生及粘連情況[4]。所以,在行治療時,主張以清熱消毒和活血化瘀為主,從而能對病菌予以有效抑制。在此次研究中,筆者選用理療與中藥灌腸方法共同治療。由于本研究所選取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經中醫證實分為血瘀證、濕熱瘀結證2種,所以,對患者行中藥灌腸治療時,應根據不同證型實施不同藥劑。其中,治療血瘀證患者時,藥劑中的紅花、當歸有養血活血和逐瘀止痛功效,川芎能起活血化瘀作用,土茯苓能起到利濕和清熱解毒功效;莪術有消積功堅、破血行氣療效。治療濕熱瘀結證患者時,藥劑中的敗醬草具有祛瘀止痛、清熱解毒功效,延胡索有止痛、活血化瘀療效[5]。此外,中藥保留灌腸方法的應用能便于藥物與病灶直接接觸,無需經過肝臟代謝,能降低口服用藥對胃黏膜的刺激。加之病變部位臨近直腸,直腸黏膜血運豐富,促進藥物吸收,軟化粘連組織,吸收水腫,加快組織再生的修復,便于對炎癥有效控制。理療方法的應用,其目的在于對組織增生與粘連情況疏散,水腫消除,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有助于血運循環改善,有助于局部血管擴張,使炎癥消退[6]。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慢性盆腔炎者84例患者為對象,經對上述闡述的總結歸納得出,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研究組,說明,聯合應用理療與中藥灌腸方法進行治療,能起到抗炎消腫作用,有助于雙重吸收作用的增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對患者予以理療與中藥灌腸方法共同治療時,應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配合,旨在加深患者對自身病癥和治療相關知識的掌握,以樂觀積極心態面對治療,從而能提高治療療效,降低患者不適感。在開展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應對灌腸藥液溫度情況正確掌握,溶液溫度為38 ℃。灌腸前囑患者排便,腸道排空有利于藥液吸收[8]。對此,應對灌腸時機與保留時間準確掌握,建議選擇在晚上睡眠前灌腸,睡前中藥保留灌腸可有效延長藥物在腸道內保留時間,不但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而且還能減少疾病復發。另外,灌腸方法的開展應選擇在月經干凈后3 d進行,經期階段禁止應用,且保留時間應不低于6 h,避免因保留時間過短而導致治療效果受影響。
總而言之,聯合應用理療與中藥灌腸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病情,減少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故應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