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軼 班海燕 田 明 楊寶焱 劉亞欣 王雁慧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因頸椎退變后導致頸椎骨刺、頸椎間盤突出等,引起頸神經根的受壓和刺激,且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1]。患者臨床癥狀不一,主要表現為頸肩放射性痛,同時伴有手指動作不靈活、肌力減退等現象,嚴重者還會引起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隨著近年來信息化技術的提高,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其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臨床研究發現,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關鍵在于松解所導致的肌肉痙攣,以活血化瘀來調節頸部緊張。燒山火是常用的復式補法的一種,因針后局部或全身能夠產生溫熱的感覺而得名,能夠誘發毛細血管的擴張,改善血液循環[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采取燒山火針刺手法治療效果,其手法采用山東省名中醫李勇主任的“三部補瀉”手法中的燒山火補法,臨床應用30余年,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的93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為對照組47例,觀察組46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16例;年齡33~64歲,年齡平均(47.74±10.73)歲;病程21~44個月,平均病程(31.43±8.47)個月。觀察組中男31例,女15例;年齡33~65歲,年齡平均(47.92±10.71)歲;病程21~43個月,平均病程(31.40±8.44)個月。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診斷標準均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4]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頸部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神經根型頸椎病:上肢伴頸部放射性痛,伸時加重,神經根皮膚受壓節段部位感覺減弱,肌力下降;X線顯示:椎間孔及椎間隙縮小,且神經根管顯示變窄;證候分類:①氣滯血瘀型:頸、肩、上肢等部位刺痛,伴有肢體麻木,舌質暗,脈弦;②風寒濕型:頸、肩、上肢等部位麻木,頸部僵硬,惡寒畏風,舌淡紅,脈弦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家屬及本人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不予配合者;②病程大于5年;③入組30 d內有過其他治療。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頭頸牽引治療:患者取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10°~30°,為避免過度拉伸,切忌前屈牽引。牽引重量根據患者體質量的1/10~1/5,多數用6~7 kg。每次牽引持續時間為20~30 min,每日牽引1~2次。觀察組采用燒山火針刺治療:C3~C7夾脊穴中選擇明顯壓痛穴位及大椎穴。采取坐位,使肩背部充分暴露在外部,對皮膚及刺針進行常規消毒,選擇0.4 mm直徑毫針,針長參考患者體型選擇40~50 mm長度,操作者用左手拇指按壓穴位,然后右手持刺針順左右拇指邊緣處直刺穴位,為掌握針刺深度,待針刺入骨面后即刻退回淺層,得氣后,在患者呼氣瞬間,將針刺入腧穴深度的淺1/3部位(天部),重插慢提9次;隨后逆時針進針刺入腧穴深度的中1/3部位(人部),手法同上;隨后再將針刺入腧穴深度的下1/3部位(地部),手法同上;最后隨患者吸氣,將針退至天部;上述手法,反復3次,倘熱至,待患者呼氣時留針30 min,出針后揉捏閉針孔;以上手法,每日1次,持續10 d。
1.4.2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2組臨床療效、疼痛程度及證候積分變化。①療效:痊愈:病癥消失,患者肌力正常,肢體、頸部功能恢復;好轉:病癥緩解,頸、肩背部疼痛有減輕,肢體、頸部功能有改善;無效:病癥無變化;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②疼痛程度:采用WHO疼痛分級[6]標準評估患者治療后頸椎疼痛程度:0級為無痛,1級為輕度疼痛,2級為中度疼痛,3級為重度疼痛。③證候積分:采用中醫證候積分量表分別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評定,對比2組之間證候積分變化情況,積分越低,表示恢復越好。

2.1 2組患者療效對比觀察組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相比對照組,觀察組疼痛程度較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例,%)
2.3 2組患者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前,2組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積分均有下降,但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證候積分變化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是指頸椎骨質增生、韌帶肥厚等因素,壓迫神經而引起的相關病癥。發病原與髓核脫出或突出,導致后方小關節處骨質增生、鉤椎關節形成骨刺,以及關節移位或松動而導致壓迫和刺激有關。檢查時可見頸部肌肉痙攣,病程較長的患者可能會伴有手部肌肉萎縮、患肢活動受到限制。臨床上對于此類疾病的非手術治療方式多數為頭頸持續牽引治療,主要目的是限制頸椎活動,減少負重,使椎動脈受壓減輕或者緩解,但臨床見效緩慢,且有較高的復發率[7,8]。
中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痹證”“痙證”等范疇,多是由脈絡瘀滯、風寒入侵所致,因此治療應以通經調骨、散寒祛濕、活血化瘀為主。在本研究中,分別給予2組患者不同治療方式,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療效更好,疼痛程度較低,且中醫證候積分較低,表明燒山火針刺手法能夠有效提升療效,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臨床癥狀。分析其原因在于,頭頸牽引治療是為了消除患者頸部肌肉的痙攣,以達到緩解頸椎疼痛的效果,但部分患者牽引治療時不但無法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反而拉直頸椎,弱化了頸椎生理曲度,影響了治療效果。普通針刺為了達到刺激和調理經絡的作用,常在經絡循行線上布針較多,無主穴位。而燒山火針刺手法是復式手法中的補法,有溫陽散寒之功,多用于治療虛寒性疾病。故本研究利用神經根型頸椎病虛寒的特點采取燒山火針刺治療,先以夾脊穴接通督脈,隨后以特有調氣手法調節人體陰陽,操作過程中通過由淺入深的原理,進行三進三退,重插慢提,待患者有脹熱感后,緊閉插針。此手法能夠擴張毛細血管,使上肢血液循環加快,促進氣血運行,以起到溫陽散寒、扶助正氣的作用。其次,大椎為“陽脈之海”,具有督促全身陽經的作用,此穴行燒山火針刺能夠使陽氣入體,不僅能夠調節神經功能,激活皮膚的感官功能,且能夠幫助患者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肌肉的供血情況,使患者身體能夠發生溫熱感,從而起到活血祛瘀、通經調骨、溫陽散寒的功效[9,10]。
綜上所述,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采取燒山火針刺手法,能夠起到攻補兼施、溫通經絡的作用,臨床運用療效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