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岳軍 劉 妍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目前臨床最常見的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是針灸科常見病、多發病。又因為腰椎不同節段生理功能的原因,其中L4-5、L5-S1發生率約在90%~96%,占了該病的絕大多數[1]。并且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的變化,長期久坐、缺乏科學有效的鍛煉導致發病年齡年輕化趨勢明顯,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工作和生活質量帶來了不利影響。目前該病主要有手術和非手術2種治療措施,臨床除10%~20%的患者外,絕大多數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治愈,而以針灸為代表的中醫療法是首選[2],臨床上針灸治療該病時,在選穴、療效穩定性等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筆者臨床采用芒針沿皮透刺的方法治療該病,具有取穴少,見效快,針刺安全的特點,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針灸科門診就診患者80例,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大者72歲,最小25歲;病程最短3 d,8年;單側腰腿痛30例,雙側10例。治療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最大者75歲,最小者22歲;病程最短5 d,最長7年;單側腰腿痛32例,雙側8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制定。以上患者均行腰椎CT或者MRI檢查以明確病變節段。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且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病變在L4-5、L5-S1椎間盤的患者;②經實驗室檢查排除各種風濕性疾病、椎管內腫瘤、結核等疾病患者。
1.4 排除標椎①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嚴重皮膚病,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②突出物巨大,髓核脫入椎管伴有馬尾神經受壓癥狀患者;③不能堅持治療,中途退出者。
1.5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芒針沿皮透刺治療。①體位:患者取俯臥位或者患肢在上側臥位。②取穴: 督脈取命門,足太陽膀胱經取腎俞、殷門、承山,足少陽膽經取環跳、四瀆、絕骨。③操作方法:針具采用華佗牌直徑0.40 mm、長度為150 mm的一次性針灸針。進針要領:碘酊常規消毒針刺穴位局部皮膚和施術者雙手指皮膚,以壓手輕輕提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刺手捏無菌棉球捏持針身下半部,針尖與皮膚呈15°角快速刺入皮下,進入皮下后壓低針身,將針灸針沿皮下緩慢刺入。針刺方向:命門穴進針后向腰陽關方向皮下透刺,腎俞向膀胱俞方向皮下透刺,殷門向承扶穴方向皮下透刺,承山向合陽穴方向皮下透刺,環跳穴向秩邊穴方向或者胞肓穴方向皮下透刺,四瀆向風市穴方向皮下透刺,絕骨向陽陵泉穴方向皮下透刺。進針深度:根據患者體型,皮下進針5寸左右。行針手法操作:可以小幅度捻轉,不做提插,中間隔15 min行針一次。留針時間:常規30 min,疼痛程度嚴重的患者留針45 min。取穴原則:下肢外側疼痛明顯者,在腰部穴位基礎上,下肢重點取足少陽經環跳、四瀆、絕骨,后側疼痛明顯者在腰部穴位基礎上重點取足太陽膀胱經腎俞、殷門、承山;下肢外側、后側均疼痛者,取兩經穴位。單側下肢痛取單側下肢穴位,雙側下肢痛取雙側。療程:每天針刺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中間休息2 d進行下一療程。首次治療第5天統計一次療效,以后每療程結束后統計一次療效。對照組給予常規針刺治療。①體位:患者取俯臥位或者患肢在上側臥位。②取穴: 腰陽關、腎俞、膀胱俞、關元俞、小腸俞、殷門、承山、環跳、四瀆、絕骨、昆侖、委中、居髎、阿是穴。③操作方法:針具采用華佗牌直徑0.30 mm、長度為40~60 mm的一次性針灸針;進針要領:碘酊常規消毒針刺穴位局部皮膚和施術者雙手指皮膚,垂直皮膚進針,進針深度:根據針刺部位不同,結合患者胖瘦、體質分別進針1~3寸。手法操作:用捻轉提插行針法,得氣后留針,中間隔15 min行針一次。留針時間:常規30 min,疼痛程度嚴重的患者留針45 min。取穴原則:下肢外側疼痛明顯的患者在腰部穴位基礎上,下肢重點取足少陽經穴,后側疼痛明顯者,在腰部穴位基礎上重點取足太陽膀胱經穴。下肢外側、后側均疼痛者,取兩經穴位。單側下肢痛取單側下肢穴位,雙側下肢痛取雙側。療程:每天針刺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中間休息2 d進行下一療程。首次治療第5天統計一次療效,以后每療程結束后統計一次療效。注意事項:芒針進針、透刺過程中盡量避開肉眼可見的皮下血管,起針時注意按壓針孔,避免出血。所有患者治療期間注意適當休息,避風寒。
1.6 觀察指標①采用疼痛視覺模擬標尺法(VAS)對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觀察記錄,由患者自行標記對應數值。VAS疼痛評分標準: 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 7~10分:患者有較強烈的疼痛,難以忍受,影響食欲,影響睡眠。②測量腰部活動度。
1.7 療效評價標準患者腰腿痛等臨床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角度>70°為顯效; 患者腰腿痛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直腿抬高角度60°~70°為有效;患者腰腿痛等臨床癥狀沒有減輕或加重,直腿抬高角度<60°為無效[4]。
1.8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后2組VA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5 d,治療組疼痛緩解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療效比較3個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5.0%,對照組總有效率75.0%,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屬于中醫學的“腰腿痛”“筋骨痹”的范疇,中醫認為發病機理多是外有風寒濕邪痹阻,內有肝腎氣血不足,外邪客于經脈,導致氣滯血瘀,經脈不暢,不通則痛,治療原則多為補肝腎、強筋骨、散寒除濕、疏通經脈,痛則不通。研究認為[5],腰椎間盤突出癥除病理改變,還存在氣滯血瘀等“氣”的變化,突出物對周圍神經的壓迫,致充血水腫;脊柱旁軟組織痙攣、僵硬、麻木為經絡氣血不和,不通則痛所致。傳統毫針針刺治療以其穩定的療效,且無藥物所致的毒副作用成為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在臨床實施過程中,由于對針灸理論的學習程度不同,對該病的發病機理認識角度不同,導致在該病在針刺過程中選穴龐雜,醫生針刺手法參差不齊,因此臨床效果個體差異較大,臨床治療療程過長。特別是有些針灸醫生每次選穴多達三四十穴,甚或采用“插秧式”密集針灸,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臨床醫療風險也相應加大。
《靈樞·官針》言:“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能弗移”,說明在古代古人就意識到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針具,據情選用,方可祛病。對于一些頑固性疾病,因“邪氣入深”,需“深入而久留之”方可見效。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患者大多疼痛程度較重,病程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實屬“邪氣入深”。常規毫針針刺難免“邪深而刺淺”,療效難以實現。芒針是由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發展而來,針體細長,擅長治療“深邪遠痹”者,補充了毫針的不足。芒針刺法主要有直刺和沿皮下透刺,芒針深部直刺患者針感強烈,有些患者難以忍受,腰部針刺過深,如果解剖知識欠缺,容易刺傷臟器,引發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有一定風險。而芒針沿皮下透刺,具備了芒針刺激量大,一針可以透刺多穴,能夠強有力地激發經氣,達到“深入而久留之”,充分發揮了芒針治療“深邪遠痹”的特長,提高了臨床效果,又因為芒針皮下透刺針刺位置在皮下淺筋膜層,避免了芒針直刺的風險。芒針沿皮下透刺可以一刺透多穴,減少了進針數量,患者容易接受,也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
芒針沿皮透刺法借鑒了《靈樞·官針》中“浮刺”法和現代浮針療法(符仲華教授發明)的優點,結合經絡理論、芒針自身的特點而形成。芒針沿皮透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較傳統毫針直刺有以下幾點優勢:①見效快: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后2組VA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可以明顯看出芒針治療組較對照組疼痛程度有明顯好轉,疼痛緩解程度優于對照組,而且遠期療效也有明顯優勢。②選穴簡單,手法要求簡單,不需要復雜的行針手法,只做簡單的捻轉,醫生容易掌握,不容易出現個體差異,保證了療效的穩定性。③安全系數高:芒針雖然針身較粗、長,但是針刺是在皮下淺筋膜層操作,除偶爾刺破皮下小血管出血外,幾乎無任何醫療風險。④患者痛苦小:芒針針尖直徑雖較粗,但熟練之后,只要快速刺入皮下,患者一般無明顯疼痛,針入皮下后,除偶爾刺破皮下小血管疼痛外,一般無明顯疼痛。行針手法簡單,只用輕微捻轉,沒有強烈的酸麻脹感,患者接受程度高。存在的不足:受基層客觀條件限制,該療法目前缺乏生理病理研究的支持,尚待完善。
綜上所述:用芒針沿皮透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見效快、療效確切,選穴簡單,手法要求簡單,安全系數高,患者痛苦小的優點,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