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林,商 波,李金耀,李有元,楊志剛
(云南建投第一勘察設計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102)
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部,全省共有少數民族人口 1 583.3 萬人,占總人口數的 33.4 %。在大理、麗江等少數民族較多地區,存在大量石砌體結構房屋,此類石砌體房屋大多數是民房或倉庫。石砌體結構房屋具有造價低廉,墻體抗壓強度高,抗腐蝕性能好等優點,但石砌體房屋也存在抗剪性能差,抗震性能差等缺點。云南省地處地震多發帶,2018~2019 年云南省及周邊地區共發生 1.0 級以上地震共 5 938 次。早期石砌體結構房屋普遍存在各種問題:砌筑石材不同程度破損,灰縫砂漿不飽滿,砂漿強度低,抗震構造措施較少(很多房屋甚至無任何有效抗震構造措施)等缺點。因此,對既有石砌體結構房屋的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房屋的鑒定工作包含兩個方面:①房屋的安全鑒定;②房屋的抗震性能鑒定。對于石砌體房屋的鑒定工作,應著重于對石砌體房屋的抗震鑒定。
GB 50292-2015《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1](以下簡稱《民用鑒定標準》)中規定,房屋安全鑒定應對地基基礎、上部結構和維護系統的承重部分分別進行鑒定。
1.1.1 地基基礎
《民用鑒定標準》中規定,對地基基礎的安全性鑒定評級,應根據地基的變形或地基承載力結果確定。如果房屋建設場地為斜坡場地,還應對斜坡場地的穩定性進行分析,對斜坡場地的穩定性分析,可根據場地的實際勘察結果和相關歷史資料進行;當鑒定過程中存在下列情況時,應給出相應處理建議:①地下水位或水質有較大變化時可能對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②土壓力、水壓力有顯著改變時可能對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
1.1.2 上部結構
《民用鑒定標準》中規定,上部結構在進行安全性鑒定評級時,應從房屋的各個角度入手,并根據房屋的結構承載功能、結構整體性和結構側向位移的結果,將上述三種結果分別評級,并根據三種結果的評級進行綜合評定;當所鑒定房屋是大跨度結構且存在或可能存在整體失穩問題時,應結合實際檢測結果運用相關計算軟件建立計算模型,采用可行辦法進行穩定分析。
1.1.3 圍護系統承重部分
《民用鑒定標準》中規定,對圍護系統承重部分的安全性鑒定評級,在圍護系統專設的和參與圍護系統工作的各種承重構件安全性評級的基礎上,根據該部分結構承載功能等級和結構整體性等級的結果進行評定。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鑒定標準》[2](以下簡稱《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房屋的抗震鑒定分成兩級,第一級鑒定主要從房屋的宏觀控制和房屋的構造鑒定展開,第二級鑒定則主要對房屋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并結合房屋構造進行綜合評價。房屋的建蓋時間不同,則房屋的后續使用年限也不相同,房屋的后續使用年限應根據《抗震鑒定標準》中的規定選取。《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既有建筑在進行抗震鑒定時可分為三類:① A 類建筑(在 70 年代及以前建造經耐久性鑒定可繼續使用的現有建筑和在 80 年代建造的現有建筑,后續使用年限 30 年),在對 A 類建筑進行抗震鑒定時,應采用《抗震鑒定標準》中提及的 A 類建筑抗震鑒定方法;② B 類建筑(在 90 年代建造的現有建筑,后續使用年限 40 年),在對 B 類建筑進行抗震鑒定時,應采用《抗震鑒定標準》中提及的 B 類建筑抗震鑒定方法;③ C 類建筑(在 2001 年以后建造的現有建筑,后續使用年限 50 年),在對 C 類建筑進行抗震鑒定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3](以下簡稱《抗規》)中的要求進行抗震鑒定。A 類房屋的抗震鑒定,符合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定時,可不進行第二級鑒定;B 類房屋的抗震鑒定,應檢查房屋的抗震措施和現有抗震承載力后再作判斷。
1.2.1 地基基礎
《抗震鑒定標準》規定,對地基基礎進行現狀鑒定時,存在以下幾種情況時,地基基礎可評為無嚴重靜載缺陷:①基礎無腐蝕、酥堿、松散和剝落;②上部結構無不均勻沉降裂縫、傾斜;③無發展趨勢的裂縫和傾斜。
1.2.2 上部結構
對石砌體房屋的抗震鑒定應參考《抗震鑒定標準》中的相關規定,該規定只適用于 6、7 度時單層的毛石和不超過三層的毛料石砌體承重的房屋,石砌體房屋以抗震構造鑒定為主,可不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
A 類石砌體房屋的抗震鑒定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房屋檐口高度和橫墻間距;②房屋結構布置;③房屋石墻構造;④房屋屋蓋、樓蓋構造。B 類石砌體房屋的抗震鑒定除滿足 A 類的相關要求以外,還應滿足《抗震鑒定標準》中關于 B 類石砌體房屋的相關要求;C 類石砌體房屋的抗震鑒定,應滿足《抗規》中的相關規定。
本次鑒定項目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某閑置倉庫,依委托方要求,對 4 棟石砌體房屋主要進行抗震鑒定,4 棟房屋均建于 20 世紀 70 年代,單層石砌體建筑,按照《抗震鑒定標準》中的相關規定,所有被鑒定的房屋均屬于 A 類石砌體房屋。房屋的外觀如圖 1 所示。

圖1 房屋外觀
本次鑒定的房屋中,所有房屋的基礎均為毛石基礎,其中一棟房屋的基礎長期裸露在外,毛石之間的縫隙長青苔、雜草,毛石由于裸露而被風化,毛石之間松散。詳細情況如圖 2 所示。

圖2 毛石基礎裸露在外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房屋基礎無腐蝕、酥堿、松散和剝落時可評為無嚴重靜載缺陷。該棟房屋的基礎存在諸多問題,故不可評為無嚴重靜載缺陷。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單層的毛石墻,毛石形狀應較為規整,本次鑒定的石砌體房屋單體中,一部分墻體為漿砌毛石墻,另一部分墻體為毛料石墻,4 棟建筑情況均相同。墻體存在砌筑石材不規則、石材風化、砂漿風化等問題,風化嚴重的石材和砂漿承載力將降低,對承載不利。漿砌毛石墻的情況如圖 3 所示。

圖3 石材、砂漿風化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砌筑砂漿強度≥ M1。現場檢測時,采用貫入法檢測砌筑砂漿抗壓強度,砂漿強度在 1.6~2.3 MPa,滿足《抗震鑒定標準》的相關規定。
現場被鑒定的石砌體房屋墻體施工不規范,存在灰縫砂漿不飽滿,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無砌筑砂漿等嚴重缺陷,不利于墻體承載(見圖 4)。

圖4 灰縫砂漿不飽滿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當房屋墻體類型為漿砌毛石墻時,A 類房屋的最大檐口高度為 2.9 m,墻體厚度 ≥400 m,每個開間宜有橫墻;當房屋墻體類型為毛料石墻時,A 類房屋的最大檐口高度為 10 m,墻體厚度≥240 m,橫墻間距要求為不宜大于二個開間。
經現場檢測,被鑒定的 4 棟石砌體房屋高度最小為 5.9 m,不滿足《抗震鑒定標準》中的相關要求;4 棟房屋石砌體厚度均為 500 mm,滿足《抗震鑒定標準》中的相關要求;4 棟房屋每個開間均有橫墻;滿足《抗震鑒定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內、外墻應咬槎較好,每層均應設置圈梁。本次鑒定的 4 棟石砌體房屋均未設置圈梁,不滿足《抗震鑒定標準》的相關規定。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房屋墻體應無明顯裂縫和外閃。實際檢測過程中發現,4 棟房屋墻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縫,其中部分房屋的墻體開裂嚴重,不利于承載,墻體裂縫如圖 5 所示。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木屋蓋構件應有圓釘、扒釘或鋼絲等相互連接,木構件在墻上的支承長度≥ 250 mm 或墻厚,木龍骨間應有剪刀撐。
本次鑒定的 4 棟石砌體房屋均采用硬山擱檁屋蓋,如圖 6 所示。

圖5 房屋墻體開裂嚴重

圖6 硬山擱檁條屋架
木屋蓋構件之間無有效的可靠連接,不滿足《抗震鑒定標準》的相關規定;木構件在墻上的支承長度為 300 mm,滿足《抗震鑒定標準》的相關規定;樓蓋的木龍骨之間無剪刀撐,不滿足《抗震鑒定標準》的相關規定。屋架檁條與石墻之間并無有效的可靠連接,僅將檁條放在墻體上,二者無法協同工作。
《抗震鑒定標準》中規定,隔墻與兩側墻體應有拉結。本次鑒定的 4 棟房屋的隔墻與兩側墻體均無拉結,不滿足《抗震鑒定標準》的相關規定。
本次鑒定過程中,所遇到的石砌體房屋均存在以下問題:①使用不同材料砌筑。單棟房屋中,部分墻體使用毛石砌筑,另一部分墻體使用毛料石砌筑;②施工質量差。所鑒定的房屋施工質量均不能達到國家現行規范和標準,且存在墻體砌筑不平整、灰縫砂漿不飽滿等問題;③材料較差。所有被鑒定的房屋均存在砂漿強度、砌筑石材被風化等問題;④無任何抗震構造措施。所有被鑒定的房屋均未設置圈梁,且屋蓋采用硬山擱檁屋蓋,對抗震不利;⑤墻體開裂。所有被鑒定的房屋墻體均有不同程度的開裂,且未得到修復或處理,但依然在使用,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大理、麗江等地區存在大量石砌體房屋,且該類石砌體房屋大多為民房和倉庫。其中,多數石砌體房屋建造年代都已久遠,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對石砌體房屋的鑒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依據國家相關規范和標準,對石砌體房屋安全鑒定和抗震鑒定兩方面進行了探討,同時也結合實際工程項目說明了石砌體房屋抗震鑒定的要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對今后云南省石砌體房屋的鑒定工作可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