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China 《經理人》聯合研究組

唐震副院長
河海大學商學教育可追溯至1915年“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創立時期,1927年“河海工科大學”時期設立商業專修科,1983年成立管理工程系,是我國最早設立商學學科的高等院校之一。
河海大學商學院的戰略定位是“河海特色、世界知名”,以“教育、科研、咨詢、培訓”四輪驅動為發展模式,現已成為一所擁有管理學、經濟學兩大學科門類,融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三個主干一級學科為一體,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博士、碩士(含MBA、工程碩士)、學士等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能力和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的高水平商學院。
河海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唐震教授表示,除了常規的輸送高級管理人才外,學院還將MBA人才培養過程與江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智庫相互嵌入。
在上善若水項目MBA 設計中,河海大學商學院強調‘知行合一的理念,將傳統書院教育與現代工商教育相結合,更強調對學生哲學層面商業素養的培養。
MBAChina &《經理人》聯合研究組:21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江蘇經濟近年發展勢頭迅猛,其綜合教育實力更是排在全國前列。河海大學作為江蘇的老牌知名學校,其商學院教育該如何發揮特色和優勢為針對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研究提供有力的服務與幫助?
唐震:眾所周知,近年來在中央政策大力扶持下,江蘇經濟出現“又快又好”發展現象,河海大學MBA項目也深度參與其中。除了常規的輸送高級管理人才外,我們還將MBA人才培養過程與江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智庫相互嵌入。我們在江蘇MBA院校中發起創辦“江蘇省MBA案例大賽”,賽事主題鮮明,都緊扣當下江蘇地方經濟發展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如“特色小鎮建設”“企業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等),賽事成果對江蘇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實質性推動作用,引起了江蘇省的高度重視;也借賽事促進了高校、政府和企業的良性協同互動,強化了高等教育助力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格局。今后,我們將繼續發揮高等商院教育特有的優勢,積極打造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多向互利共贏的生態圈,強化社會服務職能,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MBAChina &《經理人》聯合研究組:在校學習主要以夯實MBA理論知識、基本素質為主,但在今后學生就業、創業過程中,商業模式會隨著時間、技術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極可能會出現理論知識匹配不了實踐操作,那您認為商學院在今后培養中該如何做到學術與實踐有機統一?
唐震:“聽說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反映了“聽過的道理”和“過一生”之間存在知與行的矛盾。知行合一也是商學教育中面對的巨大挑戰之一。在這方面,河海MBA也采取了一些獨特的做法去迎接挑戰。
第一,在培養方案中,用必修學分設置了綜合實訓課程,就是通過企業實地調研訪談,找到企業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綜合性問題(不是某單個職能領域能解決的問題),學生們形成研究小組,在導師指導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研究報告并現場答辯,請企業方高層領導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現場提問和點評。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能夠把MBA課程中按職能模塊設置的理論知識整合應用到解決一個企業的實際問題,一方面訓練了整合模塊化知識用于解決實踐中復雜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強化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實際操作下來,學生們的研究成果對企業解決實際問題都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第二,我們一直堅持的理念是“河海大學MBA必須腳踏三只船”。
第一只船是創新創業,我們為學生打造了全價值鏈的三創服務,支持學生組建雙創社團營造創業氛圍、普及創投知識、專訪杰出校友、走進優秀企業、舉辦行業論壇,通過教授工作坊,對創投項目進行跟蹤指導,通過舉辦創客沙龍促進學生和校友分享創業經歷、創業項目路演,通過參加創業大賽打磨創業項目、選拔創投種子。與江寧科創投集團共建江寧科創投河海商院創投中心,產學聯合打造“‘水資源三創孵化基地”,整合“水”行業技術成果、產業政策、海內外校友資源,幫助識別“水”行業技術成果轉化、新興技術導入、大企業戰略轉型帶來的創業機會。“天使河海匯 ”項目路演系列活動評估種子項目,按“專業教師+企業家+媒體人”組建輔導創業團隊對創業項目進行“融資+市場+品牌”全方位輔導,與“企運網”共建為種子項目提供一站式運營與咨詢公共服務,并在平臺上對接3000萬專項創投基金。多管齊下,全程服務,效果顯著。
第二只船是體育精神。我們一頭抓精英體育,比如河海MBA的賽艇隊基本拿遍了全國性的比賽大獎;另一頭普及大眾體育,基本所有學生都要參加跑步、羽毛球等大眾體育中的一種,可以是運動員,可以是拉拉隊員,可以是志愿者,但一定要參與。我們不僅支持學生參加全國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如亞沙賽,還創辦了大型體育賽事,如亞太商學院阿壩州全地形徒步挑戰賽、亞太地區商學院MBA帆艇挑戰賽等。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我們相信,一些特定的商業素養,比如說團隊精神、領導力、快速應變能力、動態平衡能力,都可以通過體育活動獲得最好的培養效果。
第三只船是公益慈善,它強調對學生關注社會、回報社會的意識和信念的灌輸和培養。河海大學MBA項目自建立以來,每一年的迎新會都是以公益慈善為主題,通過拍賣籌得善款,資助過抗戰老兵、失學女童、震區災民等。河海MBA學生會也設立專注于公益慈善的機構——海慈會。河海MBA通過這些做法,強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強國使命感。

榮獲“創青春”MBA專項賽全國金獎。
MBAChina &《經理人》聯合研究組: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MBA教育朝國際化方向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然而,國內MBA教育由于體制問題在國際化方面還面臨許多挑戰,那河海大學商學院在國際化方面有哪些舉措?
唐震:河海大學是中國最早獲得對海外留學生授予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的高校之一,多年一直緊隨著國家的外交戰略,積極地響應國家和教育部的號召培養國際化人才。河海大學MBA更是率先探索出一條中國MBA教育走出去的模式。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大力促進了中資機構走出去,特別水利水電工程企業,走出去的速度和深度都可圈可點。但在他們走出去過程中,一直面臨“交工交不了鑰匙”的難題,其實就是本土化人才缺乏,中資企業在海外項目完成后,東道國沒有“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人才能夠接手運行。所以,河海大學自2015年起設立老撾國際MBA項目,主要為在老撾的中資水利水電工程企業培養高級管理人才,目前的50多名MBA學生中以老撾國家電力公司中層管理干部為主,河海商學院教師和老撾國家工商委員會、老撾能源礦產部、中國電建集團等機構聯合組建校企導師團隊協同指導。通過創新的“一帶一路”MBA研究生教育實踐模式助力中資企業走出去,同時也拓展了出一條非政府的教育外交模式。河海大學老撾研究生教育項目獲得“一帶一路”水與可持續發展科技基金、“瀾湄合作”水資源高層次人才計劃、“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等多項支持,教育部要求上報和推廣。
MBAChina &《經理人》聯合研究組:教育部最新一輪的學科評估當中,工商管理學科位列全國前20%,江蘇省第二位。河海大學MBA憑借自身的實力及努力取得了如今的成就,請詳細介紹一下MBA項目設置?
唐震:河海大學MBA設置了三個細分項目,分別是全日制MBA、非全日制海納百川MBA以及非全日制上善若水MBA。
其中,全日制MBA、非全日制海納百川MBA,都側重于培養具備舵手風范的復合型人才(舵手不是船長,也不是水手,而是既要能分辯航向又要具備實操作技能)。所以,更注重以國際化視野、綜合的經營管理知識結構、和多維務實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
對于非全日制的上善若水項目,“上善若水”是中國古人對于“道”的最質樸的闡述。這個項目的設立是基于這樣的前提,中國正面對所謂“百年未遇之變局”,社會的變革、技術創新、文化轉型及其影響下的商業創新和管理創新浪潮正撲面而來,這些都使得在大規模工業化時代形成的傳統MBA教育也面臨著創新挑戰。因此,在上善若水項目設計中,更強調“知行合一”的理念,將傳統書院教育與現代工商教育相結合,更強調對學生哲學層面商業素養的培養。
總體而言,這三類項目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生源求學需求設置了不同的培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