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成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人民至上? 執政課題? ?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要時刻牢記和回答“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政黨執政的重大課題。其中,回答“我是誰”是前提和關鍵,它決定著如何回答“為了誰”和“依靠誰”: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是人民的公仆,所以必須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同人民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黨和國家的事業向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尤其是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他們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因而他們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無產階級政黨是人民為了維護和促進自己的利益而由人民中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政治集團,其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也必須貫徹人民的意志,忠實地為人民服務。
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黨員身份、黨的干部身份以及黨、黨員、黨的干部與人民之間的關系,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修改通過的黨章有明確規定,代表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我是誰”的堅定回答。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黨的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對于黨章的上述規定,每個黨員都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嚴格遵守。另外,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正是基于對黨及其領導的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國家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應該來自人民,都應該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實施”“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還是國家機關施政,都必須堅持貫徹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國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始終為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緊緊依靠人民開創各項歷史偉業。從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人民”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標志性概念。那么,中國共產黨人所理解的“人民”又是“誰”?
一般認為,“人民”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不同國家以及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義。1949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在當時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人民主要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其中由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構成的“工農聯盟”,是人民的核心群體,而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則是人民的外圍群體。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的概念逐漸演變為一個與“愛國統一戰線”相一致的范疇。按照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愛國統一戰線的范圍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這也是新時代“人民”概念所涵蓋的范圍。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48)中提出了“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的觀點,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這一價值目標和政治立場作為自己的初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把這一價值目標和政治立場凝結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黨的根本宗旨之中。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劉少奇同志在黨的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人民的利益,即是黨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黨再無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標準,即是我們黨員一切行動的最高標準。”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并始終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來開展工作;江澤民同志提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認為,“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不同時期黨的領袖的重要觀點,均表達出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福利這樣一個根本政治價值理念。這一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道統”,是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不能背離的“靈魂”。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為了誰”的回答,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價值目標和政治立場的繼承和發展。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個承諾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標志性執政理念。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進一步闡述了這一執政理念。2017年10月18日,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為了誰”這一問題最為精要而又有力的回答,也是對中國人民的一個莊嚴承諾。實際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一初心,與“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使命在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相互貫通的。一方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最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中國人民最大幸福之所在,因此,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本質上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含義是為國家謀富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其落腳點就是“為人民謀幸福”,因此其與“為人民謀幸福”這一初心也是一致的,是實現“初心”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對中國共產黨價值理念的進一步詮釋和發展,并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有機統一起來,有力回應了一些人把二者相割裂甚至相對立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認識。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不是停留在理念和思想層面,而是堅定不移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99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總體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社會發展水平持續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截至2019年,我國教育普及程度已經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就業狀況不斷改善,2019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2019年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養老制度、基本醫療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繼續提高。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依據這一客觀實際的變化,黨的十九大作出的許多有關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部署,主要就是為了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使人民群眾持續升級的消費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目的是解決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高質量產品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在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進程,顯著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面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目的在于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進一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使中西部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走向富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的在于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加快發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目的在于使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和更加健全的社會保障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的目的在于促進人民群眾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自身發展;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安全政策的目的在于使人民群眾對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在于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的在于使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潔凈水和優美環境的渴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特別是在2020年初以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人民”成為一個分量最重的關鍵詞,黨的人民性由此得到了生動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理念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暴發后第一時間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此后,他在多個重要場合一再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人民的利益就是最高命令。面對疫情,黨中央迅速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并派出指導組到武漢指導抗疫,同湖北人民和武漢人民并肩作戰;舉全國之力,前所未有地調集全國資源開展大規模救治,調集最好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物質,全力以赴進行疫病救治,不遺漏任何一個感染者,不放棄每一個病患,并確保每一位患者不因費用問題而影響就醫。在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黨中央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要求,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確保疫情不出現反彈。總之,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首要位置,把疫情防控擺在首要位置,這與某些國家因為優先考慮經濟影響而在決策上猶疑不決的情形形成鮮明對照。正是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黨和國家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在較短時間內遏制住疫情擴散蔓延勢頭,使疫情防控局面不斷向好,也必將取得最終勝利。
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堅持緊緊依靠人民去創造歷史偉業。在革命時期,我們黨在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下,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和依靠人民群眾支持,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許多改革辦法都是由基層人民群眾首創的,改革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實踐。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的改革發展穩定依然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凝聚中國人民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不管亂云飛渡、風吹浪打,我們都要緊緊依靠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
新時代緊緊依靠人民,必須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
同時,我們還要處理好黨的領導和依靠人民群眾的關系,處理好帶領人民群眾和依靠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黨的領導和依靠人民群眾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我們既要看到二者之間的統一,也要看到二者之間的差別,既要避免“命令主義”,也要避免“尾巴主義”。黨的領導如果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會成為空的領導,就會犯“瞎指揮”和“命令主義”的錯誤;同樣,人民群眾也需要黨的領導,沒有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力量就會分散,就會步調不一致,人民的事業就無法得到有效推進。黨如果不能有效地擔負起領導的職責,就會犯“尾巴主義”錯誤。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黨既要做好服務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工作,也要做好帶領人民群眾、宣傳人民群眾、教育人民群眾、轉化人民群眾的工作,將其有機統一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都是依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得來的。經濟建設依靠廣大人民共建共創共享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依靠廣大人民的積極性獲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設依靠廣大人民的廣泛參與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取得重大進展,社會治理水平依靠廣大人民的共治共建共享得以顯著提高,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依靠廣大人民的監督、支持和參與取得顯著成效。
特別是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政治優勢,取得舉世矚目的防疫抗疫成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廣大醫務工作者或在本職工作中忠于職守,勇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或者義無反顧地馳援武漢和湖北其它各地,與武漢和湖北其它各地醫務工作者并肩戰斗;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聞令而動,勇挑救援重擔;廣大科技人員不辭勞苦,夜以繼日地開展防疫控疫科技研發攻關;廣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忠于職守,日夜值班;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一線開展新聞報道工作;廣大志愿者不辭辛勞,做好抗疫各項服務保障工作;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識大體、顧大局,自覺遵守各項防控規定,主動配合各項防控工作,不斷提高自我服務、自我防護能力;社會各界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紛紛捐款捐物,體現了同舟共濟的深厚情懷。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聯系群眾的優勢,組織動員群眾積極投身疫情防控;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發揮自身組織優勢,指導和幫助企業等會員單位科學防疫、精準防疫,有序復工復產。實踐證明,在這次疫情防控斗爭中,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構筑起最嚴密的防控體系,凝聚起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我們黨和政府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共同防疫抗疫的舉措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贊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2017年、2020年。
②《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2016年、2018年。
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
責編/王妍卓? ? 美編/李祥峰